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农机的神话能否继续关键看上市后的4件事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星光农机的神话能否继续关键看上市后的4件事,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星光农机的神话能否继续关键看上市后的4件事

星光农机可谓十年磨一剑,随着双滚筒机型的市场暴走,章沈强不但收获了行业地位、市场影响,还得到资本市场的垂青,一举成功上市。星光农机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现在绝对称得上是“星光”耀眼。

但是,在笔者看来,上市虽然看似是件极好的事,也存在不少问题。毕竟,资本的本质是趋利,甚至有时候是短期的趋利,从华源、二重等企业的发展来看,有时候资本给予实体企业的冲击相当可怕。

对于星光农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它是依靠什么才有今天的成就?目前存在哪些隐患?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又会遇到哪些问题?笔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尽力解读这些话题。

上篇:成功之匙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之道。总结星光农机的成功,不外乎走对了路,用对了人,努力了,坚持了。表面上看这些似乎很容易,实际上没有多少企业或者企业家能做到。毕竟,成功的不是大多数。

给本土企业带来希望

星光农机作为农机行业自主创新的典范,从事实财务出发来看,它属于章沈强和他的团队,不管这个团队是技术骨干、营销人才还是投资人,它的发展似乎和我们关系不大。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在严重缺乏自主创新、专注价格战等低端竞争的中国农机领域,星光农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已经不是章沈强一个人的,也不完全是他的团队的。

这个提法不是笔者臆造的,而是章沈强早有此想法。

笔者在和章沈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除了年轻、沉稳、专注之外,还有着非常强烈的责任感。他就像一个布道者,将自主创新的基因、路线、方法、实践经验等,毫不吝啬地传播于行业。他是想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农机人,我们只要踏实、沉稳、努力,我们也可以做出媲美国际巨头百年经验下的好产品。

我们有很多本土优势,而且还有相当大的政策资源。当然,我们不能躺在本土优势和政策资源上坐享其成,更不能将其看作是赢得消费者的根本。就像章沈强反复强调的一样,我们要做出极致的产品,像做工艺品一样做产品。

这种做产品的思路,不是行业没人提过,也不是没企业试过。只是,大多数人失败了,很多企业丧失信心了。而这次章沈强和他的星光农机,距离成功只是一步之遥,无线接近这个目标,他有机会重新给农机行业带来新的希望,给沉浸于本土优势和政策资源之中的所谓大企业们,打一个漂亮的冲锋。

发展最终还是靠能力

做好产品是根本。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加倍努力。

哲学家曾经给出一个相当扯淡的理论,叫做成功法则。成功法则很简单,第一是要有发展方向,第二就是不断努力,第三是保证这个方向是正确的。看似十分扯淡,却也真的有哲理,或许这就是它能称之为法则并流传下来的道理所在。

相信大家都明白,做到第一点很容易,至少现在的农机企业,都有着自己的发展方向,不管是做到一百亿元的产值,还是做成百年企业,或者做成星光农机一样的上市公司,甚至是给儿子留下几百万财产,不管怎样,大多数都有着明确的目标;第二点也不是特别难,有目标就有奋斗,不少企业高管呕心沥血,甚至不惜身体事必躬亲,努力程度大得惊人,每每想到农机企业家们的勤奋,笔者都是肃然起敬,不断努力问题也不大。

只是,这第三点恐怕有点太难。如何保证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一方面看运气,更重要的还是看能力。

当初星光农机也尝试着做出更好的半喂入收割机,据说在全喂入收割机方面,星光农机也做过不同的尝试。只是,最终星光农机将重点放在了双滚筒机型上。在外界看来,这纯属章沈强和他技术团队的一次运气,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这背后是他们8年改进、市场调研以及田间试验的结果。

熟悉章沈强的人都知道,每次新机型试验,他必定会去现场,不管公司业务多么繁忙。很多时候,他会亲自驾驶新机器在田里跑几圈。这绝对不是一个民营企业老板为了博眼球而作秀,他甚至不愿意媒体给予太多的关注。

钉纽扣的故事

在一次闲聊中,章沈强给笔者讲过一个颇有哲理的小故事。

那是一个关于钉纽扣的故事,章沈强说,日本人当时在钉纽扣的时候,都是用28针,可能是因为钉28针在牢固和经济效益上达到一个平衡。但是,到中国之后,我们发现,少钉一针也没什么问题,后来发现少钉两针也无所谓。于是,我们开始去破坏这个平衡,为了经济效益,不断蚕食纽扣的牢固性。

最后,章沈强颇有深意地告诉笔者:“中国的很多纽扣只钉了4针!”

好几年过去了,章沈强给笔者讲的这个小故事,不断在笔者脑海中回放,甚至只要笔者想到章沈强和星光农机的名字,就立即浮现出那天他给笔者讲故事的神态和语气。虽然表面上看他是轻描淡写,实际上笔者能体会到他的那种心境。他羡慕日本人的严谨,同时也无奈于中国人的过于“精明”。

我们以为自己精明,实际上是一种短期的自我欺骗。

章沈强也明白,本土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主要在中低端市场,而随着消费者经济水平的提高,眼界的不断上升,很多本土企业产品都成了“首台套”。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多数用过国产装备的农机手,只要试过外国货,他们第二台以及以后的产品购买方向,大都发生了改变。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纽扣钉得不牢固。别人穿衣,我钉纽扣,这样的衣服没人想买第二件。农业机械作为投资品,表现更甚。

相信,钉纽扣的故事一定给章沈强带来过巨大的感触,所以他绝不能让星光农机做出少钉一针的产品。

至关重要的3把钥匙

很多搞农机的企业家,对于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产品做到极致,这并非章沈强首次提出,也不是星光农机的专利。甚至可以说,这是章沈强“山寨”过来的。那么,为何章沈强无线接近这一目标,其他企业没有呢?

上面分析了章沈强的做事业精神,也提到星光农机的能力,但实话实说,那都是表面所看到的。就像所有的成功者大多居于幕后一样,星光农机还有很多大家看不到但对其发展至关重要的东西。

第一个是思想。从钉纽扣的故事,就能看出章沈强做事的态度。章沈强有着浙江人特有的勤奋,他曾经自我调侃“就会干活”,而且多年实际操作,从产品到技术,从市场到趋势,几乎都是门清。更为重要的是,他有着强烈的学习精神,不但自己学,还带着团队一起学。

第二个是行动。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想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可“力不从心”是最大障碍。星光农机也“小”过,也是从小公司走过来的,即便是今天上市了,也算不上大企业,至少从产值、利润、人员甚至未来发展趋势上,还尚未具备大公司的所谓筹码。关键是,他们能从来没有因为“小”而放弃努力,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不断迭代升级,从一点点的量变到质变。

第三个是保障。这个保障不是资金、也不是设备,那都不是关键。关键的是领导人的思路和眼界。章沈强愿意让他的技术人员“冒险”,愿意接受“不中听”的建议,而且很多时候愿意带着大家一起干。这个保障,才是关键。

结语:星光农机是一个代表。有人说,星光农机是章沈强的星光农机,也是中国农机的星光农机,笔者以为,这句话章沈强说可以,我们来说多少有点牵强或者一厢情愿。但从骨子里讲,笔者还是希望它是中国农机的星光农机。

中篇:发展之困

相信,真正的企业家不会将公司上市作为成功,更不会将其定位为终点。如果说之前的星光农机是蜗行摸索,那接下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展模式。但作为旁观者,笔者仍然能够感觉到星光农机在发展思路上的痛苦挣扎。

人才资源比资本更重要

笔者接触不少上市或接受注资的企业,他们对待资本市场的态度,几乎出奇的一致。

“当初以为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金,”一位和笔者颇为熟悉的农机企业家告诉笔者,“可是,一旦接受了资本的援助,发现没钱根本算不得什么瓶颈!”

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瓶颈呢?笔者也得到过几乎一致的答案:人才!套用那句话就是,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当然是人才。看似一句玩笑话,实际上命中要害。特别是在中国,人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资源,而其他资源也都是基于人能够创造的。

既然人才那么重要,章沈强不可能意识不到。但相信大家对星光农机曾经出现的一些人才方面的小间隙,也略有耳闻。这件事看似很平常,其实折射出一些骨子里的东西。

力不从心,有时候人就是要战胜自己的主观愿望,要遵从客观规律。章沈强在设备上非常舍得投资,他引进了号称几十台套的加工中心,笔者亲眼看到意大利萨瓦尼尼的设备在星光农机的车间工作。而在人才方面,章沈强也非常舍得投入。

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笔者不是很了解星光农机的具体运作,但笔者以为,对待人才,再怎么舍得投入也不为过。

资本就是润滑剂和催化剂,人才才是推动企业运转的基本要素。

走得稳比走得快更重要

在企业发展上,章沈强也渴望着一飞冲天,但他曾经给笔者讲过另外一个故事,就是破茧成蝶的故事,并解读为何星光农机需要十年才能够有所小成。在章沈强的思想里,过去十年都是在韬光养晦,那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但是,近来笔者能够体会到,这位年轻的尚未50岁的农机行业少有的上市企业的掌舵人思路上的微妙变化。这句话很长,读起来也很拗口,却也反映笔者对章沈强思路变化的复杂态度。

星光农机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次飞跃:从双滚筒产品技术的推广到近7亿元的产值,超过1亿元的利润,接近1万台的销量,足以成名第一次飞跃前“韬光养晦”带来的价值。近三年,星光农机利润都保持在1亿元以上,而产品销量也都在7000台以上。

这是一个非常耀眼的数字,至少在农机行业是这样。可是,章沈强显然不满足于这一成绩,相信投资公司们更不满足于这一成绩。所以,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尽快完成第二次飞跃,就连不少媒体都有着同样的呼声。

或许,呼声只是代表着某种利益,而非客观的发展规律。从欧洲和北美的家族企业(包括上市的家族企业)发展经验来看,走得稳比走得快更重要。相信,这不仅仅是欧美国家企业的特例。相信,章沈强明白十年的韬光养晦,也应该明白飞跃的实质和内涵。

活得长比做得大更重要

和“走得稳比走得快更重要”相应的,活得长比做的大更重要。

或许你会拿“无志空活百岁”来反驳,但笔者认为,一百次成功可能敌不过一次失败,高速飞行的战斗机,敌不过一只小鸟的撞击,这是物理原理,同样也是企业发展的原理。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显然,这一理论谁都懂。或许大家也会说,你不是农机企业家,你不知道农机企业发展的迫切性,能做大,赶紧做大,不做大没有话语权,做大了好处多多,不但要做大,而且还要尽快做大。

可是,反过来想,如果做大了反而死了呢?

如果将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的话,企业每个风险都是一个人的病发点,或许今天吃个肉串、明天喝个啤酒、后天熬个夜,这都没什么,但长期积累滚动发展,这些风险像滚雪球一样,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而且很容易“猝死”。

如果说,我们好不容易将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孩子养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其毁于一旦,或者让其冒更多风险。

相信,做大这不仅仅是投资公司们对星光农机的要求。当然,做大也是非常有好处的,但在做大还是做长这个选择上,更是对领导者勇气和眼光的考验。

结语:三个“更重要”是笔者从章沈强以及相关人士日常交流中的总结。人常说,提什么就是缺什么,既然这三个方面经常被提起,自然是有其举棋不定的地方。但作为旁观者,笔者更希望星光农机既大又强,因为中国农机太需要这样一个表率。

下篇:未来之路

星光农机成功神话能否继续?笔者认为,这需要章沈强和他的团队做好4件事。这四件事,总结起来就是,一个是文化,一个是市场定位,一个是技术战略,一个是管理水平。

物质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笔者以为,星光农机上市募集资金的目的,一定是要让企业更好的发展,而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更好的激励。不能说,你上市了弄来再多的钱,那都是老板的,和我这个员工有什么关系?

这也是星光农机上市后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而回答这个问题还不仅仅是简单的分钱问题,更是一个思想文化建设问题。

或许你会说笔者上纲上线,其实不然。任何一个企业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怎么能让员工和企业一条心,单靠激励不行,单靠洗脑也不行,而是要两者结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

笔者认为,星光农机可以考虑员工持股,让每个人都和企业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样有利于团结、有利于进步,更有利于公司的长久发展。

如果投资者有眼光,肯定会采取类似的措施,让员工能够体会到企业的发展。当然,笔者所提只是一个最笨的方法,相信,章沈强和他的团队,应该能够找到更好的办法。

做极致单品而非机海战术

做企业不是有钱后的简单放大,做好一个产品不等于能够做好另外一个产品,这是无数经验教训后农机行业先贤们所总结的切身体会。

所以,你看苹果公司,你看日本久保田公司,他们几乎都是从一个单品开始出发,尽管三星、小米叫的凶,国内一些农机企业成百上千的产品线看似光鲜,实际上赚钱的呢?还是优秀的单品。

章沈强“做极致”的理念,非常值得坚持和传承,一个产品成熟了,再开拓另一个产品。而不是突然有钱了,开发一百几十个产品铺上来,反正东方不亮西方亮嘛?

领先半步做好储备

推向市场的产品,不能曲高和寡,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也没有把他们最好的产品拿过来嘛?毕竟是需要经过市场培育和推广的。面对这个问题,曾经有人提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那就是产品领先半步。

那是不是产品领先半步就行了呢?显然不是,更重要的是做好产品储备。不能说明年某个产品需求爆发,我们赶紧去开发,这就晚了。就像当年的大型拖拉机,我们的研发速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快。

再说,一个产品从研发到成熟,从实验室走到老百姓手里,少说也要四五年时间,这是规律,不可能逾越。

好在星光农机开始组建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这都是给技术上有力的支撑。但笔者不得不说,技术研发风险比想象中更大。

处理好接班人问题

接班人问题,几乎是所有民营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星光农机需要处理好,到底是培养下一代,还是职业经理人。

这两者都有成功的先例。笔者接触的德国不少家族企业,五六代人基本还都处于家族管理之中,有着非常良好的传宗接代能力;同时,世界知名农机企业约翰迪尔,现在基本走的是职业经理人路线,运营也非常成功。

接班人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总结:星光农机必将成为里程碑

笔者曾经用“联合收割机的第二次革命”来形容星光农机的第一次飞跃,它使国外产品降价,农民受益。同时,星光农机还具有行业示范意义,它开始接受资本市场的考验,探索新的发展方式。这些足以说明,星光农机已经成为中国农机的里程碑。

标签:农机   星光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41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