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宁学贵:直面“新常态”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宁学贵:直面“新常态”,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宁学贵:直面“新常态”

77665555555.jpg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思想,这是从战略高度上,对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做出的重大调整。

而中国农机行业也于2014年迎来了一次“寒潮”,农机工业增速首次跌破了两位数,仅为9%,且是近10年来第一次跑输了中国机械制造行业。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农机工业是否也进入了“新常态”?行业会不会从此转入低速增长期?企业又需要做哪些方面的调整呢?本刊专访了行业资深专家、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宁学贵。


“新常态”?我们有点不一样


近期,行业进入“新常态”的说法,已经逐步获得了行业人士的普遍认可。不但大多数行业专家开始倡导,企业人士也越来越多地认同这一说法,同时还伴随着对“新常态”下,农机工业持续上行的美好预期。可以说,业内对行业的发展前景普遍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进入“新常态”后,农机工业仍然会有比较好的发展空间。

然而,农机工业“新常态”怎么看,应当如何去理解?宁学贵表示,这其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1月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阐述了“新常态”的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宁学贵说:“从这几个纬度考量,农机工业是否完全符合?这有待商榷。因为和其他行业相比,我们有几个明显的不同。”

首先,我们不是全行业范围的产能过剩,只是部分领域低端产品上的产能过剩,基本局限于小功率的、低端的拖拉机、小麦收割机和播种机这3类产品。而在高端和一些“小众”领域,我们还面临着产品的供给不足。

我国农机化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今后,农机化的任务是逐步实现全面机械化、全程机械化。但是,采棉机、甘蔗收获机,畜牧机械……很多农业生产领域中急需的机具,市场却没有提供产品,也没有拿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最近,有调查发现,农村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大面积的撂荒地。为什么?因为市场没有给农民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和合适的机具,同时农业生产的人数却越来越少,农民没有精力和能力来处理。再如东北的大豆、甜菜产量下降,很多地方改种了玉米,也是这个原因,农机产品供给不足,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所以说,农机行业目前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高端农机产品和薄弱环节的产品需求很大但供给不足的矛盾,而不是产能过剩。国产农机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仍不太高,高端领域不能提供让市场满意的产品,这也是供给不足的一种表现方式。

其次,“新常态”的另一个特点是,进入“新常态”后,来自经济政策方面的强刺激对行业的拉动效应会明显弱化,市场转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但农机行业显然又不太符合这一标准。

未来,政策支持仍然是农机行业的主要拉动因素之一。或者说,未来在强力政策的推动下,农机行业仍然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来看,2015年,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不会减弱,政策也会进一步完善,这些都已经传递出了明确的信号。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2014年12月9—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被明确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5项主要任务之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什么?就是农业机械化。这就奠定了政策继续支持农机行业的基调。

具体措施上,2014年出台了一个重要的政策,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终于可以操作了,土地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市场对农机的数量、质量和高端舒适装备会产生非常大的需求。土地集中是生产力,国家推动土地集中经营,这就是一个解放生产力的过程,对农机化和农机工业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土地确权后可以进行抵押、融资,农民就可以购买大型的农机具。

而到了2015年,国家在提升农机行业工业制造能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大投资力度等方面,都将陆续出台进一步的政策,这些都是农机行业的利好因素。所以说,政策的支持力度,对产业仍然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最后一点,刚性需求仍然是我们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也是我们和其他行业的一点明显区别。在其他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刚性需求已经基本上消失了,而在农业领域,市场对粮食的刚性需求是持续不断的。这涉及老百姓要吃饭的问题,也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

“有人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是不是政策拉动了农机化发展?我认为这个提法不太客观。”宁学贵说,“支撑这个行业发展的,首先是需求,政策只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让这个发展提速了。如果没有需求,这些农机产品白送给农民,他也不会要。市场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必然会产生新的需求。我们的农机市场发展空间还是足够大,发展速度还是足够快的,需求一直存在,所以我们判断,未来行业仍然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期。”

综上所述,农机行业是否进入“新常态”了?可以说,是的,但具体来看,我们还有许多自己的特点,不能机械地拿“新常态”的概念去套用,而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去分析和应对。


“新常态”下我们缺什么?


中国农机已经经历了一次“黄金十年”,这十年里,虽然我们未能弥补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农机工业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企业的发展、一些企业的异军突起,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希望,看到了民族企业的希望,所以,我们对行业今后的发展,总体上应该是乐观和抱有信心的。

这些年来,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过去很多东西我们即使看到了,也生产、研发不出来,如今,企业已逐渐具备了开发出更多的产品的能力。据我们了解,在如甘蔗收获机、采棉机、畜牧机械等领域,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培育阶段,下一步很可能就会有企业具备生产能力。

不过,总的来说,这些进步,相对整个行业来说,仍然是远远不够的。只能算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短期来看,进入“新常态”后,外资企业、品牌仍会具备一定程度上的优势。

应对“新常态”,我们的劣势主要是缺乏技术、产品。在技术和产品上,龙头企业的优势不明显,而其他企业,哪怕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也普遍缺乏长期规划,没有一个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对于农机行业来说也是如此。虽然上面我们讲,政策对行业发展还会有比较大的刺激作用,但国家政策有一点也是比较明确的,就是要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政策可能更多地会指向鼓励企业产品创新、结构调整升级这些方面。

企业没有核心产品,就没有利润,没有核心竞争力。而在农机行业,大多数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在核心产品上一直都是匮乏的。行业中卖得好的产品,都脱胎于一张图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

比如玉米收获机成熟了,所有的企业都能造出来,而甘蔗收获机就不行,大家都知道市场需要,但就是研发不出来。烘干机是2014年的重点补贴产品,但也都是拿别人的技术在生产,自己研发不出来。企业老总们都在谈差异化竞争,却无奈于没有差异化的“本钱”。

有新产品的企业,其获利能力一定高于其他企业。可惜的是,国内企业没有几个能说自己有产品的,在技术上只能是中小企业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国外品牌走。

缺乏创新能力,或者说新技术的贡献率不够,这是我们行业的一个顽疾。

另外,农机企业除了缺乏产品和技术,多数还缺乏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一条长期的技术积累路线。比如一拖、雷沃这两家龙头企业,都制定了5年、10年发展规划,比如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营销渠道,在国内进行研发、生产布局等等,收效如何暂且不置评价,但对于今后如何发展,它们都有了比较详细、操作性很强的目标和路线,这就是很大的进步。而绝大多数企业,是没有这个东西的。

这样下去问题就很大。我们的企业老板做到一定程度,发现企业规模上不去了,为什么?就是因为缺乏规划,缺乏战略。现在“日子”过得挺好,可能是因为自己很努力,也可能是因为市场行情很好。可如果这个产品行情下去了,你没有新的产品,很可能就风光不下去了。做得久的企业,是需要持续盈利的,而持续盈利就需要持续推出新产品,而且是能“对上”市场的产品。

2014年行业下滑,总体来看不是因为需求下降,而是供给不足。我们从细分的12个子行业来看,除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2个子行业,其他子行业的增长基本都处于正常水平,行业总体增速被拉低,主要是由于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这2个子行业的占比较大。拖拉机产值约占我们行业18%的份额,包括收获机械在内的“农业及园艺机具”占31%的份额,这2类产品在农机工业中权重太大。

而2014年发展得比较好的打捆机、畜牧机械等子行业,因为基数太小,即使发展比较快,也不足以平衡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下滑。除了自身属于小众产品以外,企业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比较低,也是它们对市场不能造成太大影响的原因。

对于2015年的行情,宁学贵的预测是,继续下滑不大可能,但也不至于有大幅的回升。

总体来看,2014年表现较差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2个产品,2015年不会有太大的起落,因为这2个产品的社会保有量太大了。拖拉机的年销量大概在150万台左右,而大功率拖拉机年销量也基本上稳定在20~30万台。而据农业部公布的“三夏”麦收数据,2014年按照社会保有量53万台计算,小麦收割机的平均作业量仅有33.3 hm2/台(500亩/台)左右,这样是赚不到钱的,小麦收割机要想赚钱,年作业量至少也要达到53.3~66.7 hm2/台(800~1 000亩/台)。

其他子行业,如畜牧机械、烘干机及一些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装备仍然会有比较好的发展,但爆发性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些子行业基本上还是缺乏技术和产品的。

至于“新常态”下的对策,对外资企业来说,可国三能是要引进性价比更高的,更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对本土品牌来说,则是需要有足够好、足够可靠性的产品,并且研发出新产品、形成自己的技术路线。这些是农机市场能否在“新常态”下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标签:行业   农机   产品   企业   发展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6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