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黑土地上农业经营的“白城答案”
亮出黑土地上农业经营的“白城答案”
茫茫科尔沁,神奇而丰腴,滋养着一方富饶的水土,萌生出醉人的希冀。又是一年初秋季,这里稻菽飘香,硕果满枝;这里牛羊成群,禽欢鱼跃……一批批家庭农场,一个个农民合作社,一家家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田间地头不断成长,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力军。一个塞北小城,如何在发展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经营上做得如此风生水起、亮点频现?白城的答案令人耳目一新:围绕“新”字做文章,聚焦“特”字落笔墨。
强龙头 聚焦农业经营主体
数据:全市创建200个市级示范社、100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个。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1293个,家庭农场发展到5864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12户,带动农户已超过15.8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
“2019年我种了2公顷半粘玉米,毛收入2.9万元,扣除生产费用纯收入2.5万元。”聊起今年的收成,大安市红岗子乡马营子村李围子屯村民王展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他今年种的是先达公司的鲜食玉米,公司免费提供种子、技术, “合同上写好了多少钱收购,到时候一分不差都付给你。如果玉米的行情涨了,公司还再补钱,我觉得给他们种地相当放心。”
大安市先达公司是一家营养鲜食玉米系列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已经以安广镇为轴心,在周边乡镇建立鲜食玉米原料生产基地,实行订单式农业,玉米种植面积达1.5万亩,与1300多户农民签订了协议,使农民通过种植鲜食玉米增收上千万元。同时,公司还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常年聘用农工100人,每年鲜玉米加工期间,还聘用农民1000多人,每个农民在一个加工季节就能增收1500多元。先达公司的经营模式是白城市发展订单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白城市通过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牧业产品附加值,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农民增收搭建了平台。
白城区域特色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可谓美誉众多,但是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在现代农业建设要求中,全市特色农业经营持续发展基础并不稳固,制约农业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特色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短板效应如何破解?白城将引导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重大课题。
白城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培育重点,将龙头企业做“大”、服务组织做“活”、家庭农场做“特”,已初步构建起以特色农业企业为龙头、专业服务组织为纽带、家庭农场为细胞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龙头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链,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是白城产业链招商的“路线图”,坚持“高起点、大集团、全链条”的产品开发战略,走精深加工,系列开发之路,合力构建符合我市龙头企业提质、升级、转型发展需求的产业化体系。近年来,全市积极打造一批优秀示范点,探索符合白城实际的带户模式。突出探索“村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社+贫困户”等发展模式,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从市场趋势看,今后一个时期,特色农产品将处于卖方市场,能否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采访中,白城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农民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推进原料生产基地向“一乡一品”和“数乡一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全市各地政府采取企业带动、典型辐射等有效措施,大力引导龙头企业把生产经营重心由加工、销售领域向原料供给领域前移,采取签订订单、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合作模式,加快培育建设一批与企业加工需求相适应的原料生产基地,并不断探索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企业与基地农户深度融合,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联合体。进一步围绕农业重点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大力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架起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间沟通桥梁,促进产销双方在平等、自愿、互利基础上稳定合作。
育重点 挑起规模农业大梁
数据: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13.96万亩,比上年增加24.84万亩,占农村集体耕地面积的43.92%。权证到户率97.79%,培育50个市级规模经营示范点,建立81个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弯弯曲曲的田埂不见了,杂草丛生的荒坡不见了,经过规划整理的农田,田地方方正正,田间路整整齐齐,水泥渠道清水流淌,新修的堰塘碧波荡漾……“以前不仅路窄,而且崎岖难行,一些农机很难进来,完全靠肩挑背驮,现在大家就轻松多了。”离家多年,望着眼前一马平川的农田,通榆县兴隆山镇的李老汉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这样的图景,以前他只在电视里见过。而现在,在他回家的路上,随时可见穿梭在田间的各种机械化农机具。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通榆县兴隆山镇,见到了一大片由林立小楼组成的崭新的村民住宅区。近年来,该镇大力实施迁村腾地工程,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全面开展旧村复垦工作,将清理出的大面积旧宅基地全部复垦为耕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耕地经过几年的耕作,已逐步变成良田,现在村民们在这些土地上种水稻、烟叶、蔬菜、瓜果等,亩均效益已达6000多元。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土地规模化、集体化经营,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对农用地归零并整,达到了“小田变大田、机器能下田、土地能流转、农民能挣钱”的农用地规模化、集体化目标。我市有关部门坚持加大农村宅基地整治力度,对零星院落拆零并整,统一重建,归并到集中成片建房点或中心村,对中心村实施内部整治,以实现村庄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如今,白城正以迁村腾地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同时加大旧村改造力度,重点抓好农村居民合村并点和“空心村”改造,充分挖掘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实施各类要素整合优化配置,实现复合经营,达到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富”目标。
“依托实施规模经营,打造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白城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白城市有关部门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和“四荒地”以及村庄复垦整理节省出来的土地,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宜耕则耕、宜建则建,优先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使土地经营权向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集中。
同时,大力培育市级规模经营示范点和示范县,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入股、出租、托管等方式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承包地,重点探索发展全产业链规模经营模式;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机制,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方式,慎重稳妥地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抵押、担保和转让,并依托县乡农经管理部门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切实加强管理服务,进一步推进土地规模化、集体化经营水平。
稳金融 盘活农业经营体系
数据:全市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6542户、6.85亿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1.22亿元。2019年全市参保农户达到18万户,参保面积829万亩,农户获得理赔款达到10027.33万元。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白城分公司利用农村土地确权成果开展线上担保贷款。截至4月30日,全市完成投放4121户、1.91亿元;并帮助通榆吉运公司量身定制了“红本+养牛贷”金融产品,已开始试运行。“针对农民抵押物少、银行借贷资金发放风险较大实际,白城市根据经营主体不同需求,因需定制,创新开展以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为突破口,探索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有效途径。”白城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前贷款要找亲戚朋友做担保,既麻烦又欠人情。现在农村土地可以抵押贷款了,而且利息比以前贷款还要低。原来“沉睡”的土地,通过办理抵押,转化成“活钱”,也拓宽了农民创业融资途径。
金融相对经济,如果说就像人体中的血液,那么农业就是病弱的人体,更需要输血。要改变农业金融服务的边缘化局面,首先必须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改善农村金融环境,为金融创新提供切入口和环境保障。为此,白城市委、市政府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领域。鼓励金融机构拓展农业农村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贷款规模,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功能强的农业示范项目。支持金融部门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在农村“四权”抵押等方面开辟信贷新模式,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建设,创新农村经营产品和服务方式,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融资难问题。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支农保护政策等改革都需要资金支持,农业金融改革创新撬动了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带动了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全市现代农业沿着质量效益轨道快速发展。
农村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建立起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白城市还积极培育生资供应、科技指导、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金融保险等专业性服务机构120个,使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领域延伸,并逐步提高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水平,在抓好常规品种保险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了特色品种保险,开展了辣椒、西瓜、甜瓜、黄菇娘、杂粮杂豆等特色产业保险,大灾保险试点和扶贫产业保险。
农业兴,百业兴。当下的白城农业,在量的扩张基础上已实现了质的飞跃,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模式和路径,为“十三五”收官之年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8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