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助阵 技术加持 德州“吨半粮”成系统工程
院士助阵 技术加持 德州“吨半粮”成系统工程
山东在追求粮食高产的道路上从未止步。
1990年,桓台县成为我国江北第一个“吨粮县”。如今,在德州大地,“吨半粮”又成为现实,进一步增强了端牢装满“中国粮”饭碗的底气和信心。
德州市是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2021年,德州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创建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100万亩核心区单产1500公斤(小麦产量650公斤、玉米产量850公斤)以上,300万亩辐射区单产1200公斤以上,600万亩带动区单产1100公斤以上,带动粮食绿色高质高产高效发展。如今,这一目标首战告捷。
从“吨粮”到“吨半粮”,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时代的进步。“吨半粮”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与汗水,其经验值得总结与提炼。
2022年3月初至6月中旬,记者赴德州齐河、夏津、庆云、临邑等地实地探访,解开“吨半粮”梦想得以初步实现的密码。
755.04公斤!6月9日,平原县桃园街道贾庄村小麦机收实打结果出炉。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王振林宣布这一测产结果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780.87公斤!6月15日,武城县郝王庄镇小麦机收实打结果出炉。
791.81公斤!6月13日,夏津县东李镇小麦机收实打结果出炉。
811.6公斤!6月11日,齐河县焦庙镇小麦机收实打结果出炉。
816.7公斤!6月14日,禹城市辛店镇小麦机收实打结果出炉。
839.2公斤!6月12日,临邑县翟家镇小麦机收实打结果出炉。
……
经现场实打实收,一个个德州“吨半粮”创建区小麦单产数字最高纪录,均远超德州市预设的亩产650公斤。
丰产的背后,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于人。
良种良法种好粮,核心区品种包衣率达100%
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
德州市依托良星、德农等种业企业,建立“吨半粮”高产多抗品种筛选示范区1200余亩,良种繁育面积30余万亩。该市还建立了以德州市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为核心的品种试验示范评价推广体系,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栽培的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其中,齐河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实施小麦统一供种,全县优质良种普及率达到100%。该县以争创国家制种大县为目标,加快粮食新品种培育,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共建协同创新育种中心。如今,在德州市“吨半粮”核心区,“济麦22”播种量占八成以上,其次是“泰麦198”、山农系列、良星系列。
各县、各镇也在积极寻找适合本地水土的高产品种。夏津县东李镇拿出40亩地播下了20个品种,2亩地一个品种,为的就是选出最适合东李镇的高产优质品种。
无独有偶。临邑县翟家镇也是采取的这个办法,该镇在近20个品种里面,选出了适合该镇的品种:“烟农1212”和“济麦22”。翟家镇党委书记张万里表示:种好+好种=高产。为此,翟家镇为全镇播种机安上了北斗导航系统。
良种配良法才能种好粮。德州市大力倡导种子包衣技术,核心区优良品种包衣率达100%。“虽然种子包衣技术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就广泛推广的一项植保技术,但一直以来包衣率并未达到100%。一旦碰上土传病害,就容易苗期感病,很难夺高产。”德州市农科院科技成果开发管理科科长赵同凯说。
现在,播种机具备了包衣功能,农民可实现边包衣边播种。
集成推广“增产技术包”,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100%
麦收时节,夏津县东李镇党委书记张丕智每天都要去田里转一圈才安心。
2022年春天,7个上市肥料公司带着自家明星产品来到夏津县东李镇竞标。33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现场投票,最终,江苏一家国企中标。这次竞标,给全镇农民带来的是每亩地施肥成本节省30到40元。
在东李镇,“六统一”技术在核心区覆盖率达100%,即统一供种、统一深耕、统一播种方式、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管理模式。“六统一”技术稳住了小麦丰收基本盘。
“‘六统一’后,小农户降低了种植成本,获得了优质生产资料。那种算着成本种粮、宁可减产也不愿意投入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张丕智说。
从2021年秋种开始,德州市集中整合技术力量,开展高产技术攻关,采取关键技术集成推广措施。在管理上,德州市重点集成推广了一个“增产技术包”:即选用高产优质品种、深耕深松整地、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等,确保小麦-玉米周年种植零茬口对接。在统防统治上,核心区实现了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100%。
2021年“三秋”期间,针对秋汛、降雨等对秋收秋种的不利影响,德州市邀请国家、省知名专家会商研判,形成并向社会发布以“四补一促”为重点的技术意见,即以种补晚,以好补晚,以密补晚,以肥补晚,促弱转壮,此举保证了小麦播种面积不减少、播种质量不降低。今年以来,德州市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下沉一线,开展技术指导3227次,全市麦田“一喷三防”实现普防两遍,有效遏制了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危害。
除了市里的统一行动,各县在“藏粮于技”上也有创新性举措。针对去年因秋汛导致的播期晚、苗情差、苗情弱等情况,4月初,齐河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450万元,在30万亩“吨半粮”创建核心区实施抗逆保穗项目,以提高小麦亩穗数、提高分蘖成穗率。在前期补助基础上,齐河县为核心区每亩小麦再补助15元,用以增施液体氮肥、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6月9日,齐河县最新测产结果显示,20万亩核心区小麦的平均亩产在660公斤以上。而6月11日的实打结果更振奋人心:亩产811.6公斤!这一产量再次刷新该县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记者从德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德州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农机装备精准作业。截至目前,核心区农业机械全部更新换代,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100%。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张立宏表示,齐河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用于购置先进农机具补贴,引导农户购置精量播种、高效植保、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先进适用的大型农业机械,即便是进口机械也给补贴。在粮食生产上,县财政去年拿出4000多万元,补贴力度前所未有。县乡两级组建了15个技术服务队,为全县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在收获上,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倡导蜡熟末期适时收获,因为蜡熟末期的千粒重最高。”德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郑光辉说,这个细节虽然小,但对增产影响也很大。
院士助阵、“田秀才”发力,良技、良机、良户、良网深度融合
“吨半粮”首战告捷的背后,有4位院士的助力。
2021年底,德州市与于振文、张福锁、赵振东、盖钧镒等院士专家建立长期合作,组建了院士团队,在现代种业、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机装备、社会化服务等领域为德州“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保驾护航。此外,德州市整合本市科研院所力量,为每个县都配备了一个科技团队,提供全程服务。这些国内粮食生产领域的顶级专家,为德州市小麦丰收贡献了重要力量。
作为德州市“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发源地,临邑县翟家镇12年前就出过“山东粮王”——2010年,翟家镇孙汉服村农民孙丰忠以玉米亩产2059.2斤的成绩获得“山东粮王”称号。
谈起“吨半粮”经验,翟家镇党委书记张万里总结了三个公式:种好+管好=真好;种好+好种=高产;机械好+机手好=播种好。他说,翟家镇小麦高产的密码是“7311”,即七分种,三分管,做好11个要点:良种、沃土、足墒、精耕、保密、匀播、镇压、调肥、补水、统防、应变。这个经验是专家意见和本土“田秀才”意见综合而来的。
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衡量小麦产量的三项重要指标。张万里说,影响这三个指标的关键因素就是播种质量。传统的密集条播不可避免地导致小麦群体争肥、争水、争光照,于是,翟家镇改传统小行距(15~20厘米)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6厘米)宽幅播种。此举对前期促蘖、中期促穗、后期攻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张万里对农机手的要求是:深浅一致,匀速播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播全苗”。
减损也是增产。今夏,翟家镇全面推广粮食机收减损技术,从5月开始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开设“农机课堂”,对全镇100余名农机手进行全覆盖培训。“我们通过讲解联合收获机机械构造与原理,通过介绍机收损失的构成原因来指导减损措施方法,提高农机手操作水平和驾驶技能,尽量争取收麦时一粒也不落下。”张万里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12日,在临邑县翟家镇小麦高产竞赛实打现场,省市县联合专家组对临邑县翟家镇“吨半粮”核心示范区内的1000亩”德麦008“进行测产,经现场实打实收,亩产达到839.2公斤,再次刷新德州“吨半粮”创建区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刘真真 王建建)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03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