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要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化“渔稻模式”
广东要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化“渔稻模式”
“目前来看,渔稻模式既能为粮食供给提供保障,还有利于渔业转型升级,建设环保绿色产业。”11月4日下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来到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以下简称“科技园”),考察“渔稻模式”最新试验进展。他指出,广东是渔业大省,全省各地水域环境和渔业品种多样,要在更多地区进行试点试验,因地制宜打造多元化“渔稻模式”,形成渔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多点开花
探索“渔稻模式”技术规范
今年以来,“渔稻模式”备受关注。7月,科技园第一批稻谷收获,测得亩产超过700斤,实现藏粮于水,一水两用,一塘双收。当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召开鱼塘种稻技术扩大试点工作现场会,提出率先在珠三角9市开展扩大试点工作,计划分两年在30万亩水面上增加10万亩水稻种植。通过扩大试点进行更多可行性探索,在促进乡村振兴和渔业高质量发展中提供“广东方案”。
目前,“渔稻模式”已在花都、东莞、肇庆等地陆续进行试点试验。经过多方总结论证,项目组表示“渔稻模式”成效明显,但还需要在降低建设成本、优化养殖种植模式和品种、适应更多地区养殖环境等三方面加强改进。
座谈会上,顾幸伟要求项目技术团队有针对性地集中力量进行试验,逐步实现改善。他强调,“渔稻模式”兼顾“稻”和“鱼”两类产品,一个是人民群众的基本口粮,一个是优质动物蛋白质,要探索同时符合这两个产业要求的、切实可行的技术规范,养出健康鱼,结出优质稻。
因地制宜
打造多元化“渔稻模式”
“这个模式养鳜鱼、甲鱼效果怎么样?养虾会不会更好?如果更多高价值品种养殖中能实现种稻,对推广很有利。”在考察现场,顾幸伟仔细询问了“渔稻模式”适用的水产品种,并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更多试点试验,因地制宜,打造适应各地特色的多元化“渔稻模式”。
据悉,“渔稻模式”目前取得较理想的生产效果。以位于花都的广州顺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鱼塘中间建有循环水金属养殖槽,槽中养3-4斤大规格罗非鱼,槽外水面种稻,鱼和稻既容于一塘,又有所区分,便于管理。据经营者介绍,水中栽种植物对改善鱼塘水质、减少养殖病害有显著作用,特别是黄颡鱼、叉尾鮰等无鳞鱼类,病害减少,养殖用药大幅度降低,改种水稻后还增加了粮食收获,效益更明显。
2021年下半年,广东提出用三年时间在珠三角9市开展养殖池塘升级改造行动,推进100万亩养殖池塘升级改造、绿色发展。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拿出10%的水面积来解决尾水排放问题。“渔稻模式”通过种稻吸收利用鱼塘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实现养分循环与废弃物利用,净化水质,减轻环境污染,是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在尾水治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顾幸伟表示,广东养殖品种十分丰富,水环境和养殖模式多种多样,“渔稻模式”要通过更多生产实践,总结经验,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设点观摩
将亮相第三届中国水产种博会
11月25-27日,第三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下称“种博会”)将在科技园举办,“渔稻模式”是其中亮点之一。
据悉,为进一步做好渔稻模式扩大试点试验工作,“渔稻模式”将在种博会期间开展现场观摩和技术讲解,由项目技术人员、农技专家现场解析该模式的技术要点和难点,并邀请“渔稻模式”示范点负责人,结合生产实践,分析未来“渔稻模式”的发展方向。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7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