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用小众机械,下一个值得深耕的农机蓝海(上)
农业用小众机械,下一个值得深耕的农机蓝海(上)
目前,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已高达74%,再也难有”高歌猛进”的那个年代?!农机企业千军万马同产一品的景象,让很多企业心有余悸;有人厚积薄发10余年打造出的“亮点”产品,一夜之间就成了“大路货”,毫无优势可言……这就是农机企业面对的“围城现象”,城外的企业感觉城内风景独好,拼了命要突击进入;待到进入后却发现满地鸡毛,多数企业活着并不轻松?这就是当前我国农机化进入“后农机化时代”农机企业面对的生态窘境。面对“血拼的市场”,迷芒、哀怨、躺平,那就是等死;唯有迎着风浪逆行者,才配享有无限风光!笔者作为资深的农机化工作者,这些年每每想起这个话题,略有所悟,在此班门弄斧,若开卷有益,则某愿达矣。
一、并非题外话:大众机械,小众机械
说这个话题前,首先得防范误区,这里的“大”与“小”,不是说大型农机或是小型农机。而是从国家农业产业对机械的需求来说的,象粮、棉、油、糖这类大宗农产品生产,从全国需求来看,动辄就是数百万台(产值数百亿元),我们权将此类称为大众机械;而如依据各地特色进行的生产,如茶叶、水果、药材、蔬菜、森林粮油菜、食用菌、各种小品种杂粮、杂豆、中药材等,生产所需机械,需求批量小的机械,称为小众机械……。其次是针对某些特殊地区、特色产业、特殊需求生产所产生的机械需求。如水果从生产到加工成餐桌上直接食用的产品,需求不大,但需求的机械品种极多,称为小众机械。第三是市场亟需而企业暂无生产的机械。可见,第三才是观察家眼中的商机。这种认识如果转化为农机研发企业的企业行为,得到国家相应资助,则可由商机转化为市场机遇。
可见,在“后农机化时代”无限风光的农机企业,是那些有思想,敢创新,善行动的人。
二、全新领域:路子有多“宽”
说到此,如果我们还是雾里看花般的茫茫然,就切换成另一种视野。
视野一:笔者所在的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虽然农机化综合水平超过68%,但这仅仅是面对粮食生产而言的,并不是全面机械化或者说高度机械化的概念。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例,目前从农业生产领域来说,按生产分,有90多个产业领域,而粮食仅是1/90!可见,我们目前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路行一百半九十,前人智慧言忧在耳。该区从区位上属于西北旱作农业区。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气象条件决定,实际上是典型的南方长江流域生产区,素有西北的“小江南”之美称。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全县土地总面积422.33万亩,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
全区耕地面积65万亩,其中水田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8%;旱地29.5万亩,占45.2%。可供开发利用的丘陵山地资源丰富,高达188万亩。从地形上看,南郑区是一个山地面积比重大,山区、丘陵、平坝兼有的农业区。平坝占11.8%;丘陵山区占88.2%(丘陵占8.7%;低山占13.8%;中山占65.7%)。年降雨量970—1370mm,雨热同季,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粮油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小麦为主。其中水稻颇具优势,产量高,品质好,商品性好。从农业经济结构看,平川区产出占78%,丘陵山区仅占22%。前者生产机械化水平高达60%以上,而后者不足15%,有的甚至还未破题,处在以人畜力为主的原始生产状态。从农民人均收入看,全区平均20333元;其中经济发达的平川人均收入高达4.5万元,而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山区仅有6000多元,一些纯农户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成为全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短板”。随着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开发与生产中,劳动力短缺成为最大的制约因素,发展机械化生产尤其迫切。
从产业结构看,目前丘陵山区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粮作品种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红苕;经济作物有茶叶、油菜籽、蔬菜。种植面积万亩左右的有杂豆(绿豆、赤小豆、黄豆、云豆)等;经济作物有药材(天麻、西洋参、山茱萸、杜茽、元胡、党参、当归)、烟叶等;木本食品及油料有板粟、大枣、甜柿、油茶籽、油桐、核桃等。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的品种有筱麦、大麦、黑豆;经济作物有各种小品种药材、食用菌、桑蚕、水果、油橄榄等。其中,茶叶、油菜籽、绿豆、小豆、黄豆、天麻、西洋参、山茱萸、杜茽、元胡、油茶籽、油桐、核桃、食用菌等14个有地域特色品种中,有望打造成15亿元以上产业的有水稻、玉米、茶叶、木本油料、油菜籽、蔬菜、木本食品;打造成产值过10亿元以上的有药材(天麻、西洋参、山茱萸、杜茽、元胡)、烟叶,打造产值过5亿元的有油茶籽、核桃、小品种药材、食用菌等。
可见,农机化发展的“处女地”多达90多个(据《汉中植物志》载,汉中市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植物有3500多种,可商品化生产品种350多种)。而很多生产目前尚未见有相应的专用机械供应,更无法涉及其采收及加工机械化。以笔者对该区的生产与加工机械化测算,亩均机械化投入为4500元左右,全县仅木本粮油菜生产机械化投资需求为45亿元;全县丘陵山区所有生产全面机械化的总需求约在120—180亿元。如果这一目标如期实现,则全县农业生产总值有望在目前基础上提高9.5——15倍。以此放眼全国,我国目前有2700多个县从事农业生产,农机市场的增量空间约在32.4—48.6万亿元以上。
这样的发展前景令人脑洞大开!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潜能激发出来,使之成为农机化发展驱动器,成为农业倍增和脱贫攻坚的新引擎。
视野二:小众机械,大有商机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时差达4小时,南北跨越数千公里。而我国的农耕文明,更是十里不同域,农艺差别大。就农业生产而言,每一种产品生产大都要经过耕种、田管、施肥、中耕、植保、收获等作业环节,需要10多种机械,集成给力。潜力巨大,市场信息丰富。为了帮助大家开拓眼界,这里再举两个实例:
例1:汉中市沿汉江各县区,种植元胡始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40余年的种植历史。城固县2016年种植面积达8.5万亩,总产达4.2万吨,产值6.2亿元,总产约占全国总量的75%,已占到当地种植区农民收入的80%以上。但是,令当地农民头疼的是元胡的收获是个大难题。元胡的收获期集中在每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月,时间短,块茎颗粒小,现阶段只能靠人工掏取。收获一亩元胡需要投入20至25人,人工费至少要2500元,人工收获费用占种植成本的45%以上。每年这一短期巨大的用工需求都会催生本县其它区域和汉台、南郑、洋县等县的农民成群结队去掏元胡。而由于用工紧张,人工费用一路高涨,因此,用机械化收获对种植户来说是翘首以盼的事。随着近些年元胡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大,早在2010年该县曾联系河北、山东等地类似的收获机械前来试验,但由于设计上的问题,出现了“水土不服”,如收获的干净度不高,对元胡的表皮有损伤,导致卖相不好,不受农民欢迎;也曾联系过科研院校、机械厂家,看能不能提供一款适合本地元胡收获的机器,但他们对这个适应本地而机械产值不大的市场来说,并没有多少兴趣。
因此,元胡只能靠高花费的人工掏取。过高的人工成本,成了该市元胡产业发展的“瓶颈”。
张东军从小就爱好捣鼓机械。1994年在汉江汽车制造厂制作汽车零件,1997年去深圳从事工艺品开发。2012年他回到家乡准备发展,看到亲戚收获元胡的情景时,决定用掌握的机械知识来制作元胡收获机,改变手工掏取元胡的局面。2012年,张东军在深圳找到了一个合伙人,对方承诺给他提供资金支持。张东军学过模具制作,从此他便开始日思夜念地琢磨起了元胡收获机结构设计,图纸画了又撕,撕了又画,他把自己画好了的图纸,专门找厂家去做。但由于自己缺乏资金,加之又得不到专业技术支持,前后折腾了3年,好不容易研制出的样品一试验既不漏土,也完全不分离,结论是设计出了问题,彻底失败。这一闷棍打得他顿时晕头转向,这3年前后买设备花去了20多万元,就这样白白打了“水漂”?!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改进、完善,元胡收获季节,他驾驶着自己研制的第六代元胡收获机到该县宝山镇农户田中收获元胡。机械齿将含元胡的土壤“吃”进去,经过分离后,含有大块土的元胡被装进车里,进行下一步的分离。花费了两个小时,一亩地的元胡被收获完毕。对收获的结果,张东军和药农们都比较满意。试用表明,机收效率是人工的150——200倍,机械化收获作业亩费用比人工降低70%。元胡的机械化收获,为农民增收、节本增效、发展高效农业,对该市元胡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农机市场专家推算,元胡收获机虽然是“小众”机械。但一是竞争不充分,可以得到较高的价格,其获利空间,相对于“大众”机械,要高得多。二是机械效率高,普及推广速度会更快一些,其投资回报前景看好。三是从需求看,全国元胡收获机需求约为1.5万台。台价30万元,就是45亿元的市场!看来,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小众”并不小!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57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