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业“互联网 ”新模式 实现产业链重塑
探索农业“互联网 ”新模式 实现产业链重塑
资料图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是实现中国“强富美”的前提和基础;而针对我国整体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的“互联网 ”行动计划,对于相对落后的农业领域来说,显然面临着更多困难。
不过,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农业摆脱落后现状、实现跃迁式发展的必然路径。
因此,农业应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努力探索“互联网 ”下的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产业链的重塑,从而使农业经济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相协同,推进“新四化”战略目标的落地。
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颠覆重塑了以往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推动农业发展步入全新的3.0时代。
所谓农业3.0,就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打造以农产品为纽带,生产、交易、流通、金融等农业产业要素一体化的“订单式”产销模式,实现“按需定制”。
农业3.0模式是对农业生产方式、交易流通方式、融资方式等全产业链的系统性再造,是利用互联网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更优化配置和利用,能够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增强我国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同时,以“按需定制”为核心的农业3.0模式也对农业生产的个性化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介入,实现了对农业运营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再造,从而推动农业发展由传统的劳动、资源密集型转向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本、技术密集型。
农业3.0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在这新模式下,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消费驱动将使农业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农产品拥有了绿色、安全、健康等新属性,因而能够获得更高的溢价和附加价值;农业市场的远大前景吸引着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从而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流程再造提供了资本、技术和人才支撑;而以往依靠政府补贴的“输血型”农业投入模式,也将会转变为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的信息化、现代化产业发展形态。
农业3.0:重构传统农业产业链
农业3.0模式将对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交易流通方式和融资方式等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变革重塑。
1)重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借助互联网技术,农业3.0模式将实现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更优化配置和更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从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源转向依靠技术和资本:
农业1.0模式是基于劳动力要素的个体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农业2.0模式是机械化流水线的规模化经济生产方式;
农业3.0模式则是以智能化信息技术为关键要素的农业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
2)重构传统交易流通方式
农业3.0模式也是对传统农业交易流通方式的再造:
农业1.0阶段的产品销售模式是“购销式”,交易特征是终端销售,即生产者把产品出售给专门的终端商,再由这些终端商将产品卖到消费者手中。这种“收购——销售”模式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隔着终端商,因此生产者对市场消费信息的获取和反馈相对滞后,难以根据需求信息实现科学合理的生产安排。
农业2.0阶段的产品销售模式是线上“中介式”,交易特征是以互联网平台替代以往的终端商角色,对农产品进行“空中转移”。这其实是将以往的线下销售渠道转到线上,虽然拓展了产品市场,但也没能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生产者的获利空间。
农业3.0阶段的销售模式是供应链“订单式”销售,交易特征是“按需定制”,即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智能化信息技术,从农产品开始生产时就与市场直接对接,从而避免了以往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打造出按需生产、责任主体明确的农产品流通交易新形态。
3)重构传统农业融资方式
农业金融服务的缺位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农业1.0和2.0阶段,社会征信系统的不健全、农业生产者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物和信用担保等多种原因,导致农业生产者很难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中获得及时有效的融资服务,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
步入农业3.0时代,互联网金融等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极大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融资瓶颈,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当然,互联网金融服务还需要与国家对土地制度的系统性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国家土地银行金融服务等进行协同整合,如此才能重构传统农业融资方式,真正解决农业融资困境。
可以看出,农业3.0模式的最大特征在于“按需定制”: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使生产者从生产时就与市场紧密连接,从而能够针对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进行更适宜的生产和服务,实现农业产业链供需两端的高效匹配,让消费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0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