我国培育农机化职业农民研究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我国培育农机化职业农民研究,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我国培育农机化职业农民研究

国发〔2018〕4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把切实加强农机职业人才培育作为加速农机化发展的奠基工程,提到议事日程。近5年中央1号文件无一例外地要求大力发展新型职业教育。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供人才支撑”。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文件精神,我们深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农村,就农机新型经营主体人才培育需求展开专题调研。现疏理成文,与业内交流。

一、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及人才培育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农机化从业人员约5700万人,农机经营服务收入达6000亿元,农机化综合水平达73%,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机化服务体系中,农机专业户、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总数已超过540多万个。其中农机合作社数量超过7万个,一些地方出现了一批流转土地超万亩,固定资产上亿元的大型农机合作社。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猛,农机合作社达13家,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约2500多个,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农机经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新引擎。出现了流转土地超2500亩的生产型农机合作社。但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的发展受到人力资本存量严重匮乏的制约,培育农机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凸现:

1、培育农机化新型职业农民,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农民工近2.8亿,而且还在以每年900万——1000万的速度递增。以南郑区为例,留守农村农民以老年、妇女居多,平均年龄已达到57岁。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结束求学后选择“跳农门”、进城务工,务农农民成了国民素质提高的“低洼地带”,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难以利用、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的发展受到几千来形成的“小农经济”羁绊,成为制约农业转型发展的“瓶颈”。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农业现代化的未来,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是实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两大目标的人才保障,这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大户、种粮大户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大多是看中了国家的惠农政策和各种补贴,拿出第一次创业的积累,通过建立合作社和土地流转等方式,迅速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角色”后才发现自身具备的“小农经济”思维与现代农业发展、现代经营思维格格不入,难以融合,成为进一步发展之困惑。这些人实际上并没有准备好成为农业企业化经营者,更缺乏“小农”升级为农业企业家的才力资源储备,缺乏农业科技、经营管理和农机运用知识和经验。在盲人模象式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只好“新瓶装旧酒”,用“小农”思维管理现代农业企业,受挫者和停滞不前者占比较大,成为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他们特别渴望能在农业生产、经营、销售、农机化和管理等方面有系统的专业学习。

3、新型农机经营主体虽然搭上了农机经营体制创新的快车,获得运行机制上的优势和国家的各种扶持和补贴。但对农机专业知识的欠缺和企业(公司)经营管理知识严重匮乏,抵消了其机制的优越性;人力资本存量的先天性不足,局限了其发展的魄力和战略性眼光,难以实现家庭经营者向企业(公司)经营者的惊险一越;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经营失败,产生发展恐惧症,最终阻碍了其发展壮大。

4、在购机补贴政策拉动下,每年新增农机使用经营人员较多。但一方面培训教育工作滞后,“造就”了大量缺乏专业技能、法制意识淡漠的农机使用队伍。致使农机“三率”持续走低,比较好的地方一般在50%左右,差的地方只有20%甚至更低。大量农机脱离安全监督管管,恶化了农机安全形势,形成恶性循环,威胁着农机化安全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农机化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农机职业教育还停留在“小农式家庭经营”层面,只重视技术传授,缺乏企业(公司)及合作社经营管理知识的传授。培训教育教材缺乏,教材老化;投入不足,培训方式落后,培训内容单一(以考驾、操证为主的应试教育);缺乏对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的实用培训教材,培训设施更新慢,教师知识老化,也使农机经营使用者参训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农机“两新”技术的培训和普及提高。

二、培育农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实现方式

目前,我国农机化从业者约5800万人,直接从事农机化生产经营(服务)者5700多万人。其中具备中等职业以上专业教育背景者不足5万人,仅占不到万分之一;农机使用(服务)人员岗位培训约300万人/年,历史累积欠帐较多。培育农机化新型职业农民可谓是任重道远。为了改变之一窘状,国发〔2018〕42号文件把农机职业人才培养分为两个层次:

农业工程人才:加强农业工程学科建设,制定中国特色农业工程类专业认证标准。引导高校积极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机械化人才。支持高等院校招收农业工程类专业学生,扩大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加大卓越农林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农机人才的支持力度,引导相关高校面向农业机械化、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实施体系。推动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优势农机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工程创新基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发挥好现代农业装备职业教育集团作用。鼓励农机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农机专业人才出国留学、联合培养,积极引进国际农机装备高端人才。

实用职业技术人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大对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的扶持力度。大力遴选和培养农机生产及使用一线“土专家”,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实用人才在推动技术进步和机械化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支持等方式,支持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社培养农机操作、维修等实用技能型人才。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岗位技能培养和知识更新,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领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线农机人才队伍。

为实现国发〔2018〕42号文件提出的农机化人才培育要求,结合调研成果,提出培育农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实现方式:

1、整合资源,建立“金字塔”式农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制和运行制度

一是分层次开展教育培育(训),形成四只农机化实业人才队伍:

1)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按照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和运行要求,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经营和管理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乐于奉献的农机合作社、社会化农机服务公司等新型经营人才队伍。对合作社理事长、总经理及高层管理人员,要加强“三农”政策理论、农机化法律法规、农机化技术经济学、合作制理论与实践、农机经营与管理、农机运用等业务知识培育;

2)加强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科技人员培育。积极发挥农业机械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强产学研推用结合,依托行业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为其集聚和培养农机化中、高级科技人才。重点培养其承担示范推广、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策划等的科技人员,提高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发展策划能力。

3)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中层(各事业部负责人)人才队伍培育。加大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培训力度,采取措施,培养新型职业经理人。开展“政企联动”农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助理培训。

4)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重点加强农机合作社中低层管理人员、农机驾驶操作和维护修理人员等实用人才的培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增强致富本领。鼓励开展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农机人员学技能、比技能、用技能的热情。要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组织好新购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机手掌握使用现代农业装备的水平。

二是整合现有农机职业技术培训、教育力量,由“叉开五指”转变成“一个拳头“。以市、县级农机化学校为主阵地,培育(养)大批中初级农机化实用人才,满足农机化生产一线对技能型人才之需。这是农机化教育之基;以市级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大中专学校等为主体,进行农机新型经营者的学历教育。开展中、高等农机化(机电工程、农业工程)等学历教育,招生对象为农机合作社中层管理人员、农机运用中级人员和有志于农机化工作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这是农机化教育之“塔身”;以省级农林类院校为基地,开展高等农机化(机电工程、农业工程)等学历教育,招生对象为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理事长、总经理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为大学本科农机化经营管理CEO,处于“塔顶”。通过这一制度性设计,形成我国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人才队伍的初、中、高级结构合理、适应需求的人才队伍,加速农机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采取灵活的学习管理方式

新型农机职业农民可探索试行“双证制”职业(学历)教育。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可上新农民职业学校,学员农闲期间在学校学习,农忙到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化家庭农场去工作实习。学习内容与生产中的典型农机化工作任务直接挂钩,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学员与农机合作社或机械化家庭农场签订协议,农机合作社或机械化家庭农场为学员提供实习工作岗位,并可在学员毕业后挑选人员去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就业工作,实现双赢。学员理论和实践学习结束,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新农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者是执业资格证书,是认定职业就业资格的门槛和“身份证”,终身受用。

我国地域广阔,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开设不同专业课程。要根据各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灵活把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并将三大类的课程进行开放式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生产实际选择学习需要的课程,也允许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或增开其他课程。各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可作为其他专业的能力拓展课,让学生凭兴趣选修。

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建立以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为纽带的农机职业农民教育方式。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采取学完一门就考一门记一门学分的办法,修满学分即可毕业的弹性学制。在有效学习年限内,累积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也可针对农民学习特点,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脱产、半脱产和短期脱产学习,函授(网络学习)与集中辅导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方式展开。还可以送教下乡、巡回走教,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养殖场,让想学习的农民有学上,力求通过系统学历教育,真正提高农民专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农业转型升级、为家庭经营向企业(公司)经营转变,提供人才支撑。

 四、培育农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建议

1、要强化政策扶持。

一是鼓励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并在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新增农业补贴向种养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倾斜。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就业创业,不断壮大职业农民队伍。

二是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高农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人均经费标准,大幅度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加大农民培训专项,扩大项目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加强农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要切实将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探索对农机合作社、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服务公司、农机大户等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和以农机大户子女免试推荐入学、免费学历教育、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抓好国家政策落实。

四是农业职校、高校要以农业产业化、产业集群化、农企(公司)人才需求为导向,推进“送教下乡”、“工学结合”、“半农半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农业生产一线培养新型农机职业农民。

2、建立农机(业)资格(职业技能)准入制度

按照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要求,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率先在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领域,研究制定农机(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由高素质农民经营。制定专门、系统的农民教育培训法规以及相关配套制度,以法律形式对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等加以规范,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尽快设立农机职业教育教材编制出版基金,实现教材现代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

目前农机培训教育教材断档和老化严重,制约了农机教育发展,是农机化发展中的“短板”。建议一是由国家主管部门设立农机职业教育教材编制出版基金,近期在近些年来开发并进入使用领域的新式、大功率拖拉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畜牧业机械、饲料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烘干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大批成套化、集成度高的农产品加工机械;水果及果汁加工、茶叶生产与加工机械、干果生产与加工机械化;设施农业及相关机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机修理、电气焊接、机械维修、电子装配、电子电气维修、机械制造等);农机合作社、机械化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教育培训教材等7个方面实现编撰和出版的新进展。二是要支持农机教育培训现代化建设,以适应新需求,促进农机化更好更快发展。

4、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发证,夯实农机化科学发展的人才基础

一是紧密围绕农业机械化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结合教育培训,开展农机装备操作人员的技能鉴定,积极推进农机维修人员、经销人员、合作社经理人员的技能鉴定。

二是创新职业技能认证。技能鉴定要与推广项目结合,与购机补贴政策监管结合、与维修管理和安全监理结合,与“阳光工程”培训、“政企联动”培训结合,与新型农机经营者主体素质提高等结合,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规模增长和农机技能人才总量提升。

三是要创新农机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形式,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机高技能人才比例,改善农机人才结构,为农机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标签:农机   农民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5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