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种植一百万亩玉米地,需要哪些农机各多少台套?
托管种植一百万亩玉米地,需要哪些农机各多少台套?
在越来越机械化的21世纪,越来越多的技术都朝着机械化的路上去发展,那么对于玉米播种中机器播种应该注意什么呢?
玉米用机器播种,按照美国目前栽培玉米的惯例,播种行距为28~42英寸。播种玉米用双行或4行播种机进行。有少数机器可以一次播种4行以上。使用机器播种玉米时通常采用方形播种法、点播法和丛播法。
适宜进行方形播种法的玉米播种机需要一条准绳,从田地的一端拉到另一端。这条准绳称为方行准绳,它具有问隔相等的结。两结之间的距离大多数为40英寸。结间距离比40英寸短的准细也是可以买到的。这条准绳是固定在田地一端的木椿上。当驾驶员准备进行播种作业时,他便沿着穿在播种机拨叉内的准绳滑动。当播种机向前行进时,准绳上的结使搬叉向播种机后部移动,这个动作便使种子播入土壤中。当驾驶员到达田地的另一端时,便将播种机转过头来并且准备继续进行播种。借助于播种机上的划印器在土地上划下的痕迹可以确定同先前播种行的距离。这个痕迹使他能够在田间掌握同先前的播种行平行的方向进行播种。
从任何一个结上被播下的种子,都是由开沟器的下部播入的,开沟器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土壤中穿过并且造成一个播入种子孔道。这些种子在准绳结使拨叉向播种机后部移动时漏下。拨叉能借助弹簧的弹力恢复原位,然后准备播种下一次。
大多数老式玉米播种机,如果驾驶员不超过每小时2%英里的速度时,也可以很好地进行方形措种。假使播种机以较大的速度进行作业时,便会使种子播得相距过远。必须注意到在田间进行的第二趟播种是同上一摊的方向相反的。即使将种子播的错远一小段或者超过准绳上的结,就,使得田开的播种行不能保持横行均匀正直。如果所使用玉米播种机是4行玉米播种机,播种方向系向北进行,由于速度过大而使玉米种子着落地点移前1%英寸,当返回来在相反方向运行时又将种子带前1%英寸,这样在第二赵向北播种时就会有4个穴出缓3英寸之远。每小时4英里的速度对于用马拉播种机播种玉米是十分合适的。为了在担种玉米时使用拖拉机作为动力,近来对玉米播种机已经提出新的改进要求,以适应更大的速度。玉米播种机制造者已经做了诉多试验工作,保证以每小时以5英里或更大的速度进行作业而且仍能使田间横行保持正直。
玉米的点播法与方形播种法所用的机器相同。在进行点播时,要把播种机调凿得每次播下一粒种子。行内种子之间的距离为数英寸到2英尺以上不等,这要根据驾驶员的意图而定。点播的玉米不能进行横向中耕,因此田间杂草往往比较多一些。有些材料表明,点播玉米的产量略高于方形播种的玉米。点摄法广泛地用于条田或等高种植方面。
玉米的丛播法与点播法大致相同。实行丛播时在一个地方播下的种子不是1粒种子而是2粒以上,这些种子系借助于拖拉机的动力或者输子的动力播下。丛播玉米在同一行内的穴距篇16~18英寸。行内穴间的准确距离由驾驶员加以调节。
大多数玉米仍采用40英寸的行距。有时也探用36英寸的行距。有些试验材料表明,当行距缩窄到40英寸以下时,对于提高产量是有好处的。这就需要制造各式标准农业机器,以便按照40英寸的行距来栽培玉米。这些农业机器包括:玉米播种机、沟播器、玉米中耕器、玉米割捆机、双行田间干茎切碎机、双行或4行玉米摘穗机、拖拉机和马车。事实上行距是“变化不定的,因此,要求机器能做更大的变化。
对于玉米来说,播种深度大约为2%英寸。这样的深度对于玉米作物是很适宜的。如果土壤表层水分充足,则种子可以播得浅些。播种深度与根系的深度没有什么关系。种子发出的幼芽向上伸出而根系则向下扎入。永久根的发育要看它开始形成的时候在土坏表层与根系穿入的深层之间的状况而定。大多数驾驶员在沙质和温暖的土壤中播种玉米比在春季不能迅速变暖的粘重土壤中要深一些。
在播种玉米中另一个因素是播种地的质量。表层不平整的田地需要将部分种子播得深于2%英寸,以保证种子全部复士用沟播器播种玉米与点播玉米相似。沟播器其实是一种双壁犁。种子播在沟播器所形成的犁沟中。这种播种法应用在美国一些雨量往往影响玉米产量提高的地区。它也用来进行等高播种。玉来的这种沟播法在美国密苏里河两岸的窄长地区是特别适宜的。在这个地区许多玉米用沟播法播种。显然,由于玉米杂交的推广,满播法的一部分好处即行消失。然而,在探用沟播法的情况下,播种前整地所需劳动则少。运转一次可以完成全部作业。
开沟器是玉米播种机的一种装置。它一般用来在播种前整地良好的田地上开浅沟进行浅播。这种开沟器不适宜在粘重的土壤上使用。它通常用于轻质或排水良好而未遭水蚀的土壤上。其优越性在于种子的播种深度比乍看起来要深。这就便于在植株周关进行培士并且在玉米收获之后仍可保持田面平整。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95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