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科技创新成就不少,为何用户满意度较低?
中国农机科技创新成就不少,为何用户满意度较低?
2019年6月28日—7月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凝聚力量谋划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创新,持续深化全国农机科研院所合作交流,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主办、云南省农业机械研究所承办、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办的“2019年全国农机科研院所长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
此次全国农机科研院所长会议上,中国农机科研领域最优秀的群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农机科研,被行业誉为“中国农机科研领域第一大事”。
大会由中国唯一的国字号农机研发平台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农机院)于1997年发起组织。本届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陈学庚,中国农机院所长大会发起人、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中国农机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王博等出席,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此外,还有全国40多家部属及省级农机科研院所、高校农机相关学院的院(所)长及专家等100多人参加,会议由中国农机院副院长方宪法主持并引导发言讨论。
大会期间,除总结过去取得的科研成就,分析当前科研面临的难题,同时也分享了面向2035年中国农机科研工作的方向以及重点任务,并发布了《协同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倡议书》。
成就斐然,但终端用户仍有不满
王博出席研讨会
说起我国农机科技创新,如果以用户满意度为准绳的话,算得上“诟病”较多。很多农机手抱怨,我们为何没有CVT拖拉机?为何没有高效大型联合收割机和耕整地设备?网络上更是对我国农机创新充满“敌意”,认为我们全面落后,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然而,事实如此吗?答案或许出乎很多终端用户意料。
王博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和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突出成效,产业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建立体系、对外开放、高速发展等阶段,目前正进入调整转型阶段,成为世界农机装备制造和使用大国。
我国农机科技创新经历了改造仿制、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阶段,正进入以自主创新为核心能力的新阶段,成为了科技大国;技术发展实现了从人畜力、机械化和自动化,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效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农业生产进入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产业科技创新发展道路,为保障我国粮食、食品、生态安全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诚如王博所说,长期以来,我国农机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包括产业规模及能力不断提升、研发和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技术和产品不断优化升级,且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不断提升。
从产业规模及能力提升方面来看,我国现代农机工业从零起步,不断发展,特别是近15年来,快速壮大,到2018年,我国农机装备产业企业总数超过8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000家。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00亿元,能够生产4000多种农业装备产品,市场规模占全球的45%以上,国际贸易总量占全球的20%;制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引进来”和“走出去”国际化步伐加快,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获得质的飞跃,成为世界农机装备制造和使用大国。
从研发和产业体系来看,随着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科研、制造、质量监督、流通销售、行业管理等方面较为完整的体系,有数千家大中小企业、30多家国家及省部级农机科研机构、40多所开设农机相关专业的高校,以及覆盖全国的部级、省级质量监督、鉴定推广等机构,支撑形成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科技与经济融通发展、各类创新主体及要素融通发展的格局。
从技术和产品方面来看,攻克了精细耕作、精量播种、高效施肥、精准施药、节水灌溉、低损收获、增值加工等关键核心技术,能够研发生产农、林、牧、渔、农用运输、农产品加工等7个门类所需的65大类、350个中类、1500个小类的4000多种农机产品,主要农机产品年产量500万台左右,保有量8000多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kW,形成了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大中小机型和高中低档兼具的农机产品体系,满足90%的国内农机市场需求,支撑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8%。
从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方面来看,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保障与服务体系,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初步形成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从产品开发、技术标准、检测测试、应用推广等方面服务全面覆盖骨干企业到中小微型企业,研发规模世界第一,论文发表量世界第一,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二。
王博指出,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我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及重大装备方面取得突出成效,构建了自主的农业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推动农业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动植物生长监测、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等应用基础及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紧跟前沿,助推农业精细生产;147kW(200hp)级以上拖拉机、水稻精量直播机、60行大型播种施肥机、精量植保机械、10kg/s喂入量智能稻麦联合收获机、6行智能采棉机、高含水率玉米收获机等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化,与国际先进水平平齐。
一批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及高性能装备应用推广和辐射扩散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基本解决了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大豆、油菜、甘蔗等主要农作物高质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瓶颈及装备制约难题,有力地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局面,王博为农机科研提3点意见
王博签署倡议书
实际上,如果要说科技创新成果,还有很多可说的。单就以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动是由90%以上国产农机完成,就可见一斑。
而终端用户满意度低,并不是我们做了多少基础工作,而是我们农机科研在协同推进创新方面,在把握核心关键技术主导权方面,没能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这些东西太显眼,而我们没做好。
罗锡文在大会上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只有一个农机院,也只有一个王博,这是远远不够的。”
王博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发言中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广泛并深刻影响科技创新,新一代信息、生物、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渗透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业装备科技创新面临新需求、新机遇、新挑战。
而面对“新需求”“新机遇”“新挑战”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做呢?王博作为中国农机科研国家队平台的掌舵人,提出了3点意见。
一是要紧紧把握交叉融合、延伸拓展等科技创新新趋势。
王博指出,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方向是要不断融合生物、农艺、工程技术,并与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度集成,从领域上由种植业深入拓展微生物、养殖、加工、生态等产业领域,其技术特点是推动土壤-动植物-机器系统化、资源与环境协调、农机农艺融合、装备与信息融合,向高效化、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并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产业链上不断延伸发展。
研讨会现场
二是要站在战略高度分析面临的重大需求。
王博认为,我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及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紧迫的形势,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市场主体实力不强、核心技术供给能力弱、农机装备质量水平较低等,仍旧是我们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需求迫切。
王博在发言中指出,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要求农业装备不断增加品种、完善功能,提升效率效益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乡村产业,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要求农业装备不断拓展创新链、拓展领域,延伸产业链,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技术及产业竞争加剧,要求农业装备加快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实现技术及装备自主可控,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以高水平科技供给保障产业安全。
三是要科学谋划布局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任务。
王博认为,要面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农业装备科技前沿,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国际产业竞争的重大需求,以保障粮食安全、食物安全、生态安全为主线,以农机与农艺融合、装备与信息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生产与生态融合为路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全程全面机械化,形成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技术、产品、服务体系,构建以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道路。
未来艰难,携手同行是关键
大会全体成员合影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农业发展进入以机械作业为主导的新阶段,呈现智能化生产的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国务院也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为我们指明方向、确立目标、部署任务。新时代、新征程,当代农机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亦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利在未来。
而未来并非一帆风顺,也不是大道坦途。农机科研创新等工作,将会面临更多难题,携手同行将是关键所在。为此,王博代表农机科研界发出倡议:协同推进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发展高效绿色农业机械化技术,开放共享共建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首先,协同推进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王博认为,面向世界农业装备科技前沿,面向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面向科技产业重大问题,围绕构建信息化主导、生物技术引领、智能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着力农机装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精量播种、高效施肥、精准施药、节水灌溉、高效收获、精细加工等高性能智能装备,推进联合创新攻关,切实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掌握产业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发展高效绿色农业机械化技术。
王博指出,聚焦薄弱环节、薄弱区域、特色农业的弱项短板,突出丘陵山区、经济作物生产迫切需求,发挥不同区域优势、分工协作,推进技术集成配套,共同研究提出适应小农生产、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的模式和技术装备体系,共同推进丘陵山区中小型智能作业装备、经济作物薄弱环节作业装备、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装备,以及农机信息化平台等应用推广,解决主要经济作物薄弱环节“无机可用”问题,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支撑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再次,开放共享共建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王博提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行业国家及省部级研发、检测检验、标准、技术服务等平台,以及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深度融合体制机制作用,推进资源有机链接和开放共享,实践探索多元化、多形式的协同创新机制,构建适应国情、立足产业、协同高效、支撑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共建研发、设计、检测、标准等行业数据平台;共同推进基础前沿技术、关键共性、重大战略装备等协同创新;体系化分工推进研发设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等创新服务,着力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
王博最后指出,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秉承“推动中国农业机械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的历史使命,以“器利农桑”的责任担当,以农机人终生立志于此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时不我待的激情热情,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在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农业强国中奋勇前行,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75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