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七月,三代“一拖人”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这个七月,三代“一拖人”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中国一拖初心不渝、使命勇担,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尤其是“东方红”拖拉机,可谓家喻户晓。
在中国一拖,有一家三代人,他们苦干实干、开拓进取,见证了中国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发展历程。
杨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配件仓储负责人。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正通过手机上的APP给河北的用户发送拖拉机配件。“只需操作手机软件,我们这个现代化仓库中的配件便可以发往全球各地。”小杨得意地说。
在中国一拖,杨帆还有一个特殊的称号——“拖三代”。
40年前,杨帆的父亲大杨(杨建林)通过招工进入中国一拖,见证了中国一拖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
时间再回拨至1958年7月20日,在锣鼓声中,杨帆的爷爷老杨(杨一川)作为中国一拖首任团委书记,目睹了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问世。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三代人,在接续奋斗中报效祖国、实现梦想,也见证着“东方红”拖拉机引领我国农业装备的升级。
“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育中国第一的人才,创中国第一的业绩。”这是1959年10月12日周恩来总理视察中国一拖时的嘱托。作为国家“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55年在洛阳建厂的中国一拖始终把周总理提出的“三个第一”尊为核心价值观。
牢记嘱托,奋斗拼搏。作为团委书记,面对全厂80%以上的青年工人,老杨深感责任重大,他把“三个第一”写在纸上、挂在家里,时刻提醒自己。
老杨(右)和同事在中国一拖
在那个“没有专门的设备,但有万能的工人”的艰苦岁月,老杨和第一代“一拖人”最终迎来了中国人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的下线,中国农业开启了“耕地不用牛”的时代。
后来,这台披红挂彩的拖拉机经常会在老杨的梦中出现。1996年的冬天,老杨已经重病在身,但他执意让儿子大杨用轮椅推着自己,来到了中国一拖开工典礼的奠基石前。老杨轻轻抚摸着石碑,嘴里不停念叨着:“我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耳濡目染,与中国一拖同龄的大杨,在22岁那年进入中国一拖上班,成为“拖二代”。
刚工作不久,大杨就赶上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大片大片的土地变成了一块块“面条田”,这让大型履带拖拉机失去了用武之地。这一年,东方红履带拖拉机销量从1980年的2.4万台,跌到不足1万台。
“这可咋办?厂子以后咋发展?”大杨有点垂头丧气,一回家就跟爱人唠叨。正在大杨焦虑之际,中国一拖开始了市场化改造与发展之路。
1983年,“1头牛价格、8头牛力气”的东方红150型小四轮拖拉机批量进入市场,深受农民欢迎,中国一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东方红150型拖拉机供不应求
也是这一年,大杨的儿子小杨出生了。双喜临门,大杨主动要求担任又苦又累的调整工,每天加班加点调整和试运转生产出的拖拉机。
在以大杨为代表的“拖二代”的努力奋斗下,中国一拖也在进行着第二轮技术变革。之前第一轮技术变革是老杨时期,当时引进的是苏联的履带拖拉机技术,而此次是引进意大利菲亚特“大轮拖”产品技术,随后又引进了英国里卡多柴油机技术。产品不断革新,人才不断涌入,业绩稳居行业首位,中国一拖按照周总理提出的“三个第一”要求稳步前行。
2003年,小杨大学毕业了。手拿计算机这个热门专业的大学文凭,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朝沿海地区发展,小杨犹豫了。“新时代,一拖要有新发展,你的专业正好能够为一拖服务。”父亲的话让他吃了“定心丸”。
最终,小杨考入了中国一拖,成了“拖三代”,也赶上了中国一拖进行的智能改造。
小杨参与了信息技术在采购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可视化仓储体系建设、全国配件销售APP建设等一系列“高大上”技术。
与此同时,中国一拖也在进行第三轮技术变革——走自主研发道路,建立了自主研发机构,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
2010年9月28日,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换挡拖拉机在中国一拖诞生,打破了国际农机巨头在重型拖拉机领域的垄断格局。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无人驾驶……一项项昔日高不可攀的“黑科技”持续加快农机产业升级。
从老杨目睹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下线,到小杨见证由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纯电动无人拖拉机——“超级拖拉机1号”诞生,60多年过去了,听说在世界范围内无人电动拖拉机研发者寥寥,小杨自豪地说:“我们希望‘东方红’不仅仅能红遍中国,还能红遍世界。”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08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