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地变良田 农民住楼房 ——大安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走笔
碱地变良田 农民住楼房 ——大安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走笔
大安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区曾是荒废的“疙瘩地”,如今不但变成了规整的水稻田,项目区农民还分到了水田,村集体将剩余水田通过政府平台对外进行出租,碱地变良田让全村受了益。同时,依托配套实施易地搬迁安置项目和牧业小区建设项目,部分农民住上楼房。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6年前,大安市叉干镇民乐村农民曲卫杰家承包9公顷地有一半因属严重盐碱地不能耕种,收入才6万元。如今经改造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仅去年这些地的收入就有25万元。“原先脆弱的生态环境变成了人工湿地小环境,贫困户不仅一次性脱了贫,而且直接走上了奔小康的快速路。”叉干镇民乐村党支部书记李长江介绍说,村集体将剩余的480公顷水田通过政府平台对外进行出租,租期10年,一次性支付村集体1700万元。
华清农业采用清华大学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对位于大安示范基地1100公顷盐碱地进行改良,改良后有机模式下种植的水稻已经顺利通过了有机认证,“华清绿谷”有机和绿色系列大米2017年开始进入高端超市进行销售。
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资源
小账折射出全省的大账。吉林省力争到2030年粮食产量达到1000亿斤,需要改良盐碱地增加粮食产量。
自2016年省自然资源厅在吉林省西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以来,大安市利用政府财政资金实施占补平衡项目5个,总计新增耕地4.09万亩,总投资达4.62亿元,每年可增产粮食0.49亿斤。同时,配套实施易地搬迁安置项目和牧业小区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4.9亿元,拆迁房屋465户,安置村民1042人,规划建设住宅12栋、商业用房6栋、牛舍94栋、羊舍159栋、看护房253间、水井以及相关附属配套设施。
很多企业和社会资本青睐盐碱地这一“沉睡”的资源,为此,政府积极引导,让盐碱地改良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最终面向保障粮食安全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吉林省千亿斤粮食目标,围绕“两增两提”目标(增加耕地数量,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品质,提高农民收入),开展吉林省盐碱地生态修复与品质农业示范区建设,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海坨乡互助村盐碱地改良项目区,于2月5日进场施工,工程于5月15日竣工交付。河北硅谷肥业公司东北地区经理董要东说,他们与另外10家公司都开辟试验田,进行擂台比武,就看谁的水稻产量高,硅谷公司在海坨乡的承包试验田面积50余公顷。他们因为等地,水稻推迟到6月10日插秧,比照老稻田晚了两周,不过后期通过加强田间管护,有望每公顷超过1.5万斤。
“今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施工没停工一天。现在是田间管护的关键期,造地增收占一半功劳,管护好肥、水,监测PH值和含盐量,才能保证作物有个好产出。”大安市自然资源局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介绍说。盐碱地改良,以稻治碱,以水稀释。一公顷地种植成本1万元,改良成本多达几万元。自2016年起,大安市占补平衡盐碱地改良地块已达11个,面积12.73万亩,财政投入及社会资本投资已达36亿元,粮食增产1.55亿斤。
推进易地搬迁土地综合利用
为做好疫情防控与项目建设两手抓、两不误,大安市成立5个专班,针对施工单位实行“点对点”服务,切实帮助施工单位解决材料及域外机械人员进场难题。
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唐海峰介绍说,如今,这项工程已进入高速推动期。为早日完成房屋拆迁工作,保证生产不误农时、不误农事,项目一线工作人员,克服恶劣天气,放弃假日休息,加班加点奋战在拆迁一线。
李长江说,过去听说要在盐碱地上种水稻,他都反对过,现在村子整理完,人均1公顷水田,全村300多人口,耕地1100多公顷,除村民承包外,剩余水田通过政府平台对外出租获得收益。村集体实力壮大了,服务村民的能力也更强了。列入整理区的村民拆了分散各处的老房,领取了安置费,今年就可以住上崭新的楼房。
今年,新平安镇将对长明村、长和村6个自然屯及部分平安村村民共455户房屋进行拆除,为加快推进易地搬迁土地综合利用,老旧房屋拆除后将新增耕地61公顷,为解决拆迁后的牲畜养殖问题,在长和村规划建设育肥羊和育肥牛两个牧业小区,可养殖育肥羊4.8万只、育肥牛4020头。笔直的田埂,纵横的机耕路,守护着丰收在望的水稻田。为打造出优质的水稻田,土地整治项目当年施工、当年新植的水田区4万余亩。
好政策、好技术是大安市盐碱地改良的“底气”。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中科院大安碱地生态站一直致力于吉林西部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在水利工程和田间工程建设上进行实践探索,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把脉定向。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87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