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供给侧改革机遇
农机供给侧改革机遇
资料图
日前发布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文件”),与我们农机行业有哪些关系,我们农机有哪些机遇,应该怎么办?经过仔细研读,有一些体会与农机同仁共享。
文件全文13000多字,我理解就一层意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也很简单,过去我们为怎么才能保证吃得饱而做,现在不但要保证吃饱,还要吃好。
文件直接提到农机的文字不多,只在“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一节中提及,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条。
在第17条“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中提到,“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科技研发。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
在第18条“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中提到,“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
在第22条“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到,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有机肥积造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
在第27条“完善农业补贴制度”中提到,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重点补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农民收入、绿色生态。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稳定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调整产粮大省奖励资金使用范围,盘活粮食风险基金。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粮棉油糖和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
在第29条“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中提到,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
下面的几条虽然没有直接提农机,但应该涵盖了农机。
在第19条“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中提到,“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完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研究支持方式,建立差别化农业科技评价制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这里提到的“农业”,应该理涵盖“农机”。
在第20条“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中提出,“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支持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和服务平台。支持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结合区域实际,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和监测评价机制。” 这里也应该涵盖“农机”。
在第21条“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中提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这里应该涵盖了农机培训。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逼迫农机也要进行结构性改革,或者说要优化农机产业产品结构。下面就个人的认识,谈一下体会。
一、优化农机产业产品结构
文件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我国农机行业存在同样的问题。传统的农机产品供过于求,优质高效的高端农业装备、经济作物农机产品和产前产后加工处理装备供给不足,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样在供给侧。
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推进农机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也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机用户收,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和效能为主攻方向,以开放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营销体系、服务体系,提高机具质量,提高作业性能、作业效率和作业效益,实现农机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1. 统筹调整粮经饲机械产品结构
文件提出,“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
我国农机产品主要集中在主要粮食作物,同样需要根据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来调整农机产品的品类。特别是根据玉米种植面积的减少,调减玉米机械的产能。重点发展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种收机械,发展经济作物如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和园艺作物生产机械,重点发展饲料如青贮玉米、苜蓿等种植和收获机械,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所需的农业装备。同时,研发适合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种植的农业机械装备。
2. 发展规模高效养殖装备
文件指出,“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科学有序开发滩涂资源”,“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
我国农机装备大都以种植为主,养殖机械装备比较少。根据文件精神,农机装备产品要调整产品结构,补齐养殖机械装备这块短板。例如,畜禽养殖业的饲喂机械装备、粪便处理机械装备、挤奶器及奶的运贮装备等。另外,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养殖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物联网渔场,可根据水产养殖的池塘水温、含氧量和鱼类的活跃程度等,自动控制增氧机及投料装备的运行,实现高效优质生产。
3.开发应用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装备
文件提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
除主粮作物外,我国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非常丰富,种类繁多,取代繁重劳动所需要的机械产品种类也同样非常多,结构也会比较复杂。可本着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由需求量大的机械产品到小批量产品的顺序,加紧研发生产各种经济作物生产所需的农业装备。这对于改善我国这么多农机企业都挤在主粮种植农机产品的状况,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文件还提出,“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
林业机械在大农业装备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我国在这一领域发展水平较低,有的甚至还没有起步。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的相关机械装备,同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待农机企业开发相关产品,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4.开拓创建农机新市场
文件提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用户需求在哪里,我们农机的市场就在哪里。既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用户的需求就会有变化,就会有调整。我们的农机生产企业就要关注并掌握主粮生产的主体功能区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并在那里加强或创建农机市场。同时,我们调整农机产品结构形成的新产品,也要在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试验示范,并创建新市场。如果我们的企业,根据自身优势,与当地共建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开发运用的效果当然会更好。
二、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装备支撑
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节中,提到了“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我国农业的化学品施用机械,包括植保作业中的喷药、喷粉和烟雾机械,化肥和除草剂施用机械,化学薄膜覆盖及回收机械,产能很大,但技术含量低,产品比较落后。如果执照文件提出的化肥农药零增长,就必需实现节药、节肥、节膜,而且要高效。因此必须提高这些农机产品装备的科技含量,研发生产高端产品装备。
图一
图二
图1为意大利博洛尼亚农机展上展示的葡萄喷药装备。右侧为作业展开状态,左侧为运输合并状态,作业时可骑行在两行葡萄架上,对葡萄藤架两侧均匀喷施药液,并可对未吸附于葡萄藤秧上的药液进行回收,使得作业喷洒均匀且节省药液。图2为喷洒器单侧结构。
文件接着提出,“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
图三
图3同样为展会上展出的一种浆液施肥车,它是用来深施浆液态肥的。如果我国畜禽养殖的粪便用做沼气,再将沼液用这种装备施用到农田中,是不是就可以实现文件中所要求的循环种养、绿色发展了呢?
个人感觉这种施肥车不简单地是一种农田作业机械,它可能代表着一种新兴农机产业。因为它的推广应用会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形成一个全新的作业方式,从而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链。另外,它对现有的农机管理提出挑战,这种车辆由农机监理上牌照还是由交管部门按照重卡管理,可能会出现分歧和异议。根据欧美国家的情况,这种车辆是不必上牌照的,甚至他们的大型拖拉机也不用上牌照。
文件接着又提出,“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秆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
秸秆处理是困扰我国政府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各地为禁烧秸秆伤透了脑筋。实现秸秆多元化利用,是我国政府和农民的梦想。
其实,秸秆多元化利用是一个大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就多元化利用途径来看,都离不开机械装备技术。据我所知,秸秆多元化利用至少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秸秆还田。农作物秸秆可以直接粉碎还田;也可以将能够作为饲料的作物秸秆加工成牲畜饲料,实现过腹还田;还可以利用沼气技术,将秸秆用作沼气原料,然后将沼液和沼渣还田。
二是用于新能源燃料。有些作物秸秆可以直接用作发电厂的燃料,有些可以用作生物质发电的燃料,还有些可以采用压块或制作木炭的原料。
三是制作工业材料。作物秸秆可以制作建筑材料,有的可以用于制作纤维,还有的可以用于制作日用品,甚至可以做成工艺品和艺术品。
实际上,秸秆多元化利用增值的关键是分类处理。类似于垃圾分类和肉鸡的分割售卖。垃圾分类可以使其升值,并利于处理;整鸡的售卖远不及分割后按部位售卖的价值。如玉米秸秆的利用:玉米秆的木质硬皮可以用作编制草席制品,瓣、叶和天穗可用作牲畜饲料,玉米穗苞皮可以编制坐垫等日用品,穗须可以制作具有降压作用的玉米饮料。如此分类处理,使得玉米秸秆的利用效果与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开展秸秆多元化利用,不但可以使其变废物为宝,增加农民收益,还能够使农村净化环境,同时创造诸多就业岗位,可谓一举数得。
三、参与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优化农机销售市场
文件多次提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我们可以梳理一下。
一是建设优势农产品区域。有稻谷、小麦、玉米主粮生产功能区,还有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再就是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二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
三是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
四是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支持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和服务平台。支持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结合区域实际,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和监测评价机制。
五是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
六是继续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
上述产业园区建设,代表着我国农业农村的未来,大都有国家相应的专项资金扶持。我们有条件的农机企业,应该加入到这些园区的建设中去。一是可以为这些园区建设提供装备技术支撑,二是可以为将来的农业装备市场提前布局,三是可以与这些园区的发展同步开发试验适用的新装备技术产品。
总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运用产业政策,激活激发农业生产活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我们农机行业,也要根据这一精神,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在农业变革中寻找市场机遇,通过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适应农业农村的新变化和新需求,为现代农业建设贡献力量。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196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