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豆生产机械化概况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安徽大豆生产机械化概况,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安徽大豆生产机械化概况

近年来,受国际大豆价格影响、大豆生产机械化水平及种植效益等多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回落。在此形势下,安徽省多措并举,大力加强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在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充分依托示范项目,先后承担多个省、部级项目,开展多项技术研究。

“十二五”期间,先后联合了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开展了大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等,通过多部门联合,共同解决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十三五”以来,开展了大豆免耕播种、高质低损收获机械化等多项技术的试验和示范,着力解决大豆薄弱环节的关键性问题,努力提高全省大豆生产机械化水平。

一、增强搞好大豆种植机械化责任感

1. 政策利好,恰逢大豆种植机械化发展的良机

“十三五”以来,实施粮豆轮作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村部关于“减玉米”“种大豆”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机械化高效率、低成本优势,解决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瓶颈问题,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确保“米改豆”政策顺利实施。

国产大豆以食用消费为主,需求相对稳定,近期受利好因素的影响,市场有所回暖,大豆的播种面积还将保持恢复性增长的趋势。

2. 先天优势,奠定大豆种植机械化发展的基石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横跨黄淮和南方两个大豆主产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大豆鼓粒期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小,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30%~60%,产量占全国的35%左右,是我国大豆种植第2大省,以高蛋白食用大豆生产为主,为江、浙及南方多省提供高蛋白优质食用大豆原料。

安徽省大豆生产以一年多熟制为主,淮北地区以麦、豆轮作为主,淮南地区种植形式多样化,多以岗地种植大豆或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皖南地区水稻面积大,多以田埂豆为主,淮河以北最为集中,江淮分水岭以南明显减少,沿江江南则为零星分散种植,面积比重小。

近10年来,安徽省大豆种植面积维持在90万hm2左右,平均单产1200kg/hm2(80kg/亩)左右,总产保持在100万t左右,发展潜力大。

3. 技术创新,补齐大豆种植机械化发展的短板

大豆机械播种是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直接影响大豆的出苗率和产量,技术要求较高。

目前安徽省大豆机械播种主要采取联合整地播种和免耕播种两种方式。皖北部分地区,如泗县、太和、埇桥、涡阳等地先后开展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大豆生产机械化技术研究示范,开展了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机械化收获方式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比研究,进行了适应机械化作业方式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用技术指导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最终使得大豆生产机械化技术逐步得到了广大机手和群众的认可。

开展以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大豆机械化免耕播种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小麦秸秆就地全量还田和秸秆资源循环化再利用,减少了因为小麦秸秆燃烧导致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大豆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大豆免耕净土播种、侧深施肥,提高播种质量,降低种子用量,减少劳动力。

由于秸秆覆盖麦秸,土壤雨后不板结、保墒能力得到提高,大豆出苗整齐、植株生长茁壮,实现苗齐、苗匀、苗壮,在全面解决小麦秸秆焚烧的同时,实现了大豆机械化种植质量的提高。

2019年,安徽省大豆种植面积65万hm2(975万亩),机耕面积39.2万hm2(587.97万亩),机耕水平60.31 %;机播面积55.06万hm2(825.85万亩),机播水平84.72%;机收面积53.85万hm2(807.72万亩),机收水平82.8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4.4%,比“十二五”末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二、把准大豆种植机械化脉搏

1. 秸秆还田增加播种难度

安徽省淮河以北夏大豆种植区播种在6月初,前茬作物(小麦)收获后播种,而前茬作物秸秆的就地焚烧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影响大豆等夏播作物的顺利出苗。近年来小麦产量增加,秸秆量随之增加,机具灭茬难度增加,秸秆还田效果不佳,播种大豆时,秸秆容易缠绕,堵塞排种口,造成漏播现象。

联合收割机加装秸秆粉碎装置后,小麦铺撒不均,造成秸秆覆盖或者泥草混合状态,导致大豆播深过浅,生长过程中根系横向发展,遇风容易倒伏;同时由于秸秆量过大翻埋后容易烤种,影响出芽。

部分地区采用“吃土”灭茬的方式秸秆还田,造成土壤耕作层浅,犁底层坚厚,影响根系下扎,抗灾能力弱。又加上平作种植,夏季雨水较多易发生田间积水,造成烂根早衰。

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豆机械化播种难度,影响播种质量,给大豆生产带来挑战。

2. 耕作措施和耕作技术及机具不到位

部分地区小麦联合收获后使用灭茬机灭茬,再使用旋耕机旋耕,更有甚者二次旋耕,无形中增加了作业环节,增加了生产作业成本。实际上,种植大豆时,前茬留高茬直接板茬播种即可。

安徽省大豆多为“冬小麦—大豆”的一年两熟耕作制度,大豆播期为夏季高温季节,土壤墒情不好,农民为了降低成本,播后浇水不透或者不浇水,导致大豆出苗率低,同时很少施肥或不施肥,造成大豆产量不高。

大豆种植密度不合理。一般要求种植行距30~40cm等行距种植,但部分地区以宽窄行为主,宽行行距40cm,窄行行距20cm,或者20cm等行距种植。更主要的是播种机械跟不上,缺乏种肥同播且田间通过性好的大豆精量播种机,导致出苗不齐、缺苗断垄,使得大豆产量低、效益差,严重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 比较效益低,生产上不受农民重视

与玉米相比,种植大豆效益偏低,不受农民重视。调查数据显示,玉米种植收益为8190~8640元/hm2(546~576元/亩),大豆种植收益5640~6990元/hm2(376~466元/亩),种植大豆远不如种玉米的收益。

从生产过程看,种植玉米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且技术比较成熟。而种植大豆播种不易,收获不易,费时费力。而且田间管理也粗放,很少采取中耕除草措施,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只种不管的现象。

三、破解大豆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

1. 推行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一是加大科技投人,加快大豆产业领域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实行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同时,开展与大豆品种相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研究,进行高产攻关,充分发挥攻关田、示范区的引领辐射作用,向农民展示先进栽培技术,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水平。

二是建立大豆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依托“公司+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应用配套栽培技术,根据市场需求,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2.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全面推广大豆机械化生产,重点推广大豆机械化精量播种、机械化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技术配套,加强技术集成,实现大豆生产机械化。转变大豆生产方式,扶持不同形式的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大豆整体化生产,从整地、机播、病虫防治、机收等专业化服务方面,提高大豆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水平。

加大推广新品的工作力度,提高主推品种覆盖率;推广麦茬免耕播种,品种及配套技术,大小行机播技术,配方施肥等技术。

各地农机农艺部门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和种子特性,通过引种试验、筛选出适应本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对路品种,杜绝盲目引种,盲目越区种植。同时筛选高油、高蛋白的专用大豆品种,提高大豆种植效益;加强机具引进、改制、研发,提高播种质量,减少收获损失。秸秆还田条件下大豆播种质量较差,适合机具较少,引进改良适宜秸秆还田条件的播种机具。

3. 大力研发高效生产管理综合技术

一是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不能单纯依赖化学药剂,要推行生物防治,保护害虫天敌;发展物理防治,应用黑光灯或频振杀虫灯,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提高防治效率,尽可能减少农药用量,着重选用抗病品种,采取轮作换茬等措施。

二是提高施肥技术,提倡施用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专用肥。科学掌握施肥时机和方法,做到化肥深施,平衡施肥、按需施肥。

三是提高中耕除草技术,将中耕与追肥、除草相结合,加强农民培训。

四是完善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使沟渠配套、灌排通畅,保障旱涝保收。

4. 广泛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介,采取出动宣传车、发放明白纸、算效益对比账等形式,广泛宣传大豆机械化生产的作用和意义,宣传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有关政策,提高广大农民对大豆种植机械化作业的认知程度和应用机械化作业技术的自觉性。

依托县乡村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召开现场会、机械化作业演示会,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算,让农民真切感受到机械化作业带来的实惠。

及时总结实施大豆机械化生产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有效推进大豆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全面开展。

标签:大豆   机械化   种植   播种   生产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3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