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和犁地有什么区别?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深松和犁地有什么区别?,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深松和犁地有什么区别?

农村最主流耕作方式是以旋耕居多,旋耕作业耕深较浅,一般只有12-16公分深,长年使用旋耕机作业,对土壤是不好的,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而犁耕与深松,耕深较深,犁耕作业深度一般为18-22公分,深松深度一般为30-40公分,特别是深松,可以打破坚硬的犁底层,改善土壤耕层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抗旱排涝能力。

农场耕地作业,主要是犁耕,鲜有旋耕作业,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农场已经在大力推广深松技术,现在农村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至多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并且在耕作理念上远远落后于农场。农场推广深松技术的经验证明深松土地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大力推广。

深松作业是重负荷作业,需要大马力四轮驱动拖拉机牵引深松机械进行耕作,这也是近年来大马力四驱车走俏市场的原因之一。深松作业不打乱原有土层结构,只是将深层土壤松动,只松土不翻土,以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为目的,相当于为农田“舒筋活络”,深松后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增加土壤肥力。

深松好处主要表现在:土壤疏松,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提高了土壤的蓄水能力;减少了化肥的挥发和流失,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减少了机器耕作造成的土壤压实。

现在国家在大力推广深松作业,并给出了高额补贴,但是现在有些地区在进行深松作业时糊弄老百姓,进行深松只是骗取国家的深松作业补贴而已,这是坑农、误农、害农,让国家的给老百姓的好处落不到实处,非常让人恨。

犁耕是通过拖拉机带动犁具翻动土壤的过程。相较于深松作业,犁地属于浅层土壤耕作,一般深度不超过18-22公分。犁地作业的好外主要表现在,翻垡晒垡可排出土壤中的有毒气体;将虫卵、病菌翻到深层土壤灭杀;将表层的秸秆、根茬残留物翻扣在深层,利于下茬作物的整地、播种作业;犁地后的耕地方便起垄作业、还能提高蓄水能力等等。

若想要了解更多最专业最新的行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农机指南(ID:nongjizhinan)

您好,科学兴农为您解答。看到这个问题竟然我回忆起小时候干农活的场景了。以前农村家里面都会养上一直老牛或者骡子,为的就是能够帮助赶上一些体力大的农活儿,比如说犁地。后来村里面逐渐有了手扶拖拉,然后还有小四轮拖拉机,牛和骡子干农活儿的已经几乎上没有了。

深松和犁地最大区别就是耕地的深度问题,深松自然是更深一点,犁地相对来说就要浅一些。

下面就分开给大家说明一下。犁的发明绝对是农业历史上的一大进步,犁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的农作物的产量,这样就能够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犁地简单的来说也就个田地里的土壤松一松,减少土壤板结,更有利于作物生长。犁地一把的深度在20公分左右,可以春季进行也可以秋季进行。

深耕种植过程中都会采用犁地的方式进行翻土,那么犁地有什么好处呢?犁地的好处确实是很多的,犁地能够把耕地的时候能够把比较深一点的土壤和表层土壤交换位置,这样就能够改善土壤的营养分布,让土壤的肥力更加均匀。

翻土的时候还能把一些作物或者杂草的根茬翻断,这样更有利于新作物的生长。并且能够有效的杀死一部分虫卵,减少种植过程中的病害发生率。经过翻耕的土壤更加疏松,不仅有利于作物根部生长,还有利于土壤保存水份,有利于土壤保墒防旱。这样看来翻地的作用确实很大。

不过它也是有缺点存在的,因为犁地的过程中,被犁的那一部分土壤比较松,但是下边没有犁到的部分土层就会很坚硬,这样就不利于作物的根部向深处生长。并且容易发生作物倒伏的情况。

深松但是既然已经有犁的存在了,而且还有四轮拖拉机了,为何还要推广深松耕呢?深松耕就是以拖拉机牵引深松机进行的耕地活动,深松耕的深度一般最少都要在20厘米。当然也可以采取浅耕,方法一般就用去掉犁壁的铧,这样耕的的土层深度大概在15公分左右。

深松耕除了在耕地的深度方面具有优势之外,深松机还能做到不破坏土层结构,不翻土,只是给耕地松土,提高土层的蓄水性,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不过深松机也会出现缺点,就是因为深松部件结构问题,会出现破除犁底层的效果不一样的情况。需要大动力拖拉机进行带动,效果也不是非常快速就能够看到,并且深松之后地块儿容易长出杂草,需要进行除草工作。并且很多地区并不适合使用深松机,像南方的水田和东北地区。还是需要因地制宜的好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标签:土壤   作业   生长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27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