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发展迈入新时期 全程全面擘画新蓝图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农机发展迈入新时期 全程全面擘画新蓝图,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发展迈入新时期 全程全面擘画新蓝图

       2015 年8 月,原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在全国部署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聚焦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 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 9 大作物,耕整地、种 植、收获、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 6 个环节,分作物、分区域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安徽省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农机发〔2015〕1号)要求,加快推进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安徽省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要求,以提高全省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以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等8大作物为重点,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和秸秆处理为生产主要环节,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培育壮大农机服务市场主体、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改善农机化基础设施为重点内容,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的全程全面机械化。目前安徽省在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全面机械化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安徽省农机化的全程全面发展。笔者针对安徽省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当下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作业机械的数量结构,剖析当下存在的瓶颈及短板,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能有效解决当下发展中的难题。

多措并举促两全

       安徽省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建设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的部署,依据《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评价办法(试行)》、《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实施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工程为总抓手,以补短板、促集成、提质量为重点,围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多措并举,突出机械化种植、机械施肥、高效植保、粮食烘干等薄弱环节,促进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方式与适度规模经营有机融合,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逐渐提升,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正在快速发展,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在行政推动方面,出台了《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在全省建成30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的计划,多数市县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意见,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其中亳州市2016年全市财政资金支持农机化发展直接投入13.2亿元,2017年又安排4000万元支持标准化机库棚建设。合肥市对新建达到市级标准的全程农事服务中心项目,按大、中、小标准分别给予160万元、100万元、60万元一次性建设补助,对水稻机插秧作业和土地深翻作业,按40元/亩、50元/亩给予作业补贴。

       在培育主体方面,出台的《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底,全省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1000个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打通农业综合服务“最后一公里”,是高效实现“购、耕、种、管、收、售”等农业生产各环节的重要保障,进一步提升农机化的综合服务能力。2017年,全省从农机化产业发展资金中切块安排1500万元,扶持建设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每个中心给予5-20万元的建设补助资金。2018年,全省继续从农机化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1280万元再新建140个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同时,持续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2017年底全省新增部级示范社17家、省级示范社88家,总数分别达到82家和526家。近两年,依托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建设农事服务中心237个,安排财政资金3960万元。在示范社创建和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引领下,全省农机合作社达5108个,有力夯实了我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基础。

       在技术推广方面,围绕针对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种植、植保、烘干、秸秆综合利用四大薄弱环节集中发力,在实施补贴引导、快速弥补“装备短板”的基础上,加强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示范,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技术推广和培训活动,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复式作业机具和水稻机插、精少量播种、免耕直播等技术。水稻种植、玉米播种、玉米收获、油菜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深松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机械烘干等节本增效、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购机补贴方面,按照“缩范围、控定额、促敞开”的政策导向,进一步突出补贴的精准性,精简机具品目,聚焦补贴重点,对主要农作物生产薄弱环节机具加大敞开补贴力度,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着重向产粮大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具倾斜,增加了主要农作物重点生产环节机具的有效供给。2018年我省将本地农业生产有实际需求的机具全部列入补贴范围实行敞开补贴,同时,积极开展植保无人飞机等新产品补贴试点,推动农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如表1,2018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02%(其中机耕水平、机播水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85.82%、65.89%、83.07%,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2.2、10.29、11.51个百分点),高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步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高级阶段,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人畜力向机械化的历史性跨越。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542.7万千瓦,居全国第4位,比2011年提高了15.66个百分点,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持续增长,台均动力持续换挡,复式作业机具快速发展,农机化发展基本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状态,装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呈现出持续增长、增速缓慢的特点,逐步向绿色环保友好型方向发展。此外,2019年底,全国第四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名单在农机化司官网予以公示,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长丰县、凤台县、桐城市、来安县、灵璧县、怀远县、阜阳市颍州区等8县榜上有名,创建县数占5.3%,居全国第6位。截止到目前,安徽省已有25个县市区被评为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亳州市整市成为我省第一个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的地级市。

装备升级显成效

       近年来,安徽省农机化工作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主线,着力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深入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促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农机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装备科技支撑。尤其是在主要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上, 以提高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花生、棉花、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以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为重点环节,以创建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为抓手,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装备、优化升级农机装备结构、探索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为重点内容,提升我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在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机械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拖拉机及配套机具

       截止2018年,安徽省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31.2635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23.3937万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07.8698万台。其中22.1kw及以下的有207.8698万台,22.1-73.5kw的有18.2705万台,73.5kw及以上的有5.1232万台。同时大中型拖拉机稳步增长,不断更新换代,2017年以前都是正增速,2018年动力报废更新出现负增速,而小型拖拉机一直负增速(如图1)。

图1  2011年-2018年大中小型拖拉机保有量及增速

       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与小型拖拉机保有量之比由2011年的1:16.38提高到2018年的1:8.89。配套的农机具也由2011年565.166万台下降到2018年的541.0417万台,其中大中型配套农机具53.5689万台,小型配套农机具487.4728万台,整体的拖拉机机具配套比不断提高由2.24上升到2.34,机具装备得到进一步优化(如表2所示),其中大中型农机具配套比由2011年的1.91提升到2.29,小型农机具配套比由2011年的2.26提升到2.35。


   

耕整地机械

       本文中,产中包括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干燥和秸秆处理6个环节的机械化。如表3所示,耕整地机械主要包括耕整机、机引犁、旋耕机、深松机、机引耙5种农业机械,2018年,安徽省上述机械保有量分别达到124727、1733940、719958、18895、1417289台,分别比2011年增加了1.92倍、-22.13%、21.92%、1.48倍、-21.62%。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机作业方式不断更新换代,新型复式作业机具逐渐取代单一的功能的作业机械,机引犁、机引耙等机械的增长出现了负增长,慢慢被闲置。而耕整机以及深松机等作业机械对农业的增产增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逐渐增加。2018年安徽超额完成650万亩的深松作业补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有农机装备的有利优势。

种植施肥机械

       种植施肥机械的类别较多,主要是播种机、化肥深施机、地膜覆盖机等作业机械。播种机械推广应用较早,在全省保有量较大,近年来随着保护性耕作以及秸秆综合利用的推动,免耕播种机发展速度较快,如表4所示,2018年保有量达到40986台,是2011年的2.7倍,精量播种机也增加了51882台,达到了36万余台。在水稻种植机械上,我省发展速度较快。水稻插秧机达到了36162台,其中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就有7603台;乡村劳动力转移和生产成本变化,水稻直播不推自广,直播机保有量稳步增加,最高达到了2986台;水稻浅栽机受地域和技术限制,发展较缓慢。原先单一功能的化肥深施机在技术和装备革新的情况下,保有量逐年下降,2018年剩余84659台。而地膜覆盖机随着技术发展的需求,特色农业的发展,保有量逐年增加,年均增加310台左右,2018年保有量比2011年增加了2484台,达到10252台。


 田间管理机械

       田间管理机械主要以灌溉机械、喷雾喷粉机、还有中耕机械为主。农用排灌机被中排灌动力机械和农用水泵体量较大,因为农用水泵操作简易方便,省工省时,是农用灌溉的传统选择,但使用成本较高。两者在2018年的保有量分别为1680325台、1788480台,分别比2011年增加了7.39%、2.67%。为了降低农田作业成本和实现水肥的高效利用,节水灌溉类机械越来越受到关注,数量年上升,2018年保有量达到211573台,产品技术成熟能够满足安徽省不同地理条件的使用需求。从表5中可以发现,相比农用水泵,节水灌溉类机械取得了较快发展。同时机动喷雾喷粉机也得到快速发展,2018年比2011年增加了约10万,保有量达到了46.62万台,其中自走式达到了7489台。在丘陵山区,茶树修剪的问题已经被解决,全省茶树修剪机保有量达到了89492台,是2011年的2.55倍。

 

图2  2011年-2018年安徽省田管机械保有量情况

收获机械及秸秆处理机械

       收获机械主要包含联合收获机、割晒机和其他收获机。如表5所示,在联合收获机方面,截止到2018年,全省保有量达到21.5万台,比2011年增加了89.10%,年均增幅8.29%,其中稻麦联合收割机占比达到88.67%,玉米联合收割机占比11.33%,保有量达到24361台(自走式的占比94.57%)。在其他收获机方面,割晒机虽占据主要地位,但保有量却一直在下降,2017年保有量下降到28392台,2011年以来年均下降9935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革新复式多功能作业机械的出现带来的变化(2018年以后不作为统计指标)。大豆和油菜收获机由于种植面积的下降,农民购机意愿持续下降,尽管先进适用可靠的新型收获机出现,但发展较为缓慢,保有量增幅不大,但持续小步前进,截止到2018年,上述两项的保有量分别达到253台、2742台。马铃薯、蔬菜、牧草的收获机械化水平较低,进展较慢,这些是我省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及短板。花生的种植在我省比较普遍,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保有量相对较少,但增幅较大,2011年仅有390台,2018年就达到了1995台,提高了4.11倍。茶叶是我省重要经济作物,是丘陵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而采摘一直是困扰着茶农的问题,机械化采茶机的发展破解了这一难题。2018年,全省采茶机保有量达到了9243台,而2011年才有1735台,发展速度较快。另外,秸秆综合利用的全面提升工程实施以来,我省秸秆的“五化”利用带动了秸秆粉碎还田机和秸秆捡拾打捆机的快速发展,2018年两者机具保有量分别达到6.74万台和1.41万台,分别比2011年增加了5.47万台和1.39万台。

加工储藏机械

       产后机械主要是指收获后处理机械,包括加工和储藏机械与装备(如表6所示)。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影响,收获后处理机械得到了较好发展,特别谷物烘干机和保鲜储藏设备,保有量分别达到13850台和4338台,尽管机具数量较少(表6),仍然反映了安徽省收获后处理机械化的实际情况。机动脱粒逐年减少,是因为新型复式作业机械逐步取代功能单一的作业机械。截止到2018年底,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机动脱粒机从2011年以来减少了36689台,剩余332551台,而种子加工机械增加了1070台,达到了1294台。 

水平差距找问题

小麦生产机械化率先发展

       小麦在我省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发展速度最快,水平最高,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在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轮作的旱作地区,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小麦免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机具和小麦旋耕施肥播种机得到普及,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也快速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已经采用轴式移动喷灌技术;在小麦-水稻轮作水田地区,以旋耕条播为主的稻茬麦播种机械化技术和旋耕条播机械也得到发展,同时这两年持续阴雨天气条件导致稻茬麦种植难度增加,新型高畦降渍小麦种植技术都得到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关键环节装备成熟可靠,基本能够满足小麦生产机械化需要;二是技术路线清晰,农机与农艺结合紧密,良种与良法相互配套,技术普及和农户接受程度相对较高。2018年,安徽省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分别为98.22%、90.99%、99.00%,综合机械化水平为96.29%。播种面积更是达到了2822.79千公顷,比2015年提高了15.95%。我省小麦生产全程基本上已经实现机械化,淮北平原地区的机械化水平更是达到了更高水平,淮南地区的稻茬麦种植机械化成为制约我省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虽然小麦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但在优势环节中也存在着科技含量低、作业质量不高的现象,如连年旋耕作业使土壤耕作深度变浅,犁底层上抬,造成土壤养分供给、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前茬玉米、水稻秸秆量大,还田后土层暄松、碳氮比失调,保温保墒性能差,影响小麦生长;播种量偏大、收获损失偏大等问题较为普遍。

水稻生产机械化稳步发展

       我省水田耕整地技术、收获环节机械化技术比较成熟,机械化水平较高,但水稻种植、高效植保植保、烘干机械化、秸秆机械化还田相对较低,这些环节是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和关键环节。近年来,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装备数量快速提升,作业面积大幅度增加,水稻种植模式呈多元化发展,并逐步向轻简化发展。现阶段种植上处于以机插秧技术为主,机直播为辅,人工插秧和撒播方式的并存状态。同时水稻生产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尤其是在技术要求最高的水稻育秧阶段取得了长足进步。育秧方式由最初的双膜育秧、软盘育秧向硬盘育秧、条型育秧发展,组织方式也从一家一户的分散育秧向集中育秧、工厂化育秧发展。此外,我省水田植保呈现出以下特点:人背机械向机械背人方向发展,小型植保机械逐步被大中型植保机械取代,单一功能的植保机械被综合性的植保机械取代;智能化植保机械,如无人植保直升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机械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近年来安徽沿江、沿淮水稻产区,尤其是双季稻、糯稻产区,粮食烘干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市场上仍以10-15吨的小吨位低温循环烘干机为主。该种机型以其保证谷物品质不被破坏,减少爆腰率和破坏率,利于粮食长时间储存的优点而受到用户欢迎。截至2018年,安徽省水稻机械化耕整面积达到254.91万hm2,水稻机械种植面积141.45 万hm2,水稻机械收获面积达到254.83万hm2,水稻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装备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8年,全省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到54.3%,比“十二五”末高11.5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机插秧面积达到90.2万hm2,机插秧水平达到35.44%。全省水稻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97.85%,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97.82%,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84.77%。新形势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阻碍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人”方面,劳动力转移短缺,人才匮乏,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在“财”方面,示范经费不足,政策扶持力度减弱,资金整合欠佳。在“物”方面,基础设施薄弱,供需不平衡,社会化服务能力待加强。在这里尤其要突出的是育秧的问题。在“机”方面,高性能国产机发展较慢,烘干和秸秆处理难度较大。在“技”方面,农民认识不足,全程机械化应用不成熟,农机农艺农信融合不够。

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快速发展

       安徽省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诸环节中,耕整地、播种机械化程度较高,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机械化、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和烘干机械化程度不高。因此,安徽省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的重点是玉米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等机械化技术。目前,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完善了秸秆覆盖条件下的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技术。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是适宜黄淮海地区的玉米高产技术,但在秸秆禁烧大背景下,如何建立秸秆还田条件下的玉米免耕播种技术体系,需要从机具、技术两方面进行突破,通过不断的试验示范,已建立起适宜本省的秸秆还田与玉米免耕播种的农机装备体系和秸秆覆盖条件下的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技术模式。二是玉米标准化种植促进了玉米机收难题的解决。由于玉米种植株行距的不统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了玉米机收技术的应用。通过玉米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推广,适应了玉米机械收获对株行距的要求,使玉米收获的装备水平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在主攻玉米机播和机收的同时,种肥同播、高效植保、秸秆还田、土壤深松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符合农艺要求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有关数据显示,如表9,2015年全省种植面积为852.4khm2,玉米机播率92.87%,机收率75.1%,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5.12%,到2018年全省种植面积提高了36.09%,达到1160.07khm2,玉米机播率为91.8%,机收率为84.81%,提高9.71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95%,提高9.83个百分点。虽然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快速推进,但也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用于玉米的植保装备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玉米生长后期的病虫害防治。二是现有玉米品种成熟时籽粒含水量高且不一致,既不适应玉米摘穗收获的要求,更不能满足籽粒收获的条件。三是玉米烘干机械化水平低。

 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探索发展

       由于我省油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水稻主产区,种植模式为稻--油,前茬作物为水稻。从油菜机械化生产环节上看,耕整地、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可以与水稻生产机械化实现机具共享,而在油菜的种植、收获、干燥等环节则需要专门装备。目前我省油菜机械化种植方式有旋耕机直播、机开沟覆盖免耕直播两种,主要机械有油菜直播机、开沟机,近年来油菜毯狀苗高效移栽机械化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如表10,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底全省油菜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318.42、127.68、212.39千公顷,分别比2008年的531.96、12.6、3.32千公顷增长-40.14%、9.13倍、63倍。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由2008年的68.45%、1.62%、0.43%增长到2018年的89.91%、36.05%、59.97%,耕种收综合水平由2008年的21.32%增长到2018年的64.77%,提高43.45个百分点。目前在油菜生产上最大的问题是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主要表现在:现有油菜品种不能适应机械作业要求、油菜移栽技术无法实现机械化作业、现有油菜种植机械作业效果差、相关环节缺乏适用机械等。

 大豆生产机械化技术同步发展

       大豆生产机械化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种植区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得益于科研成果的支撑。由于大豆播种机械、收获机械分别由玉米播种机、小麦收获机械改制而来,使大豆生产装备的发展与农机化发展保持基本同步,同时大豆扩大行距种植、种肥同播、覆秸式大豆免耕播种机等一批科研成果的应用,形成了适宜我省的大豆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2018年安徽省大豆种植面积达到620.5千公顷,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分别为335.27、496.06、492.22千公顷,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分别为54.03%、79.94%、79.32%,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9.39%,比2015年提高了16.36个百分点。此外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装备结构不合理:由玉米播种机改制而来的大豆播种机,虽然对秸秆具有防缠绕功能,但随秸秆处理环节质量的差异使该类机具的作业效果有明显差别,通过性能下降。覆秸式等具有苗带秸秆清理功能免耕播种机在推广中适应性较好,但数量不足;大豆专用收获机具少,而由稻麦联合收割机改制的大豆收割机,作业时不仅损失率高,破碎率也高,降低了大豆产量和商品价值。

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高位发展

       我省马铃薯生产机械化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规模种植的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在生产中运用的新技术主要包括设施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膜上覆土自出苗技术、大棚马铃薯开沟覆土栽培技术、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等,前两者主要为马铃薯种植大户地膜覆盖栽培所采用,后两者主要为设施栽培马铃薯所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1人可以灌溉50亩以上,省工、增产效果显著。稻田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攻关有助于实现全程机械化栽培、水稻秸秆还田的有机结合,促进水稻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底全省马铃薯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1.44%,其中,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89.95%、4.09%、47.43 %,相比较2015年,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了24.74%。当前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机械播种与收获发展不协调,存在重“收”轻“播”的现象;规模化种植程度低,影响了机械化的推广;种植模式制约机械化作业等。

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持续发展

       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安徽省花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28%,其中,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5.43%、44.88%、35.47 %。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处于示范推广阶段。花生生产机械化核心环节是播种和收获,二环节作业用工量占生产全过程60%,作业成本占生产总成本50%以上。近年来,在项目实施、技术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等措施作用下,一是解决花生播种环节机械化生产。通过改变传统大垄四行为小垄两行种植模式,试验探索了一次性完成起垄、播种、施肥、喷药、覆膜和覆土镇压等作业工序的花生联合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二是解决花生分段收获机械化生产。以花生播种机械化技术为基础,开展了以花生挖掘铺放、机械摘果为内容的分段收获技术试验,以及花生联合收获试验探索,其中分段收获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适应性。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是花生户营规模较小,影响应用机械化的积极性;由于花生联合收获机对土壤适应性差,分段收获劳动强度大,使花生收获机械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和升级的主要瓶颈。

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缓慢发展

       我省在棉花生产过程中基本以人工为主,机械化水平较低,1996年实施了“棉花深施增产配套机械化技术”农机化项目,对我省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应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生产成本高,机械化使用少,严重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从表14可知,2015年全省种植面积265.20千公顷,到了2018年还剩余88.23千公顷,下降了66.73%。在耕种收机械化发展上,仅在耕整地上有发展,机播机收发展较为缓慢上,数据统计上还是零发展。截止到2018年,全省棉花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3.93%,其中耕整地为84.83%,其他为0。当前安徽省棉花生产机械化发展问题主要集中于种和收上,机采棉种植之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缺乏适合机收的品种和配套技术,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同时采棉机价格较高,制约了机械化技术推广。

坚持原则找方法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优势作物、经济条件、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等因素,优选适宜的技术路线和装备,推动农机化技术集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坚持统筹规划、梯度推进。优先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大宗经济作物主要环节生产机械化。围绕突破薄弱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优先选择粮油生产大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较好区域建设示范点,通过典型引路,由点到面,逐步推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推进。营造农机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浓厚氛围,破解农机化发展的瓶颈制约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农机化发展问题、技术需求和科研重点的调研论证,农机化重大问题、突发事件的技术咨询,农机化推广和质量鉴定工作的技术指导,国内外农机化技术研究进展的跟踪交流,并建立和完善科研备选项目库,把创新驱动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转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是大势所趋,解决矛盾的唯一路径就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以此为目标,切实将为民服务作为农机化工作的出发点与着力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与完善服务质量,通过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最终使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

       坚持机艺信融合、协同发展。以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为载体,以绿色增产的农艺技术为内容,结合信息化应用和农田基本建设等,加强多部门协同配  合,推动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综合运用政策落实和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强化扶持引导,以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者为主体,广泛吸纳相关部门参与,汇聚各方力量,增加资金投入,形成合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良好格局。

规划目标补短板

       安徽省规划到2020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0%,其中小麦、水稻、玉米等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95%、≧85%、≧85%;植保、秸秆处理和粮食烘干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力争建设30个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到2025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3%;力争建设40个率先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在有条件的市整市推进,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同时围绕8大作物及其重点生产环节,根据优势产区、种植模式和全程机械化特点,确立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要内容,探索系列生产模式。一是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重点是巩固提高深松(翻)整地、精量播种、水稻机插秧、玉米机收等环节,解决高效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等薄弱环节机械化难题;二是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重点是示范推广大豆、油菜、花生播、收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

       针对水稻,集成示范以工厂化育秧、机插秧为核心的适度规模经营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重点以工厂化育秧、高速机插秧、秸秆机械化处理、低温循环干燥技术为主,部分适宜地区示范钵体苗机械化移栽技术,集成示范全程机械化。

       针对小麦,推进旋耕灭茬整地、深松镇压、精少量播种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联合收获、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大力发展高效植保、烘干及秸秆处理技术。

       针对玉米,集成示范以少免耕精量播种技术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大力推广高效精准施药、摘穗或籽粒联合收获、秸秆粉碎还田、低温烘干和饲料青贮等机械化技术。

       针对大豆,以保护性耕作、机播、联合收获作业模式为主,重点推广大豆机械化免耕精播、根瘤菌同步喷施和联合收获、机械化高效病虫害防治及秸秆处理技术。

       针对油菜,推广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械化耕整地、开畦沟、精量播种复式作业技术和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免耕机播、分段机收或者联合收获、机械化高效精准施药及秸秆综合处理等技术。

       针对花生,推广麦后机械化免耕播种和半喂入联合收获技术,试验示范耕后起垄覆膜直播和分段收获、摘果、秸秆处理及残膜回收等技术。

       针对棉花,推广以背负式、牵引式及中小型自走式轻型采棉机和场地籽棉预处理机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应用模式。重点开展机采棉种植、籽棉中小型精量播种、棉苗钵体移栽、精准施药施肥、机械采摘和棉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集成示范。

政策建议有保障

       创新推广机制,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重点加强县级推广机构建设,从政策、资源、经费方面对县级农机推广机构予以倾斜,加强软、硬件条件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基层农机推广队伍素质,制定年度培训目标和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条渠道加大对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创新推广机制,构建一主多元推广新模式,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推广步伐。

       强化政策支持,全面提升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装备水平。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提高农机装备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加大农机新产品补贴力度,支持鼓励老旧农机报废更新,促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农机装备结构更新优化。探索北斗卫星精准定位、自动导航、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应用,进一步推动农机装备升级换代。

       培育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强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把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全程机械化的主要依靠对象,采取政策倾斜、项目优先、指导帮扶等措施,使之成为新技术新机具集成的试验田、全程机械化新模式的展示场、新机手新农民的训练营。大力推进跨区作业、托管服务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延伸。积极发展“互联网+农机作业”,促进农机共享共用。加强农机培训和职业技能开发,大力培养一批农机技术能手。积极发展农机作业、租赁等全方位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农机化新型服务组织的扶持,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加强调查研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农机户组织起来,促进农机化生产经营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农机化人才支撑。加强农机化管理人才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农机化科技人才。培养农机手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培养造就一支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有技能、会经营、能操作使用现代农业装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思想业务过硬的农机化产业大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开展示范创建,探索形成区域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加大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全程机械化的技术路径、技术模式、机具配套、操作规程及服务方式。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农机深松作业补助等政策导向作用,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推广。持续推动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创建活动,按照原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评价办法(试行)》,强化绩效考核,对达标的地区,推荐农业农村部向社会予以公布,支持基础较好的市整市推进。通过以评促建,带动提高全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全程机械化生产发展条件。推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把适宜机械化作为农田基本建设的重要目标,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宜机化”建设,为全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积极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探索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机作业动态信息监测与服务平台,培育和规范农机作业等服务市场。支持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机库棚建设,不断加强机耕道路和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持续推动解决农机“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等问题。

       加强产业布局,协调推进不同区域农机化发展。针对皖北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由解决关键环节机械化为主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快速推进转变,由平原地区机械化向丘陵山区机械化推进,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全程延伸,由粮食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机械化全面发展,重点突破薄弱环节机械化,主攻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推进农机作业领域向全程、全面机械化转变。针对江淮丘陵地区,重点发展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将农机化技术向产前、产后延伸,积极发展高效植保、谷物干燥、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大力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开展适宜机械化播种的油菜品种筛选,加强油菜机械化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收获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力度。针对皖南和大别山区,围绕优势特色产品区域布局,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大田农作物和优势特色产品机械化两手抓,重点推动以茶叶为主要代表的山区特色产品生产和初加工机械化发展,推进茶叶机采和茶园中耕、山核桃和板栗机械化采摘、竹园机械化管理和毛竹初加工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扩大茶园全程机械化管理、山核桃脱蒲、板栗剥苞、高山设施蔬菜生产以及冷藏保鲜等已经较为成熟的机械化技术和机具的推广应用规模。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加快适应性强、轻便耐用、节能环保的中小型机械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逐步探索形成适应山区、适合优势特色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机化装备结构和技术体系。

标签:机械化   农机   生产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2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