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国际化,欧美、日韩企业模式截然不同,中国该学哪种?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机国际化,欧美、日韩企业模式截然不同,中国该学哪种?,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国际化,欧美、日韩企业模式截然不同,中国该学哪种?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不遇之大变局,此论断已得到举世公认。农业生产变革,也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持续发生。农业装备技术发展、农机企业运营、农机营销及农业生产方式等,对互通互联、共享共赢、全程全球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国尚处于农业装备技术升级阶段,远没有达到技术革新的边界。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未有本质变化,还是以多种经营并存的局面持续发展。

面对这种状况,我国农机企业国际化之路该如何走,似乎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本系列文章基于开放性的探讨,引入具体案例和发展经验,对中国农机企业国际化之路进行再认识。

在过去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农机企业一直有个国际化的梦想,中国农机人,也一直梦想能够有一家世界级的农机企业诞生于中国本土。

然而,国际化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势必还会再继续喊下去;拿出行动的实属少数,而这些少数作出勇敢决定的企业,还被一些人嘲讽,甚至是被各种压力所阻碍。

当然,可以说至今国际化之路,中国农机企业还未有成功者。甚至能够看到成功趋势的,也绝无仅有。其他都是喊口号、赚噱头,便于营销。

总结中国农机企业国际化之路,笔者觉得日韩可借鉴之处较多,走欧美化道路艰难,具体分析如下。

欧美企业国际化:

并购->重组->本地化->全球协同

欧美企业国际化主要依靠并购,无论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际巨头如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还是爱科,基本都是通过并购一路发展而来,之后再从重组到全球协同以实现国际化、全球化的目标。

典型代表是爱科,先后收购了几十个品牌,如德国芬特、芬兰维美德等,著名的麦赛福格森、卡特彼勒挑战者也是通过收购而来。可以说,爱科就是一个通过不断收购重组,并到处本地化和全球协同的典型。

凯斯纽荷兰也是经历了多次收购和重组,才有了如今的合称。之前凯斯由万国、法尔毛等并购重组,后来被纽荷兰的母公司菲亚特控股并实现全部合并。

欧美企业擅长通过高举高打、一步到位建立基础,然后通过全球技术共享和本地化开发等模式,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但欧美企业大部分是通过资本运作来完成收购重组的,几乎每家跨国巨头,都有自己的投资公司。不过,这种资本运作模式,虽然见效快,但成本高、成功概率较低。特别是有些并非单纯的资本运作,背后带着团队去干预企业经营,就很容易失败。

目前来看,通过收购运营最为成功的是德国芬特被爱科收购,在没有任何干涉的情况下,芬特获得了足够的资本和渠道共享,爱科将芬特技术应用于旗下其他品牌,得到本质提升,效益被放大,且在资本市场收获好评,投资人满意。

总体来说欧美资本市场较为成熟,管理探索较多,比较适合这种高举高打的资本运作模式,所以才成就了很多成功兼并案例。

这些成功案例,有些是业务直接成功,有些是消灭竞争对手。

日韩企业国际化:

代工->组装->打自主品牌->自主研发

日韩企业目前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不少,主要代表是日本的久保田、洋马、井关以及韩国的乐星,这几家是做国际化较好的农机企业,且都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基地,更便于中国企业学习。

日韩农机企业在国际上有名气,早期是源于代工,也就是给世界农机巨头们贴牌,如约翰迪尔、纽荷兰等,都找过或者正在让上述4家日韩农机企业贴牌,主要产品是44.1kW(60hp)以下的拖拉机。

在贴牌的过程中,有的企业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开始借助贴牌进行自己生产,打自己的品牌。有的则是对自己空白产品线进行补充,并以贴牌为起点,进行全新研发,和国际巨头们同台竞技。

比较典型的是久保田。久保田很长一段时间,拖拉机产品基本停留在73.5kW(100hp)以下,但是随着国际化的深入,逐步开发了110.3kW(150hp)、125kW(170hp)的轻型拖拉机,又在2019年8月发布了全新的M8系列产品,第一次涉足制造147kW(200hp)以上的拖拉机。

久保田的路线就是代工到自主研发的过程,目前来看比较成功。

类似久保田路线的,还有东洋这家企业,也是我国早期引进的插秧机品牌,曾经在我国水稻插秧机市场上独占鳌头,但因为某些问题,现在基本没有销量。

但其在欧洲采取的策略,十分值得我们借鉴。东洋的拖拉机,早期也是在欧洲为品牌企业代工,后来自己在欧洲进行零部件采购和组装,因为质量可靠,将利润定的很低,价格就很便宜,反而在欧洲打出了一些名气。

现在东洋拖拉机在欧洲,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也实现了在其他市场上的品牌溢价。

中国企业国际化: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走出去

中国农机企业国际化的路,之前有个比较官方的说法,叫“引进来、走出去”。据说,当时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中国有庞大的市场空间,让国际巨头们过来,我们合作,用市场换技术。然后,用换来的技术搞自己的生产,实现走出去到国际市场竞争的目标。

最早的引进是直接进口机器,如早在20世纪之初,我国就进口了当时还叫凯斯万国的不少拖拉机。到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引进不少当时还是苏联的设备,包括拖拉机、粪污处理设备等。

到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汽车工业合资先例的广为人知,农机行业也开始尝试合资,首先是技术引进,如开封引进克拉斯,佳木斯引进约翰迪尔,四平东风引进东德E512等产品。

再后来就是合资尝试,先后有约翰迪尔和佳联、天拖合资等。但最终结果来看,不尽如人意。

很显然,市场确实不少空间给巨头们了,每年少说有差不多100亿元的市场被外资企业获取。而技术呢,跨国巨头们的技术和管理溢出,还没有中国一拖和雷沃重工的明显。

发现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就开始模仿欧美企业,进行大胆的并购。但是,并购之后才发现,我们这条路有多难。单是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就让很多国外项目疲惫不堪、濒临死亡。

比较典型的是中国一拖收购成立的法国公司,虽然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而且到目前为止也不能说失败,但听说迫于某些压力,不得不清算撤回。

总体来说,日韩走的国际化之路,比较现实,也比较稳妥。在中国市场上,中国应该有几个本土农机企业,和国际巨头们一道,共同引领农机市场和技术的发展。在全球市场上,中国也应该有几个农机企业,和国际巨头们一道,为全球农业生产服务作出应有的贡献。

只不过,道路如何走,是时候重新思考一下了!

标签:企业   农机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0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