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应用将推进农机补贴变革
信息化技术应用将推进农机补贴变革
不得不说,农机补贴依然是行业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除了因为农机补贴对市场影响力之大前所未有,还因为近几年操作方式和金额调整比较频繁。因此,一旦农机补贴有个风吹草动,大家都要逐字逐句研读,生怕错过什么信息。
包括2017年的“两会”,尽管涉农的代表不多,但关于农机补贴相关的提案或议案却诚然不少。和往年增加金额,调整分档等相关话题较集中相比,2017年“两会”代表提出更多的则侧重于实际操作方式的变化。
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玉柴宴平就指出,农机补贴应该将资金直接补给企业,而不是再直接给终端用户。这种声音并非宴平代表的一时心血来潮,早几年还有人发出类似的声音。尽管有些人认为,这不符合农机补贴的初衷,但也是一种较为集中的要改革补贴方式的方案之一。
再比如,全国政协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大学牛汝极,针对植保无人机补贴提出,应将机具补贴改为作业补贴。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基于植保无人机现在能够很精确的定位和测量,容易很准确的计算作业面积并进行监控。
由此引申,坊间已经有一种很强烈的声音,呼吁有条件的机具作业方式按作业量进行补贴。如深松补贴已经完全实现作业量补贴,其他如谷物干燥、联合收获作业等,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基本能够实现精确监控作业量。
按照作业量进行补贴,背后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国家农业装备的物联网和大数据。
我们之前,很难判断我国到底有多少农业装备,也不知道有多少实际作业量,甚至连粮食总产量都是抽样数据来计算的,即便有了这些数据,对农业生产也不具备实际意义。
如果我们能够将所有农业装备做成“智能硬件”,基于位置信息,将土壤条件、作业质量、作物管理、气候信息、产量图谱等结合起来,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推动力量,十分具有想象空间。
或许有人会反驳,由此就说农机补贴在补贴方式上变革,根本八字没一撇呢。一方面,“两会”提案、议案反馈虽然不慢,但真正转化成实际政策,难度还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国外发达国家还没有能够完全应用信息化手段,中国要实现作业量监控,谈何容易。
确实,政策变革难度不小,完全实现作业量监控更难,即便高层有心去做此事,但作业量作假如果没法严格、准确测算,无疑又是一片骂声。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互联网+战略的重视程度,也很能理解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同时,国家将农业装备放入智能制造2025,将农民普及移动互联网项目不遗余力地推进,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等一系列举动,我们均可认为方向没错,而且是在加速前进。
或许,很快大家就会看到一个国家级的农业装备物联网中心在运作,而不仅仅是农机补贴,包括燃油补贴、粮种补贴等,都能很精确地实现按作业、按产量等判定。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68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