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 农机“智商”有点儿不够
智能化时代 农机“智商”有点儿不够
? “现在种收基本都实现机械化了,但是在农田管理上还缺少一些智能农机,像病虫防治、病虫数据采集和气象信息分析等,这个环节还是有盲区。”拥有200套农业机械,一年服务3万多亩耕地,可江苏溧阳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海斌还是不满足。
近日,他应邀到江苏大学参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重要论述暨纪念毛泽东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著名论断发表60周年报告会,就寻思着趁这个机会能不能跟高校院所谈谈合作,让国产的智能化农机早日开进农田里。
农机技术仍然落后30年
2005年起,全国农机工业进入“黄金十年”,总产值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在2012年我国农机产业就已问鼎全球第一。
“200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32%,到2018年达到68%。在中国这么一个农业大国,以每年两个百分点的增长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他国家未必能达到这么快。”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告诉记者。
就规模而言,我国已是世界第一,但是从产品竞争力来看,我国农机装备仍然集中在中低端。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装备制造水平、产品可靠性和农机作业效率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以拖拉机和收割机这种典型农机来说,我们和国外差不多有30年以上的差距。”罗锡文表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农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是350小时,而我国去年才达到340小时。
罗锡文说,发达国家一台拖拉机后面带3—6种农机具,我国只有1.6种,造成拖拉机的动力没有充分发挥,效率低下。
智能化是过程不是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布局智能农机技术,生产效率有了更大幅度的跃升。
“比如国外的大型联合收割机普遍配备了测产系统和反馈调控系统,也就是说,在农机作业时就可以获知农田产量,如果有的地块作物长势不良,智能化农机还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种参数,确保良好作业效果。”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副院长魏新华教授告诉记者,在我国,联合收割机尚未实现智能化,纯机械式收割机仍是主流,只有一些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才能驾驭好这些农机。
2011年,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曾在国内较早地尝试使用无人机进行病虫灾害防治。但是,还不到一年,因为“三高”他们就打了退堂鼓。“它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购置成本高,操作的技术要求也很高。”王海斌说。
罗锡文以无人驾驶农机为例说,我国已经达到美国的同等水平,但是,美国是农机直接接收卫星信号并进行修正,而我国还需要在地面设立基站帮助农机纠偏,“这里面有一个关键核心技术,卫星差分信号,这就是我们的差距。”
魏新华告诉记者,我国约有2500家农机企业,但真正具备研发能力的只有约100家,智能化研究才刚刚起步。
“应该是在机械化过程中逐步提高智能化,不是说一下子都搞成无人驾驶,毕竟有些地方还没农机,智能化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阶段。”罗锡文认为。
“一刀切”的补贴标准要改改
近年来,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下,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农机补贴“一刀切”的模式对高端化、智能化的农机产品并不“友好”。
罗锡文曾专门对比过中美两国农机效率,目前我国每亩地的平均农机动力是美国的6倍。“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一亩地花了这么多动力,但是我们农业耕作水平和国外还有这么大差距呢?这说明农机效率没有充分发挥。”
记者了解到,根据农机补贴政策,购置同一机型可享受一定比例、但设置了上限的财政资金补贴。“比如同一种农机,低端的卖7万,高端的卖15万,但是补贴都一样。”王海斌曾向有关部门建议,拿出一半的补贴专门用于更新换代智能化的农机。
国务院将农机装备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建议,未来可以设立一些适用我国现阶段的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罗锡文建议说。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72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