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购置补贴的机具范围还会继续缩减吗?
农机购置补贴的机具范围还会继续缩减吗?
? 导读:2016年全国通用类农机中央财政补贴范围较之去年有很大的缩减,随后多个省份公布的农机补贴范围也不同程度缩减。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缩减农机补贴机具范围?还会进一步缩减范围吗?
2016年与2015年全国通用类农机补贴范围变化
农机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十多年之后,我国的农机化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已经进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部分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领域被国外农机巨头把控,已经成为我国农机行业公认的事实。但是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我国政府一定会重点扶持国产品牌的农机向高端领域的延伸。
作为调控农机行业的重要“利器”,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十多年之后,农机保有量达到相当水平,“剑指高端”便成为农机化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将一些中低端产品的农机补贴资格取消,将“总盘子”里的更多份额划分给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引导国产农机企业向高端农业装备方向研发,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发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精准化作用
缩减前,“多而全”。在历年来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补贴机具范围变化的总体趋势是扩大的,兼顾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可以机械化的环节。“耕、种、管、收、后处理、储、运、藏”几乎全部覆盖,而且还有很多的细分档次。
“多而全”就一定好吗?未必。在实践中,从审核和监管的角度来看,有不少在补贴范围内的机具,不便于审核、拍照和监管,从而导致一些监管缺失和套补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被列入农机补贴范围的“边边角角”,不仅占据着一定比例的补贴份额,而且还降低了补贴办理的效率,所以,缩减补贴范围便势在必行。
缩减后,“少而精”。将更多的政策资金用在适应当地发展需求的机具种类,便能体现国家正在号召的“精准”方针。将农机补贴资金更多的补向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几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尽快实现。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我国的农机保有量大幅攀升。但是,不得不承认,农机市场受政策干预的程度较大,政策补贴偏向哪类农机,哪类农机的市场销售情况就会明显“转暖”,反之亦然。所以说,过去的十几年,政策干预是农机市场的主导,一点都不为过。
当农机保有量和农机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机行业的发展进入到现阶段的缓慢增长“新常态”后,政府开始提倡“简政放权”和“结构性调整”,即将政策干预市场的程度降低,针对于农机行业来讲,缩减补贴机具范围,就是“简政放权”的方法之一,慢慢尝试在农机行业“还市于民”。
农机补贴范围缩减后,被缩减掉的农机将完全“市场化”。除了“质量监管”等仍需政府干预的环节外,产品研发、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企业活动完全市场化,就意味着此类农机的生产企业将接受“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则“洗牌”。在“洗牌”过程中,市场会优化资源的配置,将更多的销量流向适应市场需求、质优价廉、售后服务好的企业,“优者愈优,劣者出局”。
农机补贴范围还会继续缩减吗?
全国通用类农机补贴机具范围缩减之后,保留下来的机具很明显是在未来一定时期内适应全国范围大规模推广的农机,但是已经公布补贴目录的部分省份保留下来的农机,从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各环节的角度和适应未来高标准农田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部分省份的农机补贴范围还是有一定的缩减空间的,因此在未来一两年内进一步缩减农机补贴范围的可能性还是有的。s
有些农机产品的补贴操作从监管层面考虑不是很便利,同时不少地区农机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不是很充足,对主要农机的补贴监管已经达到当地管理机构人员的工作程度上限。继续扩充人员编制的可能性又不大。因此,将不易监管的农机补贴产品剔除补贴范围,将监管人员的工作时间合理分配到适合当地发展急需的农机补贴产品上,从补贴手续监管层面考虑,根据当地农业、气候、地形等情况的需要,缩减补贴机具范围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结语:农机补贴范围缩减后,劣质产品及其企业被“洗牌出局”,将净化农机市场环境、提升农机产品质量及服务水平,对于农机购买群体和农机产销企业,利大于弊。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4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