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山东省项目区
探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山东省项目区
5月下旬,正是齐鲁大地麦浪翻滚时节。丰收在即,也正是科研单位、种粮大户等到处举办观摩活动、组织参观学习、探寻先进科技的时候。
“最头上是品种试验,有个品种特别好,目测亩产能有1400斤。这边是播量试验,你看这20斤播量的表现最突出,咱以前都播得过多了。再往前是水肥一体化展示区,听说成本都降下来了。”5月24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的一处科技示范田,前来参观的岱岳区马庄镇种粮大户苏春兰正看得目不暇接、大呼过瘾。
资料图
这处示范田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山东省项目区的一处核心示范田,当日正在此举办“小麦-玉米绿色丰产增效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来自全省农技系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项目参与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的220余人参加了会议。
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高瑞杰坦陈,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协同创新”理念,在这片示范田里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为代表的山东农科研发队伍在此戮力攻关,涵盖小麦、玉米生产全程的十多项“最牛技术”在此集中展示,“农科单位+新型经营主体”的协同转化模式在此落地生根。
整合力量:在大项目平台上加快协同创新步伐
采访中,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所长齐世军介绍,不要小看这片占地仅600亩的示范田,已经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泰安市农科院等5家科研院所,禾元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仕邦农化公司、泰安市丰园水肥一体化公司等6家企业,以及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传忠农机专业合作社等6家种植主体参与进来。
“依托重大项目平台,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开展协同创新,是近年来国家支持农业科研项目的创新发展方向。以该处岱岳区示范田为例,仅我们山东省农科院就整合了玉米所、作物所、资环所、农机院、信息所等20余位专家参与进来。”该院科研处副处长杨英阁说。
据了解,该处项目区承担的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山东省二期、三期项目。项目由山东省农科院牵头,组织起全省粮食产业优势科研力量,在山东分四个片区实施了“黄淮海东部小麦-玉米周年光温水肥资源优化配置均衡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和“山东旱作灌溉区小麦-玉米两熟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两个项目,国拨经费6925万元。
大项目、大平台,旨在实现大推广、大作为。根据专项总体设计,该项目聚焦山东省粮食生产的质量安全及生态安全,针对当前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及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现实需要,通过小麦-玉米周年统筹设计,整合省内顶级科研力量,聚力联合攻关,探寻粮食绿色丰产增效的集成技术模式。
“我们近年来主导建设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恰在这处示范田里得到良好体现。”高瑞杰说,“以农技推广站为主的行政主管单位牵头组织,放大平台效应,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种粮大户等的农技推广和示范作用。”
科技集成:47个新品种和8项新技术集中展示
“看了这处示范田,基本上就了解了黄淮海种植区当前有推广潜力的品种和有推广价值的技术。品种多,技术多,多数通过对比展示,给参观者以最直观的感受,这样的项目区,这么多的‘最牛科技’,可最大程度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灯塔效应’。”来自山东“粮丰”项目组的李宗新博士说。
高产稳产品种、优质高筋品种、旱作品种……不同播种机具对比试验、不同播量对比试验、不同肥料施用量对比试验……麦玉周年滴灌/微喷水肥一体化试验、麦玉周年“双少耕”高产栽培技术、麦玉“双晚双减”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夏玉米种肥精准同播生产技术……在该处示范田,正在展示的是47个小麦新品种和8项种植技术;未来的玉米生产季,还将展示50个玉米新品种和6项种植技术。
项目首席、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党委书记刘开昌介绍,项目今年在科技推广展示上突出了两个主题:一是绿色生产,通过全省优势科研团队研发的品种、肥药产品和栽培技术的应用和示范,实现粮食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产环境的生态安全;二是突出生产效率和效益优先,项目通过打破生产区域和作物空间界线,在山东四个生态区域分类组织攻关,小麦、玉米周年科学搭配,实现小麦-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为农民提供轻简化、高产出的实用技术。
“小麦、玉米的新型播种技术,玉米晚收、小麦晚播配套栽培技术,药肥‘双减’、精准施用等技术,都瞄准了绿色高效的目标,抓住了当前黄淮海种植区粮食生产的关键症结,并且收效明显。”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王法宏说。
转化推广:让农民“看了就能学、学了就有用”
这处占地600亩的示范田,是由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自2018年承接项目以来,合作社与项目实施单位紧密合作,既圆满完成了科技试验和示范任务,还稳步提高了合作社种粮效益。
“好品种咱先选,好技术咱先试,还能承担订单育种等任务,合作社的农机、植保机械服务范围和能力也增强了,带动作用更明显了。今年,合作社的1300多亩土地,预计小麦平均亩产可达1200斤。”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说。
肥城市种粮大户李忠,近年来没少参加科技观摩活动,这次参观却有更多感触:“不仅是展示的品种多、技术多,更重要的是技术操作规程相对简单、农机农艺融合程度高、对比展示效果有说服力,基本上是‘看了就能学、学了就能用’。”
以示范田主推的麦玉“双晚双减”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为例,该技术小麦选用单株生产力强、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中早熟品种,玉米选用耐密、抗倒广适、适宜机械化的中晚熟品种,抓住“玉米晚收机收、小麦晚播增密”和精准施肥等技术要点,目前已取得周年增产17.5%、减氮28%的节本增效效果。
“当前的科技示范推广趋势要求,先进科技不仅要使用效果好,还得简便易操作。”常年在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一线的王法宏坦言,“这不仅要求我们的科研力量要联合起来攻关,还要求科技工作者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研究栽培的也要懂品种、懂农机,进而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才能研发出先进实用科技。”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9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