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中)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中),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对我国“后农机化时代”的若干理论思考(中)

三、后农机化时代:面对的遗留问题

从世界工业化国家通行做法看,工业反哺农业是即定方针,我国也不例外。城乡统筹发展、工业支持农业、多予不取放活、逐步出台和完善提高对“三农”的扶持投入、补贴等,是即定方针。基于《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农机新产品研发支持和税收优惠、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服务收入免税、农机化贴息贷款、农机用油补贴、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投入)等多项扶持政策;在农机化管理上,已经取消了管理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如培训、考试办证费,年减少农机经营者负担一百多亿元;取消了省级地方农机发展基金等等,这一增一减,转化为投入也是巨大的。不可否认,国家对农机化的“加、减”法,迎来了我国农机化的“黄金发展期”。 “后农机化时代”面对的主要遗留问题有以下几点:

1、农机化促进政策“大水漫灌”导致的效益下降,结构失衡问题

经过2004年以来的16年高速发展,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突出。农机化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北方旱作区、南方水作区与中部机械化差距较大,情况更为复杂;农机农艺融合较差,机具与农艺不协调,制约着现有机械能力的发挥;农机总动力已达11.44亿KW,但动力机与作业机具不协调、不配套,动力机“疯狂”增加,作业机具增加缓慢,配套比仅有1:1.68,较合理的配套比应在1:7左右。2003年,我国农机配套比为1:1.30。机补以来,用16年时间仅提高0.38。使农机利用率低,造成大量的闲置和浪费;我国粮油播种面积16亿亩,约折合0.673kw/亩。按美国基本实现农机化时的农机总动力折算,我国综合机械化水平应为87%~96%,低了26%~35%。目前农村中很多农户出于攀比心理,互相比着购机。现在盲目攀比的结果是:没有了社会化服务需求,自购自用,年使用不到10天,长年农机闲置“睡大觉”。是一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过度发展,导致效益下降,后继乏力。我国联合售货机拥有量已达169.07万台,联收机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稻麦机达122.57万台,小麦机收率达98%,水稻机收率80%以上。玉米联收机达46.5万台,玉米机收率达70%。稻麦机占72.5%,玉米机占27.5%。2010年,我国稻麦跨地区作业达到峰值。此后跨地区作业的机具数量、作业半径、经营效益等主要指标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机具供大于求,机收价格下降较大;作业半径由千公里之外缩小到百公里之内,不再到远处作业;年作业量由过去的1200亩/台缩减到不足600亩/台;收益则因价格下降减少的更多,大约只有2010年前后的40%。一些机械的投放量超出实际需求,导致经营效益严重下降,农机化发展后劲不足。

2、良莠不分对农机工业一概支持,农机工业懒人受益,挫伤创新活力

农机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大家都“挤”独木桥打价格战,杀得天昏地暗,元气俱伤。一些开发性农业、优势特色农业和新兴农业产业所需机械却求购无门。目前,我国农机需求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但农机供给似乎并没有准备好。主要表现在:

一是目前我国农机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仅仅覆盖了中小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低端的传统机械,这些产品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趋于饱和,产能严重过剩。而高端农机却被外资垄断,以日本久保田公司为例,其在我国生产的喂入量为1.6kg/s的半喂入水稻联收机售价高达25~30万元/台,而国产的同类机售价为15~20万元/台,价格高出16倍;再如约翰迪尔采棉机,其售价是国产机的2.5倍以上;外国品牌的大马力拖拉机价格比国产机高出1.5~2.5倍以上。

二是我国农机产业集中度很低,小企业多,规模以上的企业少。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机企业近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为2000多家。但规模以上农机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一家企业的总产值。约翰迪尔一家企业的年销售量为340亿美元(约合2020亿元人民币);科乐收为1200多亿人民币。此外,具备创新与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到200家,仅占规模企业的10%。

三是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目前国产大马力拖拉机主要集中在90—120马力段,而国外的大马力拖拉机已达到500马力以上。我国农机产品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即外国品牌多、国内品牌少,大型装备少、中小型装备多,主机多、配套机具少。农机集成化、成套化、智能化水平低,功能单一。一些经济作物机械如菜、果、茶、药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高端、大型、成套、节能、智能、环保、复式农业机械,养殖业机械等新兴农业产业生产、加工机械严重匮乏,求购无门。

3、认识误区,导致行动偏颇

从2004年《农业机机械化促进法》出台起,就上升为基本国策之一。但是业内外对此认识不足,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机化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定力。

1)急功近利,缺乏宣传和引导。由于农民信息缺乏,分析能力出现障碍,导致农机投资攀比心理作祟。购机时不是看需不需要,而是你有我也要有;从众心理至上,缺乏经济理性。在缺乏引导,加之规模化农业处在初创期的农村大背景下,造成了大量农机投资的闲置和浪费,极大地打击打击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


2)认为普惠制就是户户购机制。一方面机补政策的执行要讲公平、公正、平等,凡是农民提出申请,只要资金允许,都应该得到满足。但另一方面我国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其经营规模是超小型化的,户户购机实际上即不经济也无必要。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为例,配置一套中型作业机械,约需10~14万元,可以完成250~00亩农田作业任务,而该区农户经营规模平均只有5~7亩,这样就产生了98%以上的闲置和浪费,其余服务能力必须靠社会化来实现。如果农机社会化服务难以有效实现,则会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显然这样的结果是与政策的初衷相悖离的。

3)机补政策与农民需求发生矛盾时,往往以牺牲政策取向来取悦于民。笔者曾提出农机化宏观调控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但这种管理与引导发展的思路,淹没在了“政策面前,人人平等;机补惠民,人人有份”的朴素平等民权思潮的海洋中,并没有成为机补政策的主流。从而在机补宏观管理政策上,缺失了对政策导向的坚守,使均衡发展的管理思路被束之高阁。

四、机遇与挑战

笔者不赞成那种报喜不报忧的”老好人”思想,尽管说问题可能很逆耳 “后农机化时代”的提法, 从这一观点出发,来看当前的农机化,便能发现以下问题。

1、 关于拓展农机化发展思路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门类齐全,多达170多个,可生产数千种农产品。除了耕整地等通用类机械外;每种农产品要使优势更优,亟待农机化支持。但就国家层面而言,这种细微的差别化需求“声音太小”,加之众多的“小众”机械化需求很难提上议事日程。相当数量的大型农机企业对此更是不屑一顾。更难以成为指导新机具开发、生产的依据。

笔者所在的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虽然农机化综合水平超过68%,但这仅仅是面对粮食生产而言的,并不是全面机械化或者说高度机械化的概念。该区从区位上属于西北旱作农业区。

很多生产目前尚未见有相应的专用机械供应,更无法涉及其采收及加工机械化。以笔者对该区的生产与加工机械化测算,亩均机械化投入为4500元左右,全县仅木本粮油菜生产机械化投资需求为45亿元;全县丘陵山区所有生产全面机械化的总需求约在120~180亿元。如果这一目标如期实现,则全县农业生产总值有望在目前基础上提高9.5~15倍。以此放眼全国,我国目前有2700多个县从事农业生产,农机市场的增量空间约在32万亿元以上。

2、 关于农机工业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

乡村要振兴,农机化必须先行;而农机化发展,农机工业就要做到让农民有机可选、有机可用、用机高效、机械可靠。做起来可涉及众多学科,情况复杂,决非一蹴而就那么简单。

目前,主要粮食作物的耕种收机械化已基本满足生产需要,而“短板”在于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在“三全”机械化方面,农机需求向大型、成套、高效、环保、智能方向发展,酝酿着新的需求。

丘陵、浅山区农机化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农机产品还是空白。近些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对农机化提出了大型、成套、智能化要求。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规模经营土地面积占比已经超过45%,且增速之高让人始料不及。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机的需求,由关注价格向注重品牌和质量转变,更加注重以机械化降低生产风险、提高作业效率,更加注重获取“三全”机械化解决方案。技术方面,农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农业投入品和资源利用率、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治理面源污染,迫切需要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的支撑。高效节本、绿色环保、智能安全正在成为农机技术创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的基本导向。

开发性农业做为农村发展的新领域,对农机的需求魅力无限。

3、 关于农机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组织现代化

2018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六个方面的任务和举措:

一是通过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推进农机装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优化农机装备产业结构布局和加强农机装备质量可靠性建设,加快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通过加快补齐全程机械化生产短板、协同构建高效机械化生产体系,着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是通过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能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

四是通过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机制创新,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五是通过提高农机作业便利程度、完善农机作业配套设施,持续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

六是通过健全新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农机实用型人才培养,切实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农业机械的智能化,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使作业标准化、农机舒适化、人机交互人性化、操作傻瓜化。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农机智能化引领世界。从耕作、灌溉到收获都可以由智能化农业机械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其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是耕作方面的智能化农机。

目前,我国农机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组织现代化有了可喜的进展。北斗导航在农机上成功应用,一批智能农机投入使用。农机管理部门顺应“互联网+”大势,积极推进农机化与信息化、农机管理与互联网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黑龙江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农机管理调度指挥网络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农机自动定位、作业轨迹查询、图像信息采集、无线视频、耕作和深松面积统计、应急指挥和天气预报等功能。目前入网车载智能终端达到15000多台,深松监测终端4000多台。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广应用农机深松智能装备监测系统,采取卫星定位、无线通讯和智能监测传感技术,对农机深松作业过程、面积、质量进行实时监测,有效防范了农机深松作业补助工作风险,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对此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农机生产组织现代化,就是要以农机合作社、农机社会化服务公司、新型农机经营主体(机械化家庭农场)为依托,充分应用现代互联网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需求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衔接,解决农机服务与农业生产需求脱节的问题,从提高农机化效率(效益)上,释放后农机化时代发展新动能,加速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步伐。

2019年,我国农机智能装备的发展已经进入爆发奇点,正迎来全面展开阶段。农业环境监测、温室大棚控制、农机自动导航、激光平地、卫星平地、变量播种(施肥)、变量喷雾控制、联合收割机智能测控、圆捆机自动打捆控制、水肥一体化等为代表的农机智能装备进入快速增长期,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开展广泛应用,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损耗、扩大农业收益。

4、关于“三全”机械化理论与践行

全面机械化应是“三全”。即“全程”是指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全面”是指作物全面化、领域全面化和区域全面化,即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饲草料作物全面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禽、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全面发展;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发展,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发展。“全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即在继续推进粮食生产高水平机械化的同时,瞄准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要求,机械化要向全产业集群发展,覆盖全产业链,农业种养殖领域、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发展;瞄准当地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整体推进机械化;用产业集群的农业发展思维,用机械化手段拉长产业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两大目标,全方位积极参与,调整思路,引导农业产业集群机械化全产业链化发展。

今后若干年发展的潜力在于打造升级版的“三全”农业机械化,这一判断应该在业内及政策研究上形成共识,以便落实到实践中,从而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这一思路如果转化为行动,在成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商机。目前,我国农机产能已是世界大国,但结构单一,品种不全,可靠性低。发达国家可供农机产品达7000种,而我国只有3000种。可见,农机工业“补短板”机遇多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就农机推广应用来说,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发挥农机化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引领、驱动作用。我国虽然已步入“后农机化”发展阶段,但占农业种植面积59%的丘陵、浅山区农机化水平极低,只相当于平(原)川的40%左右,一些落后地区甚至不足10%,很多地方和农业生产领域农机化还是一片“处女地”。而这些地方和领域农业开发与发展的潜力巨大,是我国今后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希望之地,对我国农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两大目标,农机推广必须克难奋进,有所作为。要根据当地地域、生产、优势等情况,确定突破口,在新机具示范推广上实现新突破;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选择农机化发展的重点,逐步推进,积聚发展正能量,促进当地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要围绕当地的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开展农机推广应用;要建设和健全完善的符合当地市场条件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当地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促进农机化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为一号文件提出的实现“两大目标“作出农机人应有的贡献。


标签:农机   发展   农业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8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