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机展启示:外资产品受追捧,本土企业光热闹显然不够
武汉农机展启示:外资产品受追捧,本土企业光热闹显然不够
入场观众在交流拿到的每日快报
为期3天的2017中国国际农机展就要结束了,回顾这二天多的展会,笔者不由感慨,在展会组织方面,主办方及相关各界,都奉献了积极力量,使本届能够有前所未有的理想效果,不少未参展的企业遗憾不已,而这也将是未来展会的常态。
从中可以看出,理解参展意义方面,我们本土企业虽众,却不如外资企业务实高效。外资企业更注重产品,而本土企业则更在意形式。如果在企业和产品运营方面,仍如此思维,恐将来我民族农机工业前途渺茫。
NO.1 观众创新高,会议更有料
每日快报对会议预报和报道很及时
今年展会观众是一大亮点,据非官方的不完全统计,预计3天展会参观人数将超过13万人,更有人预测,可能会达到前所未有的20万人。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观众质量水平非常高,都是经销商和终端用户,大部分是带着订单来的。
同时,今年展会的配套会议也亮点十足。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的科技论坛,几乎将中国农机领域的学术专家悉数请到展会现场参观,而世界农机峰会,则将几乎全世界的农机专家都邀请到展会上。
此外,还有诸如液压技术研讨会、农机后市场论坛等,也将会议的内涵上升到实际应用领域的前沿探讨上,一边提供产品观摩,一边进行技术探讨,这是展会提供的绝佳平台才能达到的效果。
NO.2 用户在提高,产品难跟上
用户更喜欢每日快报的产品技术导览
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以往《每日快报》发给观众,大部分观众是只看看图图个新鲜,但今年的观众,基本都是仔细阅读,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还会做上标记。
当然,报纸质量提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观众质量提升更加明显。
据悉,今年包括农业机械杂志社作为首创引入用户参观团的机构在内,有10几个机构也组织了优质用户参观团,如农机直通车和北垦农机,招募的合作社和农机大户既多,质量也高。
而农业机械杂志社招募的合作社,来自全国十几个省,规模较大,需求层次也比较高,据说得到很多企业的肯定,也有不少用户现场就有购买订单产生。
但是,更多用户反映,国产品牌产品质量和技术升级没有跟上,虽然型号换了,加上了什么智能化的噱头,但不少用户就认识到,这些产品本质上没什么改进。这点,值得国内企业反思。
NO.3 本土重活动,外资看实效
外资在展会每日快报上更喜欢讲产品
要说热闹程度,本土企业的活动绝对是空前的,一旦有活动,就能被观众围观,甚至水泄不通。
但奇怪的是,这些观众层次也是不高的一大群人,他们的目的是去看看热闹,目标是试试能否得一两份礼品。
如果进入具体的产品讲解环节而又缺少礼品,国内企业的人气显然就迅速降了下来,具体是哪些活动笔者就不点名了。
而反观外资企业,更注重具体产品的解说,和观众的互动也非常多,当然,他们技术人员对产品的理解也非常到位。
不是笔者崇洋媚外,就外资如此注重实效来说,本土企业真没法比。
我们的本土企业是生怕展位冷场,不好给老板交代,怕在众多同行面前丢了颜面,而外资企业则生怕错过了如此好的科普产品知识和培养潜在用户的机会。
这是多大的差距啊!
NO.4 国内爱主机,老外喜机具
读者发现每日快报有大量外来机具内容
今年又有很多企业进入到拖拉机和收割机领域,当然,这是因为去年和前年不少拖拉机和收割机企业死掉了。对于中国最大的两个产品市场,用企业们前仆后继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本来前仆后继是一个很正能量的词汇,用在中国农机市场低端重复建设方面,实在有辱斯文。
反观老外们,拿来最多的产品却是机具,而从笔者走访终端用户反馈来看,这恰恰是中国农机最大的短板,也是国家提出全程和全面机械化最大的障碍,我们本土企业对土地、种植习惯等比较了解,应该做出更多贡献。
让人失望的是,在机具市场方面,某个产品没有火之前,大家都只是观望。如果这种定力,用在技术创新上,绝对前途无量。
NO.5 我们在模仿,别人已创新
据说这几年连每日快报都有人模仿
有一种成就,叫做被模仿。这是对知识产权的讽刺,也是对抄袭者无奈的反击。笔者觉得可笑的是,农机行业竟然连文章都可以模仿,换个标题,内容细节稍微改动一下,就成了自己的。以原创闻名的农机君,经常受到这样的伤害。
如此想来,连文章都能模仿,还有什么产品创新不能模仿的呢?
但是,来看看我们整日里嘲笑不懂市场的老外,他们在收割机、拖拉机和农具等领域针对中国的改进。
如收割机的喂入量调整,老外开始在中国进入5级甚至4级收割机领域,以后还可能开发3级甚至更低级别的产品。
原因很简单,因为用户需要,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变化引起对产品改进的要求,他们去实现了。
NO.6 不看真需求,总爱跟风上
不是做一份报纸就是每日快报
今年展会还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中国企业吹牛收购了世界顶尖的某某领域企业,一个是某某推出了填补空白的某某产品。
不知为何,笔者听到这两个消息,总觉得一万个问号在眼前飘过。
或许这是真事儿,但这里不得不提醒一下,不要别人去海外收购大家都要学,也不是所有外国品牌和产品都是好的、都是适应中国的,我们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特殊情况,需要更加深入的因地制宜。
举个例子,有人觉得秸秆打捆机火了,很多企业开始模仿。但是,他们或许很少了解,打捆机到底是机器火了,还是在某一模式下对产品作业效果的认可。
不少企业告诉笔者,人家做了,市场不错,我们就应该上这样的产品。相反,笔者很多次提到一些产品,用户很需要,他们就是不开发,理由是:别人没有做的。
NO.7 大众配件多,核心技术少
每日快报的核心是内容质量
从展会数据来看,今年零部件企业已经占总体参展企业数量的近四分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零部件企业基本停留在低端部件层面,在复杂的总成和关键的部件领域,还很难看到国内企业的身影。
比如,传动系统,国内仅有几家产品算得上紧跟形势,而液压领域,几乎是全军覆没。不管是我们的材料、加工手段还是对主机的匹配性,都做得很不理想。
更让人担心的是,不少零部件企业无法忍受主机企业的压榨,开始尝试自己进军主机领域。当然,之前有不少成功的典型,但笔者不觉得这值得效仿。
主机企业压榨已经成为中国农机零部件领域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而比压榨供应商更可怕的是,行业环境让零部件攻克核心技术的能力,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农机展会上,世界上最先进的零部件企业已经成为重要参展商,这是展会主办方的努力结果,也是中国本土零部件企业学习的机会,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了。
NO.8 跟着政策走,不顾五年后
展会需要每日快报是有原因的
每年展会都会有一大批企业,跟着国家政策导向,迅速拿出新产品。在这一点上,很多外资企业都由衷地佩服我们本土企业,对市场的敏感和捕捉能力,让他们望其项背。
今年也不例外,在某些地区重点支持的新产品领域,在一号文件里提到的潜在支持技术方面,不少企业拿出了号称当家产品的原型。别看还只是原型,一旦政策启动,他们可以迅速量产。
确实,这是本土企业的优势,对市场的反馈比较及时,不像老外改进一个产品需要好几年,等他们出来产品,中国的政策都变了,所以他们总是跟不上节奏。
也因此,我们很多企业实际上是不断跟着政策开发产品,从而忽略了用户的真正需求。产品搭着政策的东风,卖了不少,却没有多少在用的,这种尴尬且不说,他们的企业运营也是很疲于奔命的。
因为政策一直在变,他们所谓的研发也要跟着政策走。有的企业名字没换,但主打产品领域,已经换了一轮又一轮。
NO.9 浮躁仍然在,心需沉下来
真正的农机人沉下心看每日快报
可能,看了本文,有人会说笔者,不要老说外国产品好,这样是涨别人士气,灭自己威风。实际上,笔者也知道,国内不少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是不遗余力的。
但,现在国内农机行业仍旧非常浮躁,如果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去表扬,这不符合有责任感的媒体的舆论方向。
笔者说这么多,就是让我们国内的农机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差距,寻找提升方案和路径,最终达到或超过老外们。
当然,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要基于为用户创造多少价值,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来衡量,而不是仅仅从商业上来判断,你销售收入是多少。
或许,有些企业的销售收入,是靠着不断进化的忽悠水平来维持的。
我们相信,忽悠早晚会被戳穿,只有真正的创造价值,才能够基业长青、生机不断。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1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