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专家薛吉全—— 牢牢掌握良种研发的“核心科技”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玉米育种专家薛吉全—— 牢牢掌握良种研发的“核心科技”,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玉米育种专家薛吉全—— 牢牢掌握良种研发的“核心科技”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0年国家审定通过玉米品种目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个新品种榜上有名,其中“陕单650”“陕单620”两个新品种属于籽粒直收品种。

我国玉米生产从传统的手工收获发展到带棒机收,再到现在的机械直接收获籽粒,是一个重大的技术变革。育种工作在促进玉米生产技术革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到底如何发挥作用?为此,我们采访了这两个新品种培育团队的带头人、该校玉米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专家薛吉全教授。

增强玉米供给重在科技进步

薛吉全教授是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第四届玉米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是陕西省玉米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玉米首席科学家。

薛吉全说,玉米作为粮(食)、饲(料)、经(济)和果(蔬)于一体的多用途兼用作物,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近10年来总产量年均增长5.06%,单产年均增长1.83%,产能维持在2.6亿吨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一段时间以来,饲料需求与深加工需求快速增长,在市场的拉动下,我国玉米供求关系由供大于求逐步转向供求平衡甚至供应偏紧的状况。”薛吉全表示,总体来看,目前的玉米虽然产需有一定缺口,而通过库存储备、谷物替代和适度进口等调剂,玉米供给和粮食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

薛吉全介绍,近10年来,我国玉米总产量增加的份额中面积贡献占64%,单产贡献占36%。未来要满足粮食安全的需求,不能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根本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常规技术的效率革命和全面升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战略,为粮食安全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玉米三问”下的探索创新

关于玉米生产,薛吉全有著名的“三问”,即“谁来种玉米?谁来收玉米?收获的玉米往哪里放?”这是他对我国未来玉米生产变革的超前思考。

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变化,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人口越来越少,农业生产者日趋老龄化。薛吉全带领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在玉米生产物资投入(种子、化肥、农药、灌水和农膜等)、劳动力投入(播种、管理和收获)和机械作业投入(整地、播种和收获)的三大成本中,劳动力投入已占到总成本的42%-55%。

“推动以机械直接收获籽粒的玉米生产方式变革,选育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必然选择。”薛吉全说,从2010年开始,他带领科研团队以早熟耐密宜机收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为重点,开展早熟、耐密、抗倒、脱水快、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选育工作,育成了陕西首个籽粒直收玉米新品种“陕单636”,随后“陕单650”“陕单620”“陕单660”等多个机收新品种纷纷问世。

相较其他国审机收玉米新品种,“陕单650”“陕单620”都具有“三低一长”的特点,即田间倒伏率低,籽粒水分低,籽粒破损率低,站秆时间长,其中“陕单650”还创造了夏玉米亩产超过800公斤、旱作春玉米亩产超过900公斤和灌溉春玉米亩产超过1100公斤的纪录。

要牢牢掌握良种研发的“核心科技”

薛吉全教授带领团队与陕西省农技、种子等部门合作,在陕西3个玉米主产区建立10-15个机收玉米新品种百亩示范田,以示范基地为平台,以技术培训为抓手,建立科技成果快速传递通道,让新品种“落地开花结果”,推进了西北旱地成为全国最适宜种植玉米的四大区域之一。

国家直收测产专家组评价,薛吉全教授团队选育的这些机收玉米新品种打破了制约我国玉米生产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为我国玉米生产变革树立了“陕西样板”。

“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若依赖进口,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薛吉全强调,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金钥匙”,要牢牢掌握良种研发的“核心科技”,确保中国粮食使用中国种子。

标签:玉米   新品种   粮食   生产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8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