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机化十大关系(上)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浅论农机化十大关系(上),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浅论农机化十大关系(上)

2021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超过72%,进入“后农机化时代”。预计今后10—15年,农机化将进入量效齐升、结构优化、“三全机械化”的关键发展期。要全面推进农机化,就要“精耕细作”,面对和处理诸多矛盾和问题,保持其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学习19个中央1号文件,根据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与农机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十大关系,与同行交流。

一、农机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要求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市场机制作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促进了经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高效化和理性化。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是现代科技和人类文明成果应用于农业的载体,是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的工程措施,是拉动农民增收的有生力量。农机化发展本身对农业提出了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要求,而这一要求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实现。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会促进农机化发展,30多年的农机跨区作业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农机化质量和效益双提高也说明了这一点。农业劳务市场化是跨区作业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农机跨区作业又促进了市场化农业的发展。但市场经济体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它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本能,充分暴露了资本的贪婪本性,往往与社会发展目标不相一致;当这一矛盾发生时,国家就要通过宏观管理与调控手段(如采取投资引导、调整或减免税收、利率杠杆、公共财政补贴、行政指导等)消除其不一致性缺陷,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国家提出了对农机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措施,具体讲,一是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二是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三是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四是切实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五是支持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创新农机经营体制,促进农机合作社发展。

二、农机服务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基地化、农产品加工现代化,使产、加、销,内、外贸一体化,形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增收,从而稳定和发展农业产业。这实际上就是中央1号文件多次提倡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而农机化正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力量,只有农机化的迅速发展,才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农机服务产业化,就是要通过有效的行政指导措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提供的有利条件,通过组织要素植入,推动农机经营规模化,使户营农机等农机经营者实现公司化经营;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个体经营者在市场机制条件下的最优化组合与重组;通过这一优化组合,使农机存量资产经营效益大大提高,以存量吸引增量,加速农机化发展。可见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强大而完备的农机服务产业,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而农业产业化发展又以农机化发展为条件。目前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的根本意旨也在于此。如果没有农机化发展作为支撑,农业产业化的步子将受到制约。因此,今后农机化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二是要重点突破,全面发展;三是鼓励创新,完善机制;四是市场引导,政府扶持。

三、农机化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农机化发展的动因在于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改善农村的生产状况和农民的生存状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农机存量资产约为8000亿元,农机从业者超过5300万人,年经营收益4800亿元以上,直接拉动6.5亿农村人口人均增收78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工程”。农机化发展实际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又决定了农机化发展水平。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农民选择使用农业机械还是使用人畜力,关键是看经济上是否合理,即二者的替代效应;当使用机械的效益>使用人畜力效益时,人们才会决定用机械代替人畜力。当前我国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长年务工者2.6亿人,季节性打工者约8000万人,农民收入中约50%—70%来自于农外,这种收入构成的变化,吸收了农村约61%的闲置劳动力。随着二三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这为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家庭农场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农机化一是要加快重点地区机械化进程;二是要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三是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四是要加强实用人才培养;五是要加强技术推广;六是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从而全面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其发展。

四、农机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决定了的。农机化也概莫能外,高效益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农机化相对于社会其它经济活动来说又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其服务的产业决定的。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紧密交织的产业,受自然资源、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强制约,这就决定了农业即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提供的产品必须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难以改变弱势产业的地位,这就是国家对于农业发展必须肩负的责任。由于农机化是为农业服务的,农业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为其服务的农机化的弱势。为了改变这种弱势,国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以保持农机化的发展与农业发展需求相协调。通过政府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使农机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使农机化投资经营者获得与其它投资者相同或略高的经营回报。从理论上说,当农机投资者获得与社会其它投资者(边际收益率或叫社会投资平均利润率)相当的收益时,这个行业将处于稳定状态;当这种投资的边际收益率高于社会平均收益时,这个行业才会快速发展。目前农机化历史积淀的投入欠帐较多,制约了农业产业提升。因此,我国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一系列扶持政策,并保证其有效实施,目的在于保持农机化更好发展。

五、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要迅速提高农机化水平,就要保持农艺的相对稳定;否则与农艺相适应的农机具研制成功,用了很高的投入,而农艺已发生了变化,这种投入就成了无效投入,农机化永远赶不上农艺变化的“节奏”。我国几十年的农机化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20102018年国务院《意见》也对此作出了肯定,提出要“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农机具配置已达一定水平,而机械化水平并没有达到相关国家相同配置时的水平,原因盖出于此。因此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首先必须实现农艺的标准化。把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农艺措施固定下来,这样农机化的问题才好办一些。

过去我们一味强调农机要与农艺相适应,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应该是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的关系。我们要把先进的农艺技术固定下来,使农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在这一基础上来解决农机化的问题。一种新农艺的推出,要看是否与农机相配套;除非这种农艺的变革是划时代的进步,其产出大大高于研制相关机械和购置相关机具的投入,否则我们宁愿放弃之。近些年,我们用这种思路来解决农机与农艺相配套的问题,我们的机具研制就可以因此得到“简化”与加速,农机装备的购置费用可以大大节约。另一方面,我们要着力解决农机具作业功能单一的问题,使之有多种功能,一次下田可以完成多种作业,从而简化机具配置与节约投资,建设节约型农机化体系。要大力开发生产复式作业机具、保护性耕作机械、一机多功能的机械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要不断提高农机具的智能化水平,实现节本降耗、增产增收之目的。

六、农机经营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在广大地区存在着生产的同一性和时间上的季节差异性,以及从东到西、由南到北农机作业的时间差。同一种作物(如水稻),双季稻产区从5月下旬开始收获,稻麦轮作区从9月初开始收获,北方稻区从10月初开始收获,南方稻区晚稻要收到12月份。这样算起来,一台机械如果组织得当,一年的作业季约为7个多月。如果合理组织、科学调度、跨区作业,相当于一台机械要发挥6—7台机械的投资使用效益,这是我国目前资金不足情况下求之不得的。再如水稻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玉米生产,农产品烘干,农田基本建设等等领域,都是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商机多多。当然这存在着一个合理组织与调度问题,一家一户的农机经营显然是做不到的,必须把分散的农机组织起来。这种全国性大范围流动作业,就要借鉴跨区机收的经验。

具体来说,一是要大力培育农机经营者企业家队伍;二是要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在市场机制和利益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遵照自愿原则,整合农机存量资产,实现农机经营使用的企业化、公司化、集团化、产业化;三是要大力培育农机经纪人队伍,使之成为农机经营与农户使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并从中取得合法收入;四是要大力扶持农机使用者协会、各种农机专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发展,让其承担行业自律与自我服务职能,维护自身利益;五是要极积培育农机服务市场,并使之健康发展和规范化成长。农机经营者如果实现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目标,我国农机化发展将进入划时代的高速发展时期,农机化中一些现存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标签:农机   发展   农业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00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