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农科院为大国粮仓贡献28个小麦良种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烟台农科院为大国粮仓贡献28个小麦良种,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烟台农科院为大国粮仓贡献28个小麦良种

中国首个百亩连片实打每亩超过800公斤的小麦品种诞生了。

 6月6日,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和安徽、山东、江苏等省市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在安徽省涡阳县店集镇宋牌坊村“烟农1212”小麦田块进行实产验收,105亩百亩方产量达814.54公斤/亩。由此,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烟农1212”,成为中国首个百亩连片实打超过800公斤/亩的小麦品种。

同时,该品种在5.2亩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中平均亩产达927.02公斤,再次打破自身高产纪录,实现了新突破。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60多年来,烟台市农科院一代又一代小麦育种科研人员靠着质朴的初心和超然的境界,选育出28个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亿亩,为筑牢大国粮仓做出卓越的烟台贡献。

28个品种,走向全省全国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烟台市农科院(前身为烟台市农科所)自1958年成立以来,始终胸怀强烈的家国情怀,矢志解决人民饿肚子的问题,瞄准小麦高产丰产育种目标,持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开拓创新。

 十年灌溉,一朝花开。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烟台市农科院选育的小麦品种便开始大放异彩。

 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冬小麦良种“蚰包麦”横空出世。1972年,在全国小麦平均亩产量不到400斤的情况下,“蚰包麦”在莱阳良种场创下平均亩产达577公斤的高产记录,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千斤的小麦品种,被广大农民俗称“千斤不倒”,开创了我国冬小麦高产育种的先河。

 作为黄淮冬麦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麦新类型和最早应用的小麦骨干亲本,“蚰包麦”为山东和全国的小麦育种和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截至目前,全国13省2市的158个育种单位以蚰包或蚰包的衍生系为亲本育成小麦新品种284个;以蚰包或蚰包衍生系育成的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因此选育抗旱品种、挖掘旱地增产潜力,成为提高粮食总产的关键突破技术之一。

 经过9年11个小麦育种世代的努力,烟台市农科院育成两个抗旱高产品种“鲁麦13”和“鲁麦14”。“鲁麦13”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至今仍是丘陵缺水地区的主栽品种。“鲁麦14”则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黄淮冬麦区栽培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曾作为山东省高肥区试、黄淮北片区试的对照种达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鲁麦14”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3亿亩。

这两个品种还是很好的育种亲本。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各地以“鲁麦13”作亲本育成26个品种,以“鲁麦14”作亲本育成58个品种。这些衍生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到约11亿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96年5月育成的“鲁麦21号”,在旱肥地上多次创造亩产600公斤以上的产量,最高单产达693.64公斤,其耗水系数为8.199mm/(公顷·公斤),即每毫米降水生产1.829公斤,这是节水型超高产品种选育上的重大突破。“鲁麦21号”连续多年被山东省确定为旱地小麦主导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

吃得饱”还要“吃得好”

1976年,烟台市农科院育成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烟农15”,这是我国最早的优质小麦品种之一,也是利用时间最长的高产优质小麦良种,累计推广1亿多亩,获国家首届农业博览会优质小麦银奖。

 集高产、优质与抗旱、广适于一体的“烟农19”,先后通过6个省市审定,成为山东、江苏、安徽、山西4省的优质专用小麦主导品种并落实良种补贴,200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推广20年后,目前仍是国家十大主导品种之一。2007年,“烟农19”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烟农5158”“烟农999”“烟农1212”……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烟台市农科院先后育成28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品种,推广范围横跨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北部冬麦区三大麦区。它们犹如璀璨繁星,在历史的进程中,持续放射耀眼光芒,造福华夏大地上的亿万人民。

一代接一代,守住精神传承

从500斤到800斤,从1200斤到1600斤,中国小麦高产记录的背后,总能看到烟台小麦的影子。

一个地市级农科院小麦团队,何以长期兴盛、屡次打破全国记录?

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小麦育种专家姜鸿明的回答铿锵有力:这是小麦育种团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精神传承。

这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从麦芽到麦穗,从麦粒到麦秆,一代代育种人始终俯身大地,脸庞晒得黢黑,内心却愈发火热。他们在漫长而艰辛的育种过程中以身作则,甘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他们在代际传承中传递“接力棒”,形成了烟台育种人的精神风骨。

 这风骨,让他们经得起诱惑,坐得住冷板凳,在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中守望麦田,成为平凡孤独的英雄。

因为热爱,苦也香甜

从选定亲本到组合杂交,从繁育、分离、筛选到最后的审定试验,小麦育种犹如“十年磨剑”,有的人甚至终其一生都难以育出一个品种。烟台农科院小麦团队,在一次次失败中一次次重来。姜鸿明说:“只要发现好材料,总是看不够,脚都挪不开。”正是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换来小麦品种的更迭与发展,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熬白了头。

一脉相承,接续接力

“我刚毕业的时候,跟着‘师父’一点一点学。有了‘徒弟’以后,我就把育种经验、思路、材料、技巧传授给徒弟,没有一点保留。”正如当年的情景一样,姜鸿明领着“徒弟们”扎根大地,传递育种方法、育种思路,选择育种方向,培养一批批的育种人才。

 如果没有传承,就没有今天的新品种竞相迸发,就不会有育种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大好局面。

 种子是最好的见证。烟台市农科院小麦团队成员李林志说,在每个优秀的新品种身上,都能看到前一代的影子:如果没有“烟1933”,就不会有大放异彩的“烟农19”;如果没有“烟5072”,就没有屡创纪录的“烟农1212”;如果没有“烟农1212”,就不会有后来的“烟农301”……

 “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烟台市农科院都有新品种诞生、都有新的学科带头人出现。他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代接着一代干,在世代交替中赓续为农情怀。”市农科院副院长郭绪良说。

 目前,市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拥有科研人员12名,包括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2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烟台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5名烟台市学科(技术)带头人。“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创新团队”被烟台市委、市政府授予“烟台市优秀创新团队”称号。

大学科布局,紧盯时代前沿

只有不断创新,饭碗才能端得更牢。60多年来,烟台市农科院小麦团队勇立潮头,守正创新,在新品种的产量水平、适应性、抗病性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烟农1212”就是典型代表。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专家实打验收中,“烟农1212”已连续7年、13次亩产突破800公斤,刷新了全国小麦旱地和水地高产纪录。

 此次打破中国百亩连片实打纪录,更验证了其高产性。姜鸿明介绍说:“‘烟农1212’的产量‘三要素’中,亩穗数达45万穗、穗粒数达40粒、千粒重达50克,产量潜力达到900公斤/亩。”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小麦专家赵振东忍不住点赞:“这是育种模式的创新,产量‘三要素’在较高水平上实现了相互协调和互补。”

在产量上取得突破的同时,“烟农1212”还成为加强科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先锋。以“烟农1212”为切入点,烟台市农科院与丰乐种业在小麦和蔬菜种子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方面签订合作开发意见,涵盖了小麦新品种“烟农1212”审定、生产经营、推广目标及品种权,以及蔬菜新品种开发合作等多方面内容。

 平台是凝聚种业发展合力的重要支撑。烟台市农科院搭建了国家级、省级、市级三个梯队种业科创平台,建立起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等稳定的种子战略合作关系,依靠平台整合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研发机构的科技资源和要素。

 从产量育种向质量育种、从独立育种向科企合作育种、从单纯品种推广向推广与食品加工相结合——三大转变,引领烟台市农科院小麦育种跑出创新“加速度”。

 面对国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的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2019年,烟台市农科院启动内设机构改革,围绕农业全产业链条布局学科团队,着眼粮油作物良种等重大科技产业,将育种、栽培、植保与土肥、分子生物技术等有关学科、人员进行归并、分类,形成合力,放大传统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作物学科。

 新组建的粮油作物研究所整合资源、优化专业,进一步完善产业对接、市场衔接体制机制,创新创业热情空前高涨。

“以前我们主要是做育种,对栽培生理、分子生物学、遗传基因涉足得少。现在我们力量得到增强,融入了其它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学科发展更加丰富、多元化。”小麦科研团队骨干成员李林志说,以前小麦团队只有3个博士,整合以后,博士数量达到7个,他们的基础研究可以发挥更大合力效应。

 2021年,两个分别研究玉米、小麦的博士联合申报了“周年高产栽培”课题,为粮食周年高产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贡献烟台良种、助力端稳中国饭碗——站在试验田里,望着金黄麦浪,怀揣家国情怀的新一代烟台农科育种人,正抖擞精神,向着未来勇毅前行。(苗春雷 李仁)

标签:小麦   育种   烟台   品种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8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