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机化生产见闻:今年“三夏”有啥不一样?
山西农机化生产见闻:今年“三夏”有啥不一样?
黄澄澄的麦田里,麦浪一望无际,仿佛给田野铺上一张硕大的金毯。麦浪的尽头是蓝天白云和成片的绿树。一台红色的联合收割机马达轰鸣,正在麦浪中快速穿梭。哇,好一幅绝妙的夏收画卷。这是记者日前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甲乡北刘村夏收现场看到的一幅美景。
“老郎,准备装麦的袋子吧,下一圈割回来收割机上的粮仓就满了。”农机手邹振方放慢联合收割机的速度,向坐在地垄边的一位老人打招呼。这位老人叫郎国富,是这片麦子的主人。记者看老人很是悠闲自得,于是就和老人攀谈起来。现在夏收忙不忙?今年的“三夏”有啥不一样?老人说,如今的“三夏”实现了农机化,庄稼人可算轻松了,没啥好忙的。就说眼下这夏收和夏播吧,干得挺快还不累。不过,今年的夏收与往年相比还真的有不少新变化。
“南征北战”变少了
邹振方是襄汾县的一位农机手,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给北刘村农户郎国富收麦子。他告诉记者,今年从当地开镰至今他已经收割了近400亩的麦子。当记者问他为啥没有参加“南征北战”跨区作业,是否还打算外出收麦时,他摇摇头说,现在跨区作业的生意不好找,如果在外地没有说好的业务关系,根本不敢把收割机贸然开过去,弄不好不但挣不了钱还会贴俩钱。以前夏收时节收割机“南征北战”的情况现在越来越少了,所以他不会考虑长途跋涉跨区作业,就盘算着干了本地的活就行。
邹振方的说法得到了省农机局生产指导处处长令狐北久的认同。他说,“南征北战”跨区机收,这是前些年夏收会战最大的特点。当时,山西省的联合收割机远征安徽,从南开镰一路向北,从安徽收割到河南,从河南又收割到河北,从河北又北上内蒙古,一个夏收下来真是驰骋几千里,征战数个省。每年大批的联合收割机组队出征,浩浩荡荡,真是一支夏收大军。不过,现在经过国家长达十多年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鼓励,各地的农机已由过去的短缺逐步走向普及,由不足走向基本饱和。于是体现在夏收方面,那就是大规模的“南征北战”越来越少,“三夏”作业半径日趋缩小,作业本地化近距离已成为新的夏收特征。
记者从襄汾县立柱农机合作社了解到,今年他们合作社的联合收割机也没有出省夏收,只是在本地和相邻的运城进行作业。而据他们了解,其他合作社虽然有少部分收割机参加“南征北战”,但都是过去多年的老客户,基本上都是“订单”作业。那么,夏收本地化之后外省的收割机还来吗?记者在襄汾县公路上偶尔会看到一两台从河南开过来的收割机,他们停靠在路边等活。当地农民告诉记者,虽然夏收龙口夺食,虽然存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对收割机需求较多的情况,虽然河南“麦客”机收价格比本地要便宜一些,但也很难找到“大活”。
麦秸秆变成了“香饽饽”
夏收之后,留在田里的麦秸秆一直是根“鸡肋”,若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很不方便,留在田里还很碍事,无奈之际,庄稼人将其付之一炬。然而,烧麦茬污染环境又成为新的问题,为此各级政府每年都在为禁烧而费心费力。不过,记者日前走进“三夏”一线却发现,随着农机的技术进步和秸秆捡拾机、秸秆打捆机、秸秆粉碎机等专用农机的出现,现在麦秸秆的利用变得十分便利。如此一来,原来讨人嫌的麦秸秆如今变成了“香饽饽”。
襄汾县高升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高升对记者说,现在麦秸秆可是宝贝了,联合收割机上加装了秸秆粉碎机,收麦子的同时,麦秸秆也就全部粉碎还田了。可别小看这麦秸秆,亩产1千斤麦子的麦田就能产生1千斤秸秆,秸秆和麦子的比例是1∶1。这么多的麦秸秆还田后,那是最好的有机肥。他说,麦秸秆还田后,耕地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还能保水保肥,提高作物产量,并且减少化肥的使用,省钱又环保。于是,现在你就是让庄稼人烧,人家也舍不得。
麦秸秆除了被还田外,还被作为燃料加以利用。运城市绛县工贸有限公司用购买的方式鼓励农民使用新近推广的秸秆捡拾农机,将田里的麦秸秆全部回收,然后进行生物能源发电。这样麦秸秆被派上了新用场,农民增加了一份新收入。洪洞县生物质能源公司,则是把回收的麦秸秆做成了木炭等新能源。
河津、绛县、平陆、稷山、永济、芮城等地,在麦秸秆的利用上又有新创造。这里的食用菌种植大户将麦秸秆粉碎后,作为生产食用菌的基料,用来种植蘑菇,仅此一项就用掉麦秸秆十多万吨。永济市超人奶业有限公司,更是棋高一着,他们向农民回收麦秸秆用来作为喂牛的饲料,不但使农民卖秸秆能赚钱,还使麦秸秆有了新用途。记者获悉,单是这个公司就消化麦秸秆13万吨。
“田保姆”成为新时尚
农谚说,“夏忙夏忙,绣女下床”。意思就是“三夏”时节,男女老少都要忙着龙口夺食,连平日里不问农活的绣女,都要下地干活了。然而,现在看来这些都成了老皇历。记者在洪洞县左北村看到,60多岁的老人贾振芳对夏收夏播一点也不着急,别看自己的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家里没有劳力,可是她心里有底。原来,她把“三夏”的农活全都托付给村里的“田保姆”了,由人家负责打理,所以自然气定神闲。她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可青睐“田保姆”了。
贾振芳所说的“田保姆”,就是村里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手。这些留在村里的“职业农民”专门打理农活,别看一个村里只有那么几个人,可是因为他们拥有各种各样的农机,拥有娴熟的农机操作技术,本领大得很,几个人就能把全村的农活拿下来。记者在左北村的麦田看到,“田保姆”收割几亩麦子,也就是一支烟的功夫,播种几亩玉米,最多到一刻钟,实在是太快了。他们给一个农户从收麦到播种,用不了一个小时。
“田保姆”之所以成为村里的新时尚,说到底是现实的需要。左北村书记张根平告诉记者,他们村有2000多亩耕地,2000多口人,现在700多个壮劳力都在外面打工,村里留下的不是妇女和儿童,就是没啥劳动能力的老人。所以说,家家户户的农活就全指望“田保姆”了,“田保姆”自然受追捧。今年村里有1500多亩麦子,外出打工的劳力都没有回来,也没有必要回来,夏收和夏播的农活就全交给了“田保姆”。他大概估算了一下,从收麦到夏播,干完这些农活有三天左右的时间足够。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80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