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农业耕地保护问题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如何解决农业耕地保护问题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韩长赋:当前,我国耕地保护突出的问题是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从数量上看。1996—2011年全国耕地净减少1.25亿亩,大都是城市周边的近地、好地。实行占补平衡后,耕地绝对数量下降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但占近地补远地、占好地补劣地、占水地补旱地的问题比较突出,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的质量一般差2—3个等级。
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耕地面积为20.3亿亩。看似多出2亿亩,其实是调查方法手段的不同和过去隐匿计税面积的释放,这些地一直都在耕种,并不是凭空多出来的。而且据国土部门评估,其中还有1.5亿亩是不太稳定的耕地或劣质地,将来还要逐步退出来。
因此,我们绝不能动摇耕地红线。从质量上看。去年底,农业部发布了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公报,质量较好的耕地占总面积的27.3%。目前全国中低产田约占2/3,大量还是靠天吃饭。耕地退化问题也比较突出,东北地区黑土退化趋势值得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因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保耕地数量,关键是要抓紧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做到补充数量和质量“两个到位”。提升耕地质量,要软件和硬件两手抓。硬件上,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国家规划建设8亿亩;软件上,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韩长赋:农业面源污染有三大“贡献者”。
一是化肥。
主要问题是使用量偏大、利用率偏低。2013年我国化肥使用总量为5912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5%。为什么我国只占世界10%的耕地,却使用了世界35%的化肥?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我国人多地少,土壤肥力低,要保证吃饭,只能搞精耕细作,多用化肥,提高单产。二是我国土地复种指数高,同等耕地面积下,播种面积大,化肥用量就大。三是化肥不仅用在农业生产上,还广泛用于工业、林业、城市园林等。2014年经济园艺作物用肥2500多万吨,粮食作物用肥2000多万吨,城市园林绿化、林业和工业等用肥1300多万吨。当然,我国施肥方式落后,撒施、表施等方式比较普遍,当季化肥利用率只有33%。
对于化肥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方面,不能滥施化肥、低效施肥,但也不能完全不用化肥。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如果真把化肥使用量大幅降下来,其他方面措施上不去的话,粮食产量会大幅减少。
实际上,农业发达国家也在大量使用化肥。因此,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化肥还得用,但要科学施用。另一方面,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化肥用得多、用得粗放。要把过量的化肥减下来,关键是推广科学施肥,提高用肥的精准性和利用率,鼓励农民使用绿肥、农家肥来培肥地力。
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化肥用量年增速由2009年的3.1%下降到2013年的1.2%;同时利用率也在提高,2012年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5个、12个和10个百分点。
二是农药。
主要问题也是用量偏大、使用不规范,利用率偏低。近年来,我国农药使用量稳定在32万吨(有效成分)左右,占世界总用量的1/7。农药过量和不规范使用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
农药使用总量高,与我国土地复种指数高,且大量种植用药多的蔬菜、林果以及设施农业总量大有关。近年来我国先后禁用了甲胺磷等33种高毒农药,但受杀虫效果不佳、农民生产习惯等因素影响,低毒生物农药推广难,农药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问题仍然大量存在。解决这些问题,要严控高毒农药、科学使用农药,推进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三是农业废弃物。
主要问题是畜禽粪便、秸秆、农膜处理率低,成为污染物。畜禽粪便: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总量不断上升,全国每年产生30亿吨畜禽粪便,有效处理率不到50%。
秸秆:全国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为8亿多吨,综合利用率仅为3/4。没被利用的秸秆,大多就地焚烧,给环境带来污染。农膜:我国水土资源不匹配,很多地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需要用地膜保墒节水,再加上设施农业发展快,我国农膜使用总量高达200多万吨,但回收率不足2/3。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就是要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的资源化利用。比如,畜禽粪便可用于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农作物秸秆可粉碎还田或者用作饲料、燃料等,农膜则要建立农膜回收利用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落实中央部署,农业部今年制定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努力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就是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就是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逐步减下来;“三基本”,就是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当然,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不仅是农业自身的问题,更是公共问题、社会问题,需要制定配套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比如,测土配方施肥,开方虽然不要钱,但抓药有成本,仅靠农民自身难以消化这个成本。
世界上用来出口的粮食,没有多少是用农家肥种出的,否则成本太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所以,需要社会共同分担成本,国家应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社会公众也应适当分担。
有一种说法,认为农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这么说是不够准确的。其一,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不等于实际“污染量”。以化肥为例,我国农田化肥中35%的氮在当季被作物吸收,剩余大部分被农田沟渠、缓冲带、湿地或下级农田陆续消纳利用,最终只有约7%进入水体,真正造成环境污染的量很有限。
其二,农业面源污染很多是可逆的。工业污染基本是不可逆的,只能靠稀释、填埋,农业面源污染大部分可以通过农艺措施来吸收和消化,比如种芦苇可以净化富营养化水源。所以,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下大决心解决,但也不能脱离实情、过度渲染。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4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