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制成有机肥还田绿色又高效
秸秆制成有机肥还田绿色又高效
编者按:秋收时节即将来临,作为重要的、可再生的有机肥源,农作物秸秆一直被称为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近年来,随着各项奖补政策的实施,各地农民秸秆还田的意识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各类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与秸秆直接还田不同,黑龙江、浙江、北京等地的农民和肥料企业选择以秸秆为原料,通过高温发酵制成有机肥,实现了秸秆的间接还田,不仅避免了秸秆中的病虫害跨季传播,还减少了化肥用量,节约了农资成本。
资料图
加大秸秆肥料化处理的支持力度
王岩
每年收获季节,农田都会产生大量的秸秆。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秸秆产量有9亿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有5.8亿吨,这些秸秆和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平均不到40%,这相当于7亿亩土地的投入产出和6000亿元的收入被白白损失掉。
其实,作物秸秆是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一项重要的、可再生的、纯天然的有机肥源,含有丰富的植物养分和有机碳,秸秆还田是一种补充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措施。
按照还田的途径来划分,秸秆还田可分为直接还田和间接还田。直接还田就是将秸秆在下茬作物播种或移栽前翻入土中,或直接覆盖在土壤表面。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但若还田量把握不好,秸秆就无法充分腐烂和矿化。另外,直接还田的秸秆没有经过高温杀菌,作物可能会出现病虫害加重等现象。
而间接还田主要是将农田中的秸秆集中收集起来,并适量添加畜禽粪便、生物菌等物质,通过充分发酵制成有机肥。秸秆在粉碎、高温消毒后还田,能够有效减少作物残茬引起的病虫害。试验证明,秸秆肥料化处理后再还田,土壤有机质增加和理化性状改善的效果明显好于直接还田。
目前,随着我国规模种植的范围不断扩大,为提高耕地地力,国家对秸秆间接还田的技术和政策应及时调整和完善,并加大秸秆肥料化处理的支持力度。
秸秆肥料化处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也要以操作简便和节约成本为前提,为农民提供在田间地头就能实现发酵、杀菌的设备和措施;同时,建立统一、广泛的秸秆回收政策,通过补贴、置换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率。
黑龙江绥化:生物发酵变肥还田
宋一枫
近日,笔者来到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的东津镇老砖厂,只见院内一处高大的土堆上长满了茂盛的蒿草。土堆下,几个工人正在挖土装袋,一位来自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的购土客户正等着装车。
绥化蓝天生物质设备制造公司经理高向朝告诉笔者,这种“土”其实是一种生物菌肥,是由秸秆与猪粪进行生物发酵而成的。“这种肥跟市场上的化肥、普通的农家肥相比,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且价格也更便宜,市场反应非常好。”高向朝说。
他们是如何将秸秆变成生物菌肥的呢?臧青旺毕业于厦门大学微生物系,一直致力于秸秆转化生物肥还田技术的应用。5年前,他来到东津镇,将这种技术进行试点应用,获得成功后,注册了“禾青源”牌生物菌肥商标。去年,高向朝与臧青旺相遇,二人各具优势,强强联手,分工合作:高向朝负责秸秆收集,臧青旺负责发酵成肥,二人共同开发市场。
据臧青旺介绍,此技术不受时间、气候、环境、场地的限制,且成本极低。将回收的田间秸秆露天堆放,洒上生物菌发酵液,3个月后,秸秆就会变成生物菌肥。如果秸秆掺加部分农家粪肥一同发酵,效果会更佳。“秸秆生物菌肥含氮磷钾8%以上,含有机质40%,有益菌每克超2000万,所有客户都反映试用的效果超乎想象。”他说。
高向朝介绍,秸秆肥料化利用不仅能够降低收运、生产成本,而且转化的生物菌肥还可卖钱,并最终实现还田,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地力,还能提高农作物产量,是真正的循环经济。同时,秸秆生物菌肥还具有防治根腐病等功效。
河北省农科院专家对这种技术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实验,分析数据表明,这种生物菌肥还可根治马铃薯创痂病,抗氧化程度超24小时,而且可增产20%以上。今年,北林区津河镇马铃薯种植大户李学成试用“禾青源”生物菌肥后,马铃薯长势良好,未发生任何病害,还有一个月就可收获马铃薯,在他看来丰收已定。
浙江嘉善:村企合作变废料为肥料
顾雨婷
一个小铁箱,一块“布”,把成堆的秸秆废料集中一盖,45天就能摇身一变成为有机肥,发酵过程还能全程智能监控……如今,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罗星街道马家桥村,曾经无处安放的甜瓜秸秆有了好去处,当地利用科技手段,把秸秆废料“蒸熟”制成肥料,一举解决了困扰瓜农已久的秸秆处理难题。
近日,笔者来到马家桥村的100亩堆肥用地,看到一个长45米、宽25米的堆肥点,特殊材质的覆膜布下,是足足1吨的秸秆废料,旁边的金属小铁箱正往布下“吹气”。“这里吹的是氧气,能够帮助秸秆充分发酵成肥料。制成以后我们再分给农户,这样村里有再多的甜瓜秸秆都不怕了。”罗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云良笑着说。
马家桥村是远近闻名的“甜瓜之乡”,村里九成农户都种甜瓜,全村大棚甜瓜种植面积达3500多亩。朱云良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甜瓜一年能种春秋两季,全村一年能产生甜瓜秸秆废料9000吨。而在往年,这些甜瓜秸秆一直是全村农户的一块“心病”。
“量大又烂不掉,堆着占地方还污染环境。”马家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王培新说,以前一般都会用火焚烧,后来不让烧了,就只能堆着。这些秸秆有的被堆到河岸边、田埂边,不但滋生细菌,时间久了还有一股异味,污染土壤环境。2016年,村里为了处理陈年堆放的秸秆废料,就花去了100万元。
今年初,罗星街道、马家桥村村委会与浙江宜葆生物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微秸宝”智能堆肥项目,在马家桥村正式设立秸秆集中回收点,由村里负责统一运输,农户每上交1吨秸秆就可换得300公斤有机肥。
“陈年的秸秆废料仅这么堆着就能变成肥料,说出来谁信啊。”王培新说,刚开始也有农户不信,村里就发动村民先参加了前期的堆肥试验,没想到发酵完成的肥料经检测,全部达到了有机肥标准。
试验期间,王培新用家中4亩大棚甜瓜秸秆换来了有机肥,减少了自家1/3的农资投入。今年春甜瓜下市后,村里的瓜农们都踊跃参与,如今村里已经回收甜瓜秸秆废料3000多吨。
互联网让堆肥技术推广有了“门道”。“这项技术我们申请了两个国家发明专利。”浙江宜葆生物有限公司总裁王亦宁说,覆盖废料的“布”用的是国际先进的高分子防水透气材料,既能保证发酵温度,又能隔绝异味,同样一套设备在欧洲的售价高达3万欧元,自主研发大大降低了成本。此外,他们还引入了互联网思维,开发了“微秸宝”APP。“安装这个APP后,村民们只要拿出手机扫描肥堆旁铁箱上的二维码,就能实时监控肥堆的温度和发酵状态。”王亦宁说。
除了能够节约肥料投入成本,用秸秆堆肥还有很多好处。“我们这套设备不仅能用甜瓜秸秆堆肥,水稻、茭白等多种蔬菜瓜果的秸秆也都是生产肥料的原料。有机肥的使用有助于改善当地的土壤环境,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据朱云良介绍,眼下,嘉善县农经部门正与该街道积极接洽,打算将秸秆肥料化还田的生态模式在全县推广。
三聚环保:秸秆炭化还田增产效果明显
董碧娟
生物炭肥料是由农作物秸秆通过中低温热裂解工艺转化而成的一种稳定有机质。这种以生物炭为介质生产的炭基肥料,返回农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及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这种生产模式被称为“秸—炭—肥”还田改土模式。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生物炭基肥料等新产品及其生产工艺被列为我国未来十多年农业绿色发展集成示范技术。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的生物炭基肥料生产商,近日,笔者来到这里,对该公司的生产技术和推广模式一探究竟。
“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的优点有很多。”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这种炭基肥料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能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还能解决土壤酸化和肥料中微量元素不足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土壤肥效。“此外,它还能提高地温,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环境的修复,并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该负责人介绍,他们利用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广泛开展“三聚地沃”炭基肥产品示范,市场供不应求,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吉林省柳河县凉水河子镇,水稻施常规肥亩产511.1公斤,施炭基肥亩产598.7公斤,每亩增产88公斤,增产率达17%。同时,施炭基肥的水稻植株生长健壮,抗病、抗倒伏能力强。数据表明,施常规肥的稻穗稻曲病发病率在20%左右,施炭基肥稻穗稻曲病发病率不到5%。
这种对比在多地的不同农作物上均有显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王团镇沟南村的紫花苜蓿草,施炭基肥后增产25%;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的甜菜,施炭基肥后增产39.4%。
业内专家表示,施用炭基肥,可以把之前秸秆中的营养元素转移至土壤中,再从土壤中转移到新种植的作物上,提高新生作物秸秆中硅的含量,很好地促进了氮从秸秆向籽粒中运移,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使得作物秸秆表现得比较硬挺,比施常规肥的作物更抗倒伏。
好技术带来了产业化应用的“加速度”。三聚环保在秸秆生物质循环利用产业布局上不断加速,目前已对接全国超过400个县(市),成立项目落地公司160余个,已投产6家。
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底,公司规划建设300家以上的炭基肥生产厂,实现每年炭基肥产能1500万吨,秸秆收集运营能力3000万吨。目前,该公司积累了一套成熟的技术模式,将为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做好示范。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0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