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林:让农民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
杜青林:让农民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
今年3月初到5月上旬,农业部组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调研”活动,由部领导牵头组成10个调研组,分赴全国31个省、区、市的175个村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基层干部和农民座谈,听取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日前,结合调研实践,就如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杜青林部长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记者:据说这次调研中您两次带队深入河南和四川等地的农村,有何感受?
杜青林:调研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的巨大社会效应,也亲身感受到农民群众的饱满热情和创造精神,他们对中央政策交口称赞,对新农村建设充满期待。
新农村建设在乡镇村屯已是家喻户晓,绝大多数村都已经采取具体的建设措施,有的是老典型迈出新步伐;有的是示范村先行一步;有的是企业带动建设新农村,或是强村带动弱村。
现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方方面面“想新农村、议新农村、建新农村”的良好氛围,整个新农村建设呈现开局良好的喜人形势。
当然,由于新农村建设刚刚启动,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不够全面,存在急于求成情绪,等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关注和解决。
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四大支撑
记者: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有哪些?
杜青林: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下移工作重心,找准能够直接作用到基层、落实到农户的工作突破口,当前,应强化四大支撑,即: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和人才强村。
记者:产业富村应该如何推进?
杜青林: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总结示范点的经验,要抓住“一村一品”不放,在发挥特色和优势上动脑筋,在延长产业链、开拓市场上下功夫,推进乡村培育主导产业,形成强村富民的发展格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首先,要在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上把文章做足,提升产品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其次,要改善农村就业结构,因地制宜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民就业领域,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再次,要发展和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销加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体系。
记者:如何强化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杜青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动力。要按照“快速、简单、实用”的原则加快推进科技入户,让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
近年来,农业部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三电合一”、农民科技书屋、科技直通车、培训科技示范户等一系列举措,为农民提供了实用技术,农民增收显著,这些工作,今后要进一步加强。
记者:生态建村的工作应该如何开展?
杜青林:推进生态建村,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积极推广农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强生态家园建设,帮助农民解决生活燃料短缺问题,带动种养业发展;发展太阳能利用,开发农村清洁能源;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以村为单元,建立乡村物业。
记者:应该如何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实现人才强村?
杜青林: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民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基层负责人培训计划,造就一大批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和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能人带领乡亲建设家乡;尤其要培养一大批忠诚于家乡事业、懂经营会管理、能够驾驭全局、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的村干部。
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就业的能力和竞争力。
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成果
记者:如何保证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杜青林: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职责明确、形成合力,建立起“省部共建、主抓靠县、行动在村、实惠到户”的工作格局。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农民为本,让农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要从农民群众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严防急功近利的花架子工程和形象工程。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多搞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尤其不能搞专供人参观的盆景,这是农业部在“百村调研”中形成的共识。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86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