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友泰的个人成就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余友泰的个人成就,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余友泰的个人成就

生产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带头人1956年,余友泰在哈尔滨市作为首批高级知识分子,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东北农学院教务长,参加黑龙江省组织的中苏友好代表团去阿穆尔州进行友好访问,考察该州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情况。1958年主持建立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并兼任两年副所长,研制出“通用垅作机”,获全国农具展览会设计奖,为该所以后研制多功能系列垅作配套机械开了个好头。1960年省委决定创办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学院,调余友泰任副院长,不久院长另有任用,由余友泰主持全面工作。这段时间,他一面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一面又在教学上抓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出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要针对农机化和农业机械专业的特点,逐步建立专业体系,狠抓教材建设,力求改变简单搬用名牌工科院校教材的做法。显然,这是一个正确方向。1964年农机化学院下马,余友泰被调回东北农学院任副院长,仍继续强调提高教学质量的观点,在精简基础课教学内容上,起了积极作用。在科研方面,余友泰针对东北垅作的特点,组织了一个科研小组,着重研究东北垅作和原有畜力耕作机具的特点,探讨建立垅作耕作机械系统和工作部件的设计方法。这是他在省农机化所主持研制“通用垅作机”思路的深化和提高。50年代中期东北大量引进苏联大中型平作机械引起农业学术界“垅作平作之争”,直到60年代才趋向统一。余友泰主张继承垅作的优良传统,吸收平作深耕的优点,提出以垅作为主,垅平结合的技术方针。通过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中国农业机械学报》上,连续发表3篇关于垅作耕作机器系统的论文。提出平翻、垅耕、深松三者相结合的土壤耕作体系,并采用积木方式设计悬挂多功能垅作耕作机械的设想和示意图,为以后全省推广的深松耕法和垅作机械设计指出了方向。他为传统垅作的两个基本工作部件,三角犁铧和耘耙芯子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的设计参数和方法均已为制造部门所采用。他还倡议开展土壤耕作力学的理论研究,先后建立了大小两个试验土槽。1965年曾招收以土壤耕作力学为主攻方向的研究生,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黑帮”,接受批斗,又有3年在农村插队落户。这些折磨丝毫也没有动摇他为农机化尽力的心愿。在汤原县香兰农场隔离劳动的日子里,他亲自体会到顶着冰凌在水稻田干活的艰苦,因而反复思考采用珩架方式进行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方案,和未来80年代日本研究的方架轨道式自动犁的框架相接近。在巴彦县建华大队插队时,他设计改良耘耙和玉米点播器,并去哈尔滨农机厂参加了两个多月的制造和装配,漆成红色,投入生产队实际使用,很受农民欢迎,并称之为“老余头的红耘耙”。1972年余友泰调回东北农学院,不久应中央农机部邀请,去北京担任《机械工程手册》农机篇的主编工作。为此,他在北京一连住3年,先后去冀、辽、沪、江、浙、赣等七八个省市,召开编写人会议,提出编写要求,并亲自审定修改加工,力求把建国以来我国各地农机科技工作者在原理和设计制造方面的主要经验,准确无误地反映出来。这本手册体现了他近30年来从事农机教育和研究工作的技术总结。1978年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50年代,余友泰先后倡导并参加全国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的建立,任副理事长。1964-1966年参与制定《1956-1967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的农业机械部分。1978 年调任黑龙江省科协专职副主席,并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全国科学大会。会后作为代表团成员,去意、法、英、丹、美等5国考察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是余友泰在国内从事农业和农机近30年工作后,带着许多问题出国考察的一次良好机会。回国后,发表《欧美五国农业现代化考察报告》,针对当时我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搞大农业,抓科学种田,制定国家政策,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素质,改进农机产品质量等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哈尔滨、沈阳、大连、扬州、贵阳、武汉等地作学术报告,在《光明日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科技报》等发表文章。利用在北京参加全国农业区划会议的机会与有关专家一道共同为中国农学会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材料,印发各地讨论参考。在余友泰的倡导下,黑龙江省科协召开了省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接着1979年8月20-29日中国农学会在哈市召开了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学术讨论会。余在会上宣读了《试论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论文。为了扭转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的对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片面认识,余友泰编写了《农业现代化概述》一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路线的鼓舞下,余友泰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不遗余力地参加了1979 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关于农业现代化学术问题的大讨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为祖国实现农业现代化1979年黑龙江决定在哈尔滨恢复和重建东北农学院,并调回余友泰担任东北农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书记暂缺),主持全面工作。当时东北农学院几经搬迁、肢解,原有的校舍,被外单位占用收不回来,教师大量调离,人心涣散,是个烂摊子。余友泰到任后先刹住教师请调风,积极争取省委和农业部的支持,在香坊区加速新校舍的建设,亲自起草东北农学院10年发展规划,强调要跳出50年代建校初期着重办农学、畜牧兽医和农机三大系的框框。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办成一个多学科的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综合性的高等农业院校。把园艺和兽医专业独立建系;对几经折腾被削弱了的农业经济系和土地规划、农田水利专业,予以支持和加强;并亲自主持,把几个工科性质的专业合并成立农业工程系,新建了大豆、动物营养和农业机械化3个研究室。带头学习系统工程,并在院、系不同范围内做学术报告,讲解系统工程在组织管理学科及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并从农工、农学、畜牧等不同专业抽调10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农业系统工程培训班学习。还亲自主持在海伦县保卫村进行的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牧生产技术规范化为中心的综合试验研究,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兼任以软件科学为主的农机化研究室主任,发表《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深入开展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试验研究》等论文多篇,总结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论证农机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其科技体系,提出“农业机械化(管理)工程”的新概念,主编教材,为发展这一软件学科奠定了师资和教材基础。1983年余友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论组农机农经组组长,为农业机械化学科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那时他已66岁,退出院长岗位,集中精力培养学位研究生,搞科研,著书立说。以他为首的农机化研究室的教师梯队,由他三代的学生和兄弟院校的毕业生组成,他治学严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学科发展中的生长点,抓主要矛盾。对同志们要求很严,但关心同志,热情诚恳,平易近人,老中青几代人能团结无间,形成很好的集体。他先后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90 年代初,在东北农学院的这个原有农机化和农业机械两个博士导师的博士点,已发展到包括机械化农业生产系统、田间作业机械、收获后加工技术、饲料加工与装备、农机维修工程和农业物料力学等6个研究方向师资设备比较齐全的学科点,1990年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余友泰在这里起到了学科带头人的重大作用。由他主持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农业机器系统综合优化设计”的课题,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以来,余友泰连续发表了关于农业机械发展规律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学术论文多篇,多次获得中国农机学会和省农机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他在1982年提出要用现代农业生物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武装农业,要提高农业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的“三武装一提高”的基础上,1987年进一步提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是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搞好农村经济和生产“两个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物、工程、管理”3个科技体系的建立。1987年他按照这一思路主持国营852农场的现代化建设规划(1988-2000年),经农场总局评审,认为该规划“全面、系统、科学、可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余友泰总结这一工作,在《中国农业工程学报》上发表论文,介绍了制定农业现代化规划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促使省农垦系统农场相继进行类似规划,推动了国营农场生产管理走上科学决策的轨道。1989年在省领导酝酿搞“科技兴省”时,余友泰除以省科协主席身份积极组织讨论外,还向省长书面提出“科技兴省”应包括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技进步和科技教育四大方面,并应从科学决策做起的建议,被领导采纳。

标签:农业   农机   现代化   农业机械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87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