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农机竞争不仅比产品,更比信用工具!
2018年农机竞争不仅比产品,更比信用工具!
2018年,农机行业市场将更加严峻,竞争更加白热化。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光凭产品、价格、促销、送三包期等传统手段已经不能保证企业能存活下来了。
信用工具开始登上中国农机化的舞台。
如约翰迪尔一直强力推广的信用工具“迪尔速融通”在2017年春季购买季为迪尔争得了不少用户;久保田和信农贷等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推出购机零利率活动;凯斯纽荷兰也迅速跟上,推出首付三成,两年零利息的限时优惠活动。
而反观我国本土农机企业,无外乎还是在打预付款优惠、现金购机折扣、降价、送三包期等促销活动。
信用工具在我国农机市场已经迎来发展机遇。
1 用户没有饥饿感,信用工具才能重新激发购机欲望
农机需求饱和可以通过几个现象来证明。
一是补贴资金普遍富裕。大约在2013年开始,南方部分省市开始出现当年的补贴资金补不完的现象,而东北、西北则普遍不够花,所以就有了江苏、浙江、四川等地的大型农机大量向东北、西北“倒机”现象;进入2016年之后,北方部分省份和区域市场开始出现资金富裕的情况;而进入2017年之后,北方地区出现普遍资金用不完的现象,这标志着传统农机需求出现阶段性的饱和;预计2018年不但国家补贴资金总盘子会变小,而且绝大部分省市补贴资金将花不出去。
二是过去6年购机用户快速减少。从农机补贴系统统计数据表明,过去6年时间,国内通过农机补贴购机用户数量大幅减少,其中2015年、2016年每年减少50万,预计2017年将不止这个数。可以判断,随着市场保有量和需求饱和,购买农机的用户还会减少,最终将稳定在100万左右。
三是动力过剩。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国内农机总动力已经是11.4亿千瓦,平均亩均动力0.58KW,而美国和英国亩均动力0.05-0.07KW,韩国0.33,从这个数据上看,国内传统农机已经动力饱和了。
很明显,在供不应求时,是卖方市场,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处于主动地位,但当市场饱和时,用户的饥饿感消失,需要用信用工具来刺激用户消费。
2 机手收益下降,信用工具能真正减轻购机压力
在农机供不应求的黄金十年,机手确实赚了不少钱,在2004—2010年期间,绝大多数从事跨区作业的机手最多三年就能赚回购机成本。但近两年,随着机器越来越多,机手的收益明显下降。
据统计,谷物联合收获机收回成本的时间由3—5年延长到5—8年;水稻收获机由2—3年,延长到4—5年;采棉机由3—5年延长到8—10年。
收益普遍下降和收回成本时间延长,让机手在购买机器时更加理性。如果让机手付全款购机,销售的难度会很大,对于价值几十万的机器,比如550万的迪尔采棉机,给用户优惠1万2万的,真是杯水车薪,没啥效果,如果有融资租赁或按揭贷款,用户只需首付2到3成,剩下的有融资,可能就会选择提前购机。
3 赊销后遗症太多,亟需信用工具来代替
农机经销环节的赊销是一个普遍现象,至少有80%的经销商用的是赊销的模式。
据对国内几个大型农资市场长期跟踪,近两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低迷,种植户种庄稼收益不理想,所以拖欠农资货款的现象开始增多,一些大经销商的坏账比例甚至达到15%~20%,这已经是经销商不可承受之重了。
但如果只是欠账你就大错特错了,更要命的其实是资金成本,许多经销商对用户的赊销其实是不怎么会算账的,如果一算细账会吓死人,比如年初赊出去2千万的货,如果用户一年都不给还钱,自有资金还好,如果是借银行的钱,按8%~10%的利息算,你一年的成本就得有160万~200万,你一年都挣不了这么多,何况总会有几个老赖呢,事实上最近两年由于赊销而倒闭的农机经销商不在少数。
在用户已经养成赊销习惯的情况下,让用户付全款难度非常大,这就与“由俭入侈易,由侈入俭难”的道理一样,最好的办法就是说服用户使用融资租赁或贷款,用户贷款了,就成为用户和银行之间有了借贷关系,债主就成了银行,用户可以不还经销商的钱,但一般不敢欠银行的钱。
总之,农机经营环境已经变了,农机产品玩法也得变,简单粗暴的促销让利会让企业的路越走越窄,延长三包期的后患无穷,而引进金融工具,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7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