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公主岭市开展黑土地保护试点3年
吉林公主岭市开展黑土地保护试点3年
吉林省公主岭市位于素有世界“黄金玉米带”之称的松辽平原腹地,曾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玉米之乡”。它宛如一弯新月,依傍在东辽河畔。
资料图
2015年以来,公主岭市进行了黑土保护项目试点。通过科学施肥、深松深翻、秸秆还田等措施,对黑土地进行了有效修复,同时发展有机农业,当地老百姓尝到了甜头。据统计,项目正式实施以来,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3%,耕层厚度提高了7厘米。通过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配套增施有机肥、养分调控、米豆轮作技术模式,农民一般可增产10%—15%,同时减少20%的化肥投入。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的沃土,变得“瘦”“薄”“硬”
“看!地不那么硬了,有油光了,前天下大雨,水不仅渗进去,而且能涵养住了!”公主岭市黑林子镇尹家屯村村民苏东红蹲在自家的黑豆地里,抓起一把泥土让记者看。广袤田野上,绿油油的黑豆秧苗舒展沃若,迎风舞动,似乎在佐证着土地肥沃、养分充足。
今年56岁的苏东红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农民,十七八岁就下地干活了。“那时用犁,牛前人后,很累,但是地很肥,油汪汪的。顶着日头,干活累了,躺在地上,暄暄乎乎的,跟躺在软床上一样,那才舒坦呢!”苏东红说,近年来地有问题了——“破皮黄”,不赶以前肥沃了,还板结,下雨流走,涵不住水。黑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变成这样,大家都感觉太可惜。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土质肥沃,最适宜植物生长。中国东北黑土地是世界三大著名黑土地之一,吉林省的黑土地位于其核心区域。吉林省粮食产量的80%、调出量的70%以上都是黑土区生产的。黑土地上蕴含着丰富的农、林、水、生物环境和资源,与广袤的长白山区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重用轻养……近年来,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黑土变得“瘦”“薄”“硬”,面积减少,质量下降。
有专家指出,东北地区黑土层的平均厚度,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至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20至30厘米,而且还在以每年0.3至1厘米的速度流失,对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和落后的耕作方式导致土壤逐渐板结硬化,对水、肥、气、热的储存、调控和转化能力明显减弱。土壤重金属超标、白色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黑土地保护刻不容缓。
“年轻时种地,下农家肥。后来,提倡化肥,大家伙不知道那是啥玩意儿,怕烧地,就偷偷地倒沟里,扔了。再后来,为了保产量,一年年化肥越下越多,产量却变低了,地也变‘瘦’了。我们农民也心慌,但慌也没招,只好再多下肥,恶性循环。”苏东红说。
“一味地增施化肥,对黑土地只索取、不养护,掠夺性地生产经营,是对子孙造孽。”黑林子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敬德说。51岁的张敬德在农村工作了近30年,他说:“我参加工作时在乡镇,都是把苞米秆粉碎,加上粪肥,加土,发酵后送地里。后来扔化肥多省事儿啊,人也有些变懒了。”
公主岭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土肥科科长贺宇认为,全是农家肥,完全不用化肥也不行,要把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起来,把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施用化肥也是保证土壤养分的手段,只不过要有度,要科学测土配方施肥。
农民尝到了保护耕地的甜头,吉林第一个出台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
范家屯镇金城村恒通生态农业产业园,物联网智能棚室内,54岁的张春泽浇过水后,又忙着给葡萄掐尖,“有机葡萄,卖上价了,收益好!”
张春泽是金城村农民,他说:“从前,一年比一年化肥施得多,地变得梆硬梆硬的,我们自己都害怕了。现在我们把地流转给公司,做有机农业,施有机肥,土地又有油光了,土地产出效益也大,这菜吃着还放心,大家伙可乐了。”张春泽家有一垧地(15亩),一年流转费能得15000元,他和老伴一起在园区打工,两口子一年又有6万多元的工资收入。
发展有机农业等保护性耕作方式,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激发起农民的积极性,黑土地保护得到农民的支持,得以有效推进。
“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主要实施了秸秆翻压还田、增施有机肥、养分调控、粮豆轮作、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5项技术。南部山地和北部平原,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办法。”张敬德介绍。
黑林子镇是农业大镇,也是养殖大镇。以往,养殖户将鸡粪等畜禽粪便直接堆到路边,弃之不用,影响环境,村民意见大,干部很头疼。黑土地保护项目的推进,让各村组的畜禽粪便变废为宝,成为有机肥施到农田里。
张敬德说,化肥的使用量能减少一半,而且玉米的质量变好了。
“质量好,就能卖上价,一斤能多卖一两分钱。”苏东红说,农民实实在在得到好处,用有机肥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我去年种地大丰收,今年又种了215垧地,还调整了结构,黑豆、黄豆占了175垧,其它是玉米。增施农肥的庄稼,苗在拔节期就明显比别的庄稼能高20厘米左右,浓绿、不倒伏。”
实施秸秆还田的地,土壤保水保肥抗旱能力增强。在公主岭市八岔沟村,农民高福臣2016年进行秸秆还田,2017年玉米产量增产近10%,他高兴得逢人就说:黑土地保护太有用了。
在公主岭市等地试点顺利推进的基础上,《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吉林省成为第一个出台黑土地保护地方性法规的省份。“填补了立法空白,强化了黑土地保护力度。”吉林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于平说。
《条例》的出台让大家保护黑土地的心劲更足了。“保护黑土地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制定《条例》既必要又及时,意义重大。”公主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立宝表示。
黑土地保护措施的投入较大,保护技术需要“升级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黑土地保护取得进展,但也面临不少困难。
“黑土地保护的一个主要措施是深翻(秸秆全量粉碎翻压还田),需用大型机械。大马力拖拉机以及配套的秸秆还田机,一台套下来,最低得30多万元,还是最低配,一般农户买不起。合作社的农机具,农户得付出1500元翻一垧。而且如果地不连片,也不好翻。”苏东红说,现在有相关补贴,但补贴范围小,不是所有农户都有。
“黑土地保护的这几项技术都需要较大的投入。”贺宇算了笔账:比如施有机肥,施用量按1公顷30立方米计算,要2000多元成本,从产量上看,它产生的效果和施200斤化肥是一样的,而化肥只要300元左右成本。从长远看,施农家肥3年后,土地得到保护,化肥施用量可减少20%。但农民往往注重当前利益。要改变生产方式、耕种方式,得有补贴等经济支撑。
赵立宝说,现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农民吃了定心丸。“保护黑土地,老百姓认可、愿意。但要全覆盖,钱是大问题。”
“要突出农民在保护黑土地上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农民主体地位的发挥,这件事就很难做好。”赵立宝认为,落实黑土地保护的法规,还需要做大量工作。比如,确定黑土地保护各个部门的职能、作用,明确执法主体;黑土地所在的区域基本是大平原,开发成本低,要处理好黑土地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于平认为,耕地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生产,这和保护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矛盾,既要保粮食,又要保护黑土地。当前,黑土地的高科技保护技术还比较缺乏,黑土地保护的基础科学研究需要重视起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土地是根基。”吉林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孙首峰说,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地要200年到400年的时间,保护黑土地不能用“占补平衡”的办法。应在立法中重视源头保护,把黑土地作为一种宝贵资源加以科学的保护。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3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