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口夺粮——绿色防控成长春现代农业生产新标配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虫口夺粮——绿色防控成长春现代农业生产新标配,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虫口夺粮——绿色防控成长春现代农业生产新标配

?  编者按

  智能监测全程守候、精准防控准备就绪、飞防作业高效起航、生物防治严阵以待……一张张绿色防控网在广袤的田野上接连展开,这既是长春市防控病虫危害保丰收的重要举措,更是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特点。

  今年,长春市粮食作物计划播种面积为2393.68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为2043.87万亩,水稻播种面积为284.9万亩。如何既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又能持续推进农药使用总体减量化?

  长春市继续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省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积极开展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并筹措本级预算资金、各县(市)区财政资金,集成推广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模式。有效降低病虫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长春市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提升植保装备水平,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构建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体系,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如今,绿色防控已成为长春现代农业生产新标配。

  光纤、物联网进农田,作物生长情况实时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管理……眼下,正是田间管理作业的关键时期,发生在双阳区亿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新变化让人欣喜。“这就是智能防控的新方式!经过物联网运算,有没有病虫害发生,是否需要用药,植保情况尽在掌握。”对于今年的田间管理,合作社负责人信心十足。

  这正是“四情”(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监测站带来的改变。目前,长春市在九台区、双阳区均已启动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项目,新建23处玉米生产“四情”监测站、20处水稻生产“四情”监测站以及20处畜牧业标准化监测站,并在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100处温室作物监测点。

  1 大数据监测精准“智斗”

  “有了这个监测站,合作社植保不再盲目用药!依靠大数据,防控成本降低了30%。”作为长春市打造区域农作物生长全过程数据档案及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的重要一环,“四情”监测站将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科技保障。

  那么,“四情”监测站又是如何监测病虫害的?利用大田物联网系统,监测站在农田里安装土地传感器、360度高清摄像头、微型气象站、远程拍照式虫情测报灯等智能装置,远程采集农田作物的影像资料以及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并传输至平台。

  长春市农业信息中心副主任李文冬介绍,目前全市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监测面积6450亩,辐射面积达到了3万余亩。这些数据将成为农业科研在植物生理生态、选种育种、节水灌溉、防控病虫危害等研究方向的基础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依据。

  监测预报是植保绿色发展、农药减量使用的主要手段。按照先进、实用的原则,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今年,长春市利用省级项目资金,在全市安装了7台太阳能智能昆虫性诱设备,重点对草地贪夜蛾加强监测预警。

  在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试验田里,一款专门针对草地贪夜蛾等迁飞性害虫研制的监测设备,每晚都会通过上百米高的光源监测引诱害虫。“一旦发生虫害,高空测报灯就会引诱大量害虫进入虫箱,提供第一手情报。即便未发生虫害,高空测报灯也会根据测报情况,进行综合防治。”榆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刘德明说,贪夜蛾随着高空气流飞行,受到侵袭的农田将会减产10%~25%以上,最好的防控方法就是早发现、早预防。

  规范开展病虫害监测调查,长春市各监测网点将收集到的粘虫、草地螟、玉米螟等监测数据及时汇总上报,建立起多元化预报发布体系,提升重大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能力,将病虫害防治从“见虫打药、见病喷药”向“预防病虫、精准防控”转变,确保农药适时施用,高效利用。

  2 技术“卫士”集成推广

  “种植初期,我们就提前有了主意。通过轮作、膜下滴灌等种植技术,进行绿色防控。”在榆树市环城乡,增益合作社将土豆、毛葱、西瓜等经济作物与玉米进行轮作,从根本上抑制杂草生长、虫害发生。

  合作社负责人马占有告诉记者,一些病虫害可以在土壤里存活多年,连年种植会增加病害的发生概率,最好每隔3~5年轮作一次。利用膜下滴灌技术,水分将会慢慢进入作物根部,这样一来只有覆膜的中心区域水分充足,杂草籽很难在土壤中生长。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病虫害的防控主要依靠农药。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对病虫害绿色防控提出了新要求,生态调控、理化诱杀、天敌释放、植物免疫诱导……长春市在集成推广应用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的同时,也摸索出了一批以作物为主线的防治效果好、操作简便、成本适当的技术模式。

  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创新,不仅显著提升了防控水平,还降低了农药使用风险。在农安县黄鱼圈乡的潘太刚水稻种植合作社,则是利用稻草还田技术,实现了农药减量和控害能力的双提升。“今年合作社的稻田基本没除草,除草剂和农药都没用。去年秋收后,把秸秆全部还田,再向田里注水,冬季的低温将杂草籽、虫卵都冻死了。”合作社负责人潘太刚高兴地说。

  3 农田里来了“守护者”

  过了小暑,正是水稻生长旺盛的时节。在德惠市朝阳乡团林子村的半顷田鸭稻有机稻米生产基地里,放养的麻鸭在绿油油的水田里穿梭嬉戏。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长得像小灯笼的新型飞蛾诱捕器插在田边,看似简单的设计,却成了农田的“守护者”,让害虫有来无回。

  “我们基地发展绿色水稻种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通过生物防治技术就能保证水稻的健康。除了放养的麻鸭除草,还通过水稻二化螟生物防治性信息素诱控进行生物防治。”取出塑料罩内的诱芯,基地负责人李校波指给记者看,“每亩地安放1个,诱芯上的性诱剂可以吸引二化螟雄蛾自投罗网,减少交尾率,达到灭虫的效果。”

  由从前单一的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转变为应用生物防治的绿色防控模式,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不仅提升了专业化防治水平,种出来的作物也更绿色、安全。

  “有了这小卡片,就不怕玉米螟了!别看赤眼蜂个儿不大,杀虫威力可不小。”玉米螟是威胁长春市玉米生产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害虫,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今年九台区波泥河街道种粮大户陈广生应用赤眼蜂卡,开展防螟作业,“每亩投放2万只赤眼蜂,就可吃掉80%的螟虫卵。赤眼蜂卡防治玉米螟,使用方法简单、防治成本低、效果好。”陈广生说。

  通过玉米螟生物防治,将虫害控制在成虫期和卵期,减少幼虫对作物的危害。“玉米螟最大的天敌就是赤眼蜂,它们专门找玉米螟卵占据并寄生,在害虫出生前就将其消灭。”九台区植物保护检疫站相关负责人赵德忠介绍,今年九台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达到了69万亩,田间平均防治效果在65%以上。

  4 飞防“医生”精准起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是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中的重要一环。连日来,在农安县青山口乡上空,植保无人机来回盘旋,均匀地喷洒出雾状药液。手机上实时显示着飞行数据,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装药重量、飞行面积等一目了然。

  青山口乡松花江村种粮大户王春波,仅用一上午时间,就完成了450亩玉米的无人机喷洒农药作业,“以往打药是最头疼的事,劳动成本高,药液还打不均匀。依托无人机作业服务,流转的土地全部实现无人机植保,极大地提升田间管护效率,还降低了药液的使用量。”王春波说。

  今年,昌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长春市农作物病虫害航化作业服务面积突破10万亩,并制订了严格的喷洒标准和航化范围。从最初的两台无人机,发展到现如今的10余台无人机,公司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从“推广产品”到“推广服务”的跨越,为防治突发病虫害提供了保障。

  “无人机航化作业除了省时高效,最重要的是为庄稼抢到最佳用药时机,每台无人机每天可完成作业1200亩以上,比人工快了近百倍。”企业负责人陈海旭告诉记者,无人机空中匀速飞行中,通过物联网系统和GPS定位系统,下方的喷管同时作业,能准确无误地对作业地块进行雾状喷洒。

  随着智能化植保技术的发展,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安全性强、节水省药环保等优势凸显,已成为不少种粮大户病虫害防治的标配。

  “植保不仅仅是杀灭害虫,还包括给植物供给水分、营养,调节植物生长状态等多种形式。无人机螺旋桨产生的气流将作物茎秆吹斜,药液可随着气流进入作物不同部位,增强农业病虫害防治效果。”长春市植物保护检疫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植保无人机还要向智能化服务发展,实现自动数据匹配,自动规避障碍,可根据作物生长情况,控制农药残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无人”植保。

标签:监测   病虫害   绿色   无人   玉米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3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