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四] 伟大的变革 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稿之四] 伟大的变革 巨大的成就
?壮丽70年,安徽省农机化事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交织成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农机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给现代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农机化的发展,兴了农机,强了农业,富了农民,美了农村。
一、农机化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在叙事之前,先表明笔者观点,在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出现的农民自主办农机化这件事可不简单,应被认为是新中国农机化发展的第一次重大转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伟大号召,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经过多年努力,到1978年底,安徽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4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1万多台,各种排灌机械30多万台。农机的主要作业是机耕和排灌,有些农活也用上了机械。但是,这与当时提出的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相差甚远,仍处于初级阶段。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机化进入一次重大转折。其基本特征是,社队集体办机械化成为历史,由农民自主办机械化并确立了其主体地位,农机化由此焕发生机。
安徽省是农村改革的发祥地,也是农民自主办机械化最早的地方。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和农机大省,农民自主办机械化不仅具有先导性和开创性,也在全国也发挥了示范作用,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道路做出了贡献。??? 从农机化发展史上看,农民自主办机械化是一次创举,最终成为中国特色农机化道路的显著特征,农民摆脱贫困就是从办机械化开始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民深深懂得,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后,选择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便可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走出来,从粮食地里走了出来,实现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目标。
1979年,安徽省农村或明或暗的率先搞起“大包干”责任制,生产队原有的机械或拆分或折价变卖给农民。大中型机械大多数被生产队封存。有的地方甚至把拖拉机拆开,扔到塘里,让社员去摸,谁摸到归谁。农机化发展陷入低谷。于是有人惊呼,“包产到户,农机无路”。也有人把农机化的前景比喻成玻璃瓶里的蝴蝶——前途光明,走投无路。甚至有专家断言,中国不可能在一家一户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这里讲一个农机化发展中的真实故事。此时,在安徽省沿淮地区的农村集镇出现了旧农机交易市场,农民自由买卖,市场十分活跃。这是中国农机化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新鲜事。起初,包产到户的农民,把分到的拖拉机开到牛行出售,插草为标,买卖的人多了,便形成了旧农机交易市场。买卖旧拖拉机原因很简单,分到拖拉机的农户因不懂技术,卖铁牛买黄牛。而更多的农民把拖拉机比喻成“万能机”,认为买了拖拉机就是机械化。他们说,拖拉机比牛强,样样农活都能干,一头牛的价格,三头牛的功效,不用时擦干净保养好,不吃不喝不操心。因此,农机交易更为活跃。然而,对这种市场有人在干预,认为像拖拉机这样的生产资料不能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逼的农民只能偷偷的交易。安徽省农机部门认为,旧农机交易是农民对生产资料一次自发的自我调整,调整结果对生产有利。这也是对过去“官办”“半官办”机械化的扬弃。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一篇《怀远凤台两县出现旧农机交易市场》的调查报告,引起了安徽省委重视,安徽省委把此事报给了中央。胡耀邦总书记立即批示:“你们已经注意了这个问题,很好。”绿灯大开,农机作为商品可以自由买卖。
从此,好戏连台,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农民自主办机械化的序幕徐徐拉开。实践反复证明,农民需要机械化,农民迫切要求机械化。
1980年秋天,霍邱县陈嘴乡汪集大队农民屈光映,在县委书记黄璜同志的支持下,与六户农民联合集资,购买了两台江淮50拖拉机,办起了全国第1个民办拖拉机站。这消息轰动了安徽省内外,惊动了党中央。胡耀邦同志批示道,这是一个新生事物。要研究政策,政策对头,经济就会欣欣向荣。
胡耀邦同志的这一重要批示,更加鼓舞了以屈光映为首的民办拖拉机站,他们不分白天黑夜,热情为周围农民服务,作业保证质量,耕地到头到边,收费标准比过去集体拖拉机站便宜,对困难户优先优惠,在当地很有影响。站长屈光映也因此被选为全国第六届人大代表。
好政策撑人腰壮人胆,农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哪里实行了“大包干”,哪里就出现农机热。购买农机发展生产,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热流。农民编了顺口溜:“拖拉机,小红头,耕田运输不用牛,下地赶集老婆孩子坐上头”。 凤阳县门台镇有户农民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心里高兴睡不着,半夜去敲公社书记的门,向书记报告:“我家实现机械化啦。”
生产工具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生产工具的改革与两个要素有关:一是速度,击穿了原有的成本逻辑;二是效率,彻底改变了利益分配模式。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带来的是改天换地的力量。农民们都说,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农业机械帮俺多打粮。
从1980年起,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农民自主办机械化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二、政策上突破的两个典型案例
事情是好事,但能否持续还需要好政策的支持。正当农民自主办机械化如火如荼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比如农民购机之后,遇到了学技术难、考驾驶证难、买配件难、买柴油难等一些列难事,不少农民想买却不敢买。安徽省农机部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民办机械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对农民个体或联户购买的机械,应与社队集体购买一样看待,一视同仁。实行4个一样的政策,即一样培训机手、一样考核发证、一样供应配件和一样供应柴油。
可以想象,此新政一出,立即得到安徽省委和国家农机部的支持。时任农机部部长杨立功同志听了回报后拍板叫好。他说,4个一样的政策好,各地都应像安徽那样。安徽省允许和支持农民办机械化的做法,比1983年中央1号文件整整早了两年。当然,安徽省农机化的发展也遇到很多棘手问题,尤其在当时新旧体制转换的当口更是不可避免。
农机安全监理分工便是典型一例。事情是这样的,1981年10月,国家交通部、农机部就拖拉机安全监理分工问题发出两个针锋相对的文件,都说拖拉机安全管理由本部门负责,结果两个部门都为拖拉机和机手颁发了一套号牌和证件。这件事弄的农民一台拖拉机挂两个部门的号牌,机手持两个部门的证件。农民气愤地说,一个管路,一个管油,不买谁的号牌也不行,干脆都买,花钱买个平安无事;有农民还说,一个将军一个令,不听谁的也不行,反正遭殃的是农民。面对如此情况,安徽省农机局一个调查报告发给了安徽省委、新华社和中央纪委。新华社在《国内动态清样》上登出,中纪委在《情况汇报》上也登出,由此惊动了国务院和中纪委领导,安徽省委书记黄璜亲自过问,安徽省人民政府很快下发了《关于交通管理分工问题的规定》,在全国率先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农用柴油的供应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机化的发展,以致于成为热点和难点。农民四处呼号,要求供应柴油。特别是在“三夏”“三秋”大忙季节,问题更为突出,农民因此怨声载道,“没有铁牛盼铁牛,有了铁牛没有油,有油胜过10条牛,无油铁牛变死牛。”农机部门在调查中找到了主因,即柴油供应紧缺是分配不公和管理混乱所致,石油部门管油不管机,农机部门管机不管油,相互脱节。于是,安徽省农机部门一篇《农用柴油管理混乱,农民买油难》的调查报告通过新华社《内部参考》直接捅到了中央。经安徽省委省政府协调后,1981年12月,安徽省政府批转了省商业厅、省供销社、省农机局《关于加强农用柴油管理工作的报告》,明确指出,农机部门参与柴油分配,并为农民发放供油证,农民凭证供油。从此,农机部门开始参与农用柴油的分配,终于使千家万户的农机有了“基本口粮”。国家农机部的同志都说,这个问题在全国尚未解决,安徽率先解决了,立了一大功。
本着农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解决民办机械化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安徽省各级农机部门千方百计为农民排忧解难,通过中央和省新闻媒体以及农业部、安徽省政府内部简报等媒介,先后发表了《农民运输难》《农机户的呼声》《农民经营农机困难何其多》《农机技术干部跳槽严重》等30多篇调查报告,把农民想说不敢说或说不出的话,直接向上级反映,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从政策上保护了农民办机械化的积极性
三、树立典型示范推广的曲折过程
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是安徽省各级农机部门引导民办机械化的重要方法。从80年后期推广小麦精量和半精量播种,到90年代推广小麦跨区机收,再到2000年以后推广水稻育插秧技术;从主要粮食作物主要环节开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推广新技术、新机具;从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再到经济作物、山区机械化,各种各类现场会、演示会、产品展览会每年一场接着一场,新技术一项接着一项。为了一个项目的推广,省里开县里也开,同时积极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参与,给农民看,让农民学,每当一个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成功之后,即刻转场进入下一个环节。农机部门的同志说,安徽民办机械化发展快提升快,推广示范是关键。实践证明,这也是指导民办机械化发展的最好方式方法。
还是从开头说起。那是1989年,安徽省农机部门在小麦主产区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这是小麦生产的关键环节,有的农民根本不相信这项技术,白天机播完,夜晚又背着布袋,偷偷撒一遍。有人对播种后又撒种的人说,撒种就是傻种。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才把这项技术铺开。
就这样,农机化新技术一项一项在推广中普及,在普及中提高,主要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被逐一攻下。农机部门深刻体会到,办机械化要尊重农民的选择权、自主权,先发展哪个环节,后发展哪个环节,由农民说了算,农民会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比较,在比较中选择,急用先买,最终把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机械买回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自主办机械化。
民办机械化需要引导,引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典型引导是一种重要方法。安徽省农机部门不断总结经验,树立新典型,把农机化发展的路子拓宽。几十年来,安徽省农机部门先后推出多个典型,有上百篇调查报告。如《民工潮中的新军》介绍农民开拖拉机到开发区打工,在《内部参考》上刊登后,《安徽日报》头版头条登载;《希望之路》介绍农机开展社会化服务,得到时任安徽省副省长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张平同志批示;《崭新的就业之路》《农机化的新实践》《农业机械,白色革命的主力军》《机械麦客经纪人调查》等调查报告,得到安徽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这些调查报告总结了不同时期农机化发展经验,热情讴歌了农机化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加快加强了新经验的推广力度。
四、农机化史上的第二次重大转折
2004年,农业合作社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民办农机化由此发生了第二次重大转折,由农民家家户户买农机转变为由大户或专业合作社购买,开展社会化服务,农机化发展翻开新的一页。
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典型特征是,机具由小型向大中型发展,作业由单一到复式,经营形式由一家一户到大户和合作社,由自家使用到为别人服务,亦步亦趋扎实推进。这与农村实行责任制之初的第一次转折明显不同,那时,“家家买农机,户户小而全”,“有机户闲,无机户难,人情活干不完”很普遍。农机部门因势利导,大力推广农机社会化服务,有机户有活干,无机户有机用;机型由小变大,跨区作业由近到远,成为农机化发展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出现,代表着前进的新方向,是农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农机有偿服务的开展,推动了农民进城打工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外出打工;而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又推动了农机大户和合作社购买更多的机具,农机化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到2008年,农机大户进一步发展为合作社,这种发展方式,反映了农机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向现代农业化迈进必不可少的阶段。农机合作社由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变为统一的利益主体。相比之下这种形势比较稳定。从农机大户到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大进步。合作社的共同特点是,机械多、机型大、种类全,对内承包土地,对外开展服务,并接纳流转的土地,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有谁种,怎么种的大难题。
合作社装备精量,服务能力强,代表着农机化发展产的方向。他们抱团经营,让机械、技术、劳力、土地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有效配置。在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很快形成了一种风借火势、火助风威的态势,促进了农机结构的整合升级。到2018年底,安徽省农机合作社达到了5281多个,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避免了农民家家户户买农机的状况,解决了部分农民种田无机无牛无劳力的困扰,让农业机械物尽所用。实践再次证明,发展和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代表着农机化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购机补贴政策是农机化发展的助推器和调节器。农机补贴范围由开始的几个县扩大到所有的农民和农场职工,补贴机具从种植业扩大到养殖业、畜牧业、林业,补贴机械的种类扩大到15大类,近百个品目。国家拨给安徽的补贴资金逐年加大,总量达到 128.2亿元,完全满足了农民需求,为“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保证。2004年以来,安徽省共补贴机具141万台/套,享受国家补贴的农民有105万多户,拉动农民投资331.94亿元,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建国70年来,安徽省农机化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有幸成为其中的见证人。到2018年底,安徽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54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27.5万台,联合收割机21.5万台,插秧机3.6万多台,养殖业、畜牧业、林业机械都有很大发展。70年又是一个新起点,在美好安徽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当之无愧首当其冲。
习近平同志指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由此可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仍任务艰巨,加快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同样任重道远。安徽农机同仁要以新的理念新引领农机化发展,把良种、良法、 良田、良机相融合的文章做好,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在农机化中应用,加快建立适应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农机化发展空间,服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补短板、促全程,强弱项、促全面,不断开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
转自《农机质量与监督》2019年第10期,作者郭子超为安徽农机协会荣誉会长。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05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