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收获机的工作原理有哪些啊?
花生收获机的工作原理有哪些啊?
一、花生收获机的工作原理有哪些啊?
采访:采用一种新型的工作原理,就是把花生的挖掘和分离通过一个工作部件来完成。所以相对来说机器比较紧凑,功耗也比较小。像这种收获机,只要用现在生产当中保有量最大的小四轮拖拉机配套,只要能够有这种拖拉机,买这种花生收获机过去就都可以应用了。是,非常方便的。新型花生收获机在工作原理上有了重大突破,收获部件摆前进,工作阻力小,减少了机组功耗。由于采用反向等角度摆动,可以将挖掘和分离两机构融为一体,所以收获部件在作业中一边前进一边摆动,实现了花生挖掘、除土的一次性完成。同时这种新型花生收获机生产率比较高,每小时生产率为2~3亩,与人工收获花生相比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15倍。而且振动去土大大减少了损失,很少造成荚果脱落,所以不必进行复收
花生收获机的工作原理
花生收获机可以一次完成挖掘和分离以及初选,主要工作部件有圆盘刀和挖掘铲以及震荡行走机构。在工作时首先要由切土圆盘刀将收获的花生根秧和其两端的草曼切开。挖掘铲把花生植株挖起后在惯性的作用下上升至震荡板上面,在震荡板的上下震荡作用下将植株和土块分离并将分离出的花生块铺放在机器后侧。
花生收获机的工作原理不是固定的,而是说根据环境的不同而设定的,但是主要的总结构原理是不同的,包括什么样的情况下,用什么样的结构进行工作,会生产出什么样的效率,所以说我们需要更加了解这个产品,不能使用条条框框的来给这个机器定格一些工作原理,工作的 环境也是很重要的。
德昌自走式花生捡拾收获机不错,补贴4.35万,望采纳
花生收获机是在花生成熟或接近成熟时,根据农艺要求,用机械来完成对花生秸秆收割的作业农机具。
是针对唯信新型能源开发和减轻农民朋友劳动强度而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农业机械,一种价格低廉适合农村小四轮普及,配套就能收割花生秸秆的农业机械。它缩短了农民朋友的劳动周期wxnongye08,让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
花生收割机工作原理
花生收割机主要有割杆装置、输送装置、液压升降器等组成。作业时,机器沿花生垄方向前进,割刀将花生秸秆割掉,秸秆通过上、中、下三条输送链条右侧方向输出,并自然摆放,完成收割。动力的分离是驾驶员操作拖拉机的液压升降系统,把主机往上提升到所停留的位置后,两根B型三角带就会停止转动,切断柴油机的动力输入,实现动力的分离,割刀和输送带就会停止转动。反之就会处于工作旋转状态。
二、花生联合收获机好用吗?
由公司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联合研制开发的新型花生联合收获机成功问世!该机以轮式行走为创新点,采用与花生种植模式相结合的宽轮距行走系统,轮胎压痕在花生垄沟内,对土壤压实轻,便于残果回收。以通用四轮拖拉机底盘作为行走系统,结构简单,机具转移机动灵活。
采用链条夹持输送和辊式差相半喂入摘果,有效降低了功率消耗和破碎率,提高了摘净率,独特设计的风机、振动筛,漏空链条筛组成的组合式清选提升系统使果实更加清洁,含杂率更低。
该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7项国家专利,该机的研制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扰我国花生联合收获的难题,适应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和种植模式,目前主要有4HB-2A和4HB-4A两种型号。
主要技术指标:
动力:17KW(单缸机) 20.5KW(多缸机)
生产效率:1.5-2.5亩/小时
摘净率:98%
损失率:1.5%
破碎率:0.5%
清洁度:95%
适应行距:机播起垄双行(80×25)cm
整机重量:1500kg
结构尺寸:3970×1800×2070mm
花生,花生收获机,花生联合收获机,花生收割机,花生联合收割机,花生联合收获机械,花生收获机械,青岛花生,青岛花生收获机,青岛花生联合收获机,青岛花生收割机,青岛花生联合收割机,青岛花生联合收获机械,青岛花生收获机械,山东花生,山东花生收获机,山东花生联合收获机,山东花生收割机,山东花生联合收割机,山东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山东花生收获机械,花生机械
说的非常好。
说的非常好。
德昌自走式花生捡拾收获机不错,补贴4.35万,望采纳
现在都在用 花生收获机(自走式花生摘果机)可以看看龙飞4HZJ-2500
三、正阳花生收获机哪个牌子好
正阳花生收获机润丰牌好。因为正阳县润丰牌花生收获机,收净率大于99%,破皮率小于1%。价格适中,性价比高,所以正阳花生收获机润丰牌好。
四、查一下鸿田花生收获机和中联花生收获机那个好
都好。
1、中联收获”牌自走式花生捡拾收获机,主要适用于花生出土晾晒后收获,一次性完成捡拾、摘果、清选、果蔓分离。
2、鸿田4HS-2花生收获机,一次性完成挖掘、抖土、摆放等作业,不但损失小,而且效率高。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40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