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购机补贴的推动力
充分发挥购机补贴的推动力
购机补贴政策是农机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从2004年开始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不仅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升,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还极大地拉动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使农机工业摆脱了2004年前两年的徘徊状态,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农机装备结构的不合理状况,一大批企业借机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促进了农机工业的升级换代。正如一些专家所认同的,没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就没有今天农机工业的大好形势。
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目的是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直接为“三农”提供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的农机工业,也因此同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据统计,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2004年当年,我国的农机工业总产值就达到了近900亿元;2005年总产值和销售收入首次双双突破1000亿元大关,总产值达到了1084.39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速达31.52%;产品销售收入为1058.16亿元,增幅达35.7%,高于全国机械工业的平均水平;实现利润41.43亿元,同比增长了82.19%。2006年,我国的农机工业继续保持高位增长,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工业总值达1316.7亿元;2007年虽然增速放缓,但依然达到了1500亿元。今年7月,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召开的农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上,高元恩理事长预计,今年农机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700亿元。
同样,受益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大中型机械的倾斜政策,大中马力拖拉机、小麦、水稻以及玉米收获机械、水稻插秧机等也在这近5年的时间内得到了飞速发展。拖拉机市场的热点产品已从2005年的70至80马力提高到如今的100至120马力以上。大中马力拖拉机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与之配套农机具的需求,新型、高效的联合作业机组、保护性耕作机械也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阳光操作 众望所归
好的政策只有科学、有效地实施,其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使其效能最大化。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机主管部门、推广部门认真组织、积极实施,使这一政策实现了惠农的真正目的,全国的农机大户、农机服务组织的数量越来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土地流转,加快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步伐。更涌现了像朱庆来那样的闻名全国的基层农机工作者。在利用政策加快我国农机化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农机工作者们功不可没。
当然,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近日在全国农机购置补贴座谈会上指出,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表现为:农机补贴资金缺口较大,农民购机热情高涨,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原材料价格涨幅较大,生产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补贴产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一些省份的补贴资金结算较慢,挤占了农机企业周转资金,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企业的投入再生产;一些地方在执行中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如信息不公开,补贴产品营销环节制度措施不够完善等。
这次会议透露出的信息表明,如果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5年来,全国各地的农机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实施上,那么,从这次会议开始,阳光操作将成为执行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更高要求,“三公”原则也将成为大家必须遵守的原则。农机人将要结合国家的经济形势、农机行业的现状,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去实施这项不仅能够惠及农民,提高我国农机化水平的政策,还能推动我国农机工业快速发展的政策。
这对农机企业来说是个好消息,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也不是一促而蹴的,也是需要时间的。或许,用不了多久,现在企业头疼的因一些省份补贴资金结算较慢导致的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就不成问题了;在大部分农机管理部门的公告栏中,应该对企业公开的信息会一览无余。到那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会给农民带来更大实惠,也将更有利于农机工业的发展。因为没有我国自己的农机工业,就没有真正的中国农机化事业。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07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