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挑大梁——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五年发展纪实
农村金融挑大梁——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五年发展纪实
历经5年改革,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抖掉50载的历史尘埃,跻身金融巨人行列。今年4月末统计,全省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达到1284亿元,各项存款达到1058亿元,比5年前增长了2.7倍。
实现这一跨越,农村信用社在全省经济发展的疾进队伍中,重新树起了农村金融主力大旗——农业贷款累计投放1443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投放总量的90%以上。
这是改革的5年,创新的5年,发展的5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突破的5年。
200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省委、省政府果断决策,吹响率先改革的号角,使农村信用社搭上了“改革试点”的列车。走过了步履艰难的50年后,2004年5月20日,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应运而生。
“一定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党政放心、人民满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金融机构。”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高继泰,代表领导班子在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上承诺。自此,农村信用社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省联社成立后,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全省48家农村信用社实现了统一法人;2005年10月24日,东北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吉林公主岭合作银行正式开业;2008年12月18日,九台联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正式开业。与此同时,全省48家县联社成功获得国家专项票据扶持,资金总额50.2亿元……
为扭转经营困境,省联社提出“以‘三农’为方向,以发展、创新、规范为主题”的工作思路,着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结束了连续16年亏损的历史,5年累计实现利润55.7亿元。为增加农村资金储备,通过增设城区营业网点、延时服务、激励政策倾斜、与县(市、区)政府合作开展政务大厅建设,大力组织资金,扭转了靠拆借资金发放贷款的被动局面。
2006年,针对历史包袱沉重的实际,省联社抓住国家延长3年减免税政策的契机,提出“3年补亏”计划,3年累计弥补亏损31.4亿元。
现代化的管理是先进的生产力。为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发展的动力问题,省联社大胆寻求突破,推行全员绩效工资制,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个人收入同步增长。在风险管理上,推行“问责风暴”,建立了一支垂直管理的稽核队伍,将信贷、财务、人事、稽核等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均纳入问责范围,真正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差异化和科学化。
2008年末,在全省金融机构排名中,存款由第5位上升到第2位,贷款由第6位上升到第1位。存、贷款增幅在全省金融机构中均排在第1位,在全国农村信用社综合排名中由27位跃升到17位。
目前,省联社下辖6家市(州)联社、4个办事处、49家县级联社,机构和营业网点1663个。省农村信用社成为全省金融机构中网点最多、分布最广的金融机构。
强势不只是规模的庞大,更在于“至诚至善、自律自强”的企业精神。省联社成立后,确立了新的核心价值观、理念体系和发展愿景,制定了阳光服务纲领。通过教育引导、学习培训、正向激励、制度约束等方式强力推进。文化建设赋予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新的吉林农信形象展现在全省人民面前。
农村信用社是与广大农民联系最多的金融机构。培育金融理念与诚信意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村信用社肩负重任。2007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了“提高服务水平,送金融知识进农家”活动。全省评定信用户12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2%,形成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农村信用社逐渐成长壮大,直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东辽县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养殖传统,但都是几只羊、几头猪的养殖规模。在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大力扶持下,一些农户渐渐走上了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道路。2005年12月份,禽流感流行,大志禽业有限公司面临倒闭危险。信用社及时提供贷款400万元,使企业顺利渡过难关,成为今天拥有总资产7600万元的大型养殖企业。
2006年,蛟河联社黄松甸镇信用社,针对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实际需要,开发“菌农乐”贷款项目。几年来,共支持3750户农民栽培食用菌,已累计发放贷款2.5亿元,黄松甸镇目前已成为“全国黑木耳之乡”。
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曾是一个落后的小山村。2007年,在吉林市环城联社的大力扶持下,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迅速将优质的吉林大米推向全国市场,大荒地村随之告别旧貌,变成了富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目前,全省共支持农户267万户,较5年前增加107万户;农户贷款投放覆盖面达到7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还多;户均贷款额达到1.75万元,增加1.03万元。同时,支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87亿元。“党政放心,人民满意”,在农村信用社得以践诺。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34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