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农业具有很强的自然属性,其发展对自然有着广泛的影响。目前,我国农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致使资源约束矛盾日趋突出,环境污染更加严重,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国人多、资源少,加之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非常突出,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资源短缺。我国各类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低。其中耕地和水资源的稀缺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人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地区分布很不平衡,耕地数量递减和质量下降的趋势还在继续;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不均,区域性、结构性缺水严重,农业用水紧张。2004年,我国农业受旱面积高达2.59亿亩。
二是农业环境污染严重。一方面,工业“三废”污染使农业环境不断恶化。全国污水灌溉面积占灌溉总面积的7%以上,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固体废弃物堆存占用和毁损的农田约有200万亩以上;另一方面,农业自身的面源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我国氮肥利用率仅为30%左右,已有1.36亿亩农田不同程度遭受农药污染。全国50%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七大江河水系有5000公里不符合渔业养殖标准。
三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渔业水域“荒漠化”趋势日益明显。农业生物资源破坏和流失在加剧,一些我国独有的物种资源在流失。紫茎泽兰、豚草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日趋严重,农业发展受到更多的影响和制约。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农业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农业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及农产品加工设备,可有效提高农产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从根本上达到节约资源,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矛盾的目的。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业循环经济实现了农业产业内部物质与能量相互交换、互为原料和废弃物资源化,较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如发展沼气既能合理整治人畜粪便、秸秆和垃圾,又能提供清洁用能,并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可以实现一举多得;土壤改造、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土地退化防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农业工程对于缓解生态压力,遏制环境恶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等等。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能有效地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些发展模式还将种、养、加工等环节有机的联结起来,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深化了农产品加工,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方向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首先,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第二,科学规划和节约利用耕地。要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推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第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积极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加快开展土壤改良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全面提升地力;第四,实施荒漠化治理和保护性耕作。积极推进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通过深松少耕、地表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增强耕地抗旱节水能力,减少农田风蚀和水土流失。
(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一方面,加强水资源利用的规划和管理,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在做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继续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作;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要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积极鼓励农民兴修小型水利设施,大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三)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在全国重点草原地区,实施草原围栏、人工草地、草地改良和饲草料基地、牧区水利设施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配套牲畜棚圈、饲草料加工基地等建设。积极开展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牲畜舍饲圈养。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促进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四)开发利用农村新型能源。加快对太阳能、风能、小水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其中,沼气在农村原料充足,利用技术成熟,建设和使用成本低,适用广泛,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要进一步加快农村沼气的发展,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
(五)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治理农田污染,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要严格限制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等的使用,减少各类包装、不可降解地膜覆盖等造成的农业污染,因地制宜地推广种植业、养殖业清洁生产技术。对农村垃圾和废水,尤其是养殖业的大量粪便及废水,必须进行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
(六)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重点建立一批野生大豆、野生小麦、野生稻和珍稀热作植物等主要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点。对危害严重的紫茎泽兰、豚草、水花生等外来入侵生物进行综合防治。建立转基因生物材料保存库,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监测评估。治理“荒漠化”水域,实施休渔、禁渔制度。建设渔业类自然保护区,开展珍稀濒危鱼类的增殖放流。
四、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建议
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在法律法规、组织机构、政策、资金、科技、宣传教育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有危机感和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为农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推动,逐步建立起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法规。一要加强立法工作,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配套规章;二要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认证制度、渔业许可制度、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等制度要求,修改完善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规程;三要规范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
(三)加大投入。对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加强管理。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研究对农业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等给予必要的补贴,逐步建立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同时,国家要制定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和农民投资农业循环经济。
(四)创新科技。加强科技创新,着力对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农业污染防治、生态恢复与重建、外来入侵生物风险评估与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并积极引进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尽快提高我国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
(五)扩大宣传。充分利用现代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网络,分层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性,使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57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