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产业链让农民种上放心田(完善农业补贴要“两平衡一协调”)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完善产业链让农民种上放心田(完善农业补贴要“两平衡一协调”),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完善产业链让农民种上放心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完善农业补贴要“两平衡一协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完善产业链让农民种上放心田

2、完善农业补贴要“两平衡一协调”

3、完善农机行业标准 推动农机产品升级换代

4、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 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完善产业链让农民种上放心田

完善产业链让农民种上放心田

各类经营主体合理分工、有序协作,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

让小农户有效对接大市场,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分享更多发展红利

日前到一个贫困县采访,遇到这样两件事。县里有两个村常年种植马铃薯,村民长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收益不高。两年前,两个村里的能人发起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各自组织了百十户村民一起种马铃薯,但面向市场两家合作社发展境遇截然不同。

其中一家合作社“链接”上龙头企业,按照订单繁育指定品种,公司提供农资、技术等服务,高于市场价收购,合作社组织种植,从种到收都没烦心事,农民种上了放心田。另一家合作社就不一样了,没有“龙头”带,农资自己筹,销路自己找,市场好时农民收入尚可,去年一遇到价格下行,大家日子都不好过,合作社理事长唉声叹气的样子至今难忘。

农户经营规模散、小、弱,是很多地方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升效益离不开有效对接大市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但是,农民组织起来了、规模扩大了,就万事大吉了?恐怕也不是。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市场渠道,规模优势要想转化成市场优势,可能会困难重重。

规模优势如何才能转化成市场优势?这需要各类主体之间合理分工、有序协作,建立一个从田头到市场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事实上,每类主体都有不同的功能定位。比如田间地头的生产是农民最擅长的,就该交给农民去做。生产组织、农资统购、技术支持等事情,一家一户农民做不了、办不好,则是合作社的优势所在。开拓市场、品牌营销、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等等,则应交给龙头企业去承担。任何一环没跟上,都会影响整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上面两家合作社的不同境遇正说明了这一点。

道理简单,做好并不容易。时下一些工商资本下乡,就绕过合作社,替代农民种地,经营规模发展的不小,产业效益却难发挥出来,投资失误的案例不少。原因在于,大多农业生产是一个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特殊产业,难以进行工厂化的生产,只有让生产者成为农产品的主人,才有助于实现精耕细作、提质增效。正因如此,家庭经营是农业的必然选择,把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聚合到产业链条里,实现互利共赢,才能激活现代农业活力。

打造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离不开政府助推。政府部门应该通过财政奖补、金融扶持等政策,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吸引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乡村,带动农户共同闯市场。也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好它们“一头连农户、一头连龙头”的桥梁纽带作用,紧密利益联结,激活市场,激活主体,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同时,应完善公共服务,比如在发布市场信息、推广科学技术、监管产品质量等方面持续跟进,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总之,产业链条完善了,各类主体分工明确了,农民种地的忧心事就少了,大伙儿分享更多农业发展红利,才会真正感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

制图:张丹峰

完善农业补贴要“两平衡一协调”

完善农业补贴要“两平衡一协调”

?  为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2016年在全国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变激励性补贴为功能性补贴、覆盖性补贴为环节性补贴,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这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粮食供求新形势、应对内外部环境新变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金融加快发展,对增强农民获得感和满意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QQ截图20160505094104.jpg

资料图

  补贴农业农民是世界通行做法。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构建起一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惠及面广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与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国家与农民关系由“取”到“予”的根本性转折,由此开启了我国粮食“十二连增”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历史新阶段。但随着农业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应持续递减,政策效能逐步降低,补贴已成为农民普惠的“收入型福利”,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迫切需要建立能够更好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更为精准高效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兼顾了保障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大需求”,符合产出能力安全优先、质量和效益优先、永续发展优先“三个导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加深,各种短期问题与长期矛盾交织叠加,在粮食供求关系长期偏紧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成本“地板”持续抬升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要将粮食产量维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将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到更高层次,同时让资源环境能够得到“休养生息”,农业补贴不仅不能减少,还要进一步强化。

  新时期新阶段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关键要在提高补贴精准性和效能上下更大功夫。我国尚不具备全面、大规模补贴支持农业的能力,与发达国家搞补贴竞争,单纯依靠扩大补贴规模来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抓住了农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主形态”和关键“短板”,也给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吃了“定心丸”。加强耕地地力保护的支持,增强了农民保护耕地地力的动力,“用养结合”有利于缓解农业支撑要素紧绷、环境透支等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种补结合”有利于促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

  “三项补贴”改革是农业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农业农村发展大局,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确保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产生实效,还需做到“两平衡一协调”:

  一是耕地承包主体和经营主体补贴支持的平衡。承包地“两权变三权”后,部分耕地的承包主体和经营主体发生分离,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只是经营主体的一部分,耕地地力补贴对象原则上是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如何做到“谁经营谁保护”,让实际种粮主体成为真正的耕地保护主体,加大耕地保护投入,减少短期行为,还需要有更多政策上的设计。

  二是生产环节和产前产后环节补贴支持的平衡。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定供应不仅是“产”出来的,也是技术进步、加工转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补贴重点要稳定生产、提高产能,对产前产后环节也不能忽视。可以结合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采取贷款贴息、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展农业科研、农产品现代流通等,提升产业链整体效率。

  三是农业生产支持补贴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调。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高成本、高风险阶段,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两难和多难问题很多,确保农业生产支持补贴真正发挥实效,需要其他配套政策支持。从过去实践看,由于补贴政策与进口管理等政策不协调,出现过补贴惠农效果受到侵蚀的情况。要加强补贴政策与价格支持、进口管理等政策手段的衔接,形成政策组合效应。

  “三项补贴”改革不会是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的休止符,要守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底线,保持农民持续增收好势头,农业补贴制度改革依然在路上。

完善农机行业标准 推动农机产品升级换代

完善农机行业标准 推动农机产品升级换代

  目前,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农机发展的经验和各地的农机标准化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农机行业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标准,推广和应用到农机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中,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机发展更加科学化、系统化。此举是推动农机产品升级换代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jpg

完善农机行业标准 推动农机产品升级换代


  在农机行业发展过程中,常因非标准化的存在造成如下一些问题:
  生产领域非标准化带来的影响。在被调查的本地区多个农机修理部门中发现农用机车,特别是变型拖拉机,由于没有完全按照国标生产,使得变型拖拉机各零部件的修理、更换产生极大的不便,甚至同一种车型的某些零部件都无法互换。造成浪费,更大的影响是产品质量、有效性无法根本保证。
  流通环节非标准化带来的影响。由于没有实行标准化操作,使得农机消费者对销售商提供的服务不满意现象已经趋于普遍。各家零售商对售后服务的规定林林总总,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内一致的售后服务规范性标准以减少利益双方的矛盾以及诉讼成本。销售商认为消费者提出太多无法满足的诉求。消费者埋怨农机销售商三包不彻底,服务不能及时到位,感慨:“钱一付,好多事情都不管了!”
  对农机安全管理的影响。监理人员的做法及日常行为举止,因为没有一个双方知晓、行之有效的标准,时常被机手误认为权力滥用,对执法的严肃性产生怀疑;机手在行驶作业中不能够对自己违章后果作出准确的判断。在管理者的眼中表现为故意挑衅,这样势必对实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造成挑战。
  以上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科学周密严谨地制定相应的标准来解决。一部科学的标准可以使农机生产严格规范、维修使用更加便利,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互换性,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破农机进口国基于标准化带来的贸易壁垒,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农机管理环节中,执法人员与机手之间的不理解、不支持、不信任、不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依据农机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操作规范,制定农机监理人员和农机手的共同行为规范标准,将一个监理人员从事农机安全管理时,一个农机手操作驾驶机械时,应该、不应该做的事项清楚地以标准的形式科学严格地规定下来,让管理者、被管理者都能清楚地明白各自以及对方应该做到的事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管理更加有效快速,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为权力模糊性而产生矛盾与寻租以及因对管理的不理解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对抗或冲突,减少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的主观性以及被管理者的任性行为。让机手和管理人员对各自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与判断,变他人约束为自我约束。
  当然,标准的制定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我们将最优化的方法制定为标准之后还要认真贯彻标准。让标准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和固化,形成习惯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
  规范方能久远,农业部早在2009年就发布了以面向生产领域为主的《农业机械标准化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要求明确农业机械标准化建设的内容和建设目标。科学的制定农业机械生产流通、安全管理、质量监督、安全作业等相关标准,将各个环节简化、标准化、模块化最终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标准化体系,这必将更加有利于农机行业、农机事业有效和谐的长足发展。
?

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 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 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但国产农机主要以跟踪国外技术为主,基础数据积累和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匮乏,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这是着眼于满足亿万农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求,大幅提高农业农村生产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农业装备农艺要求复杂,机具作业环境恶劣、作业对象多变,涉及技术领域广、研发难度大,必须建立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设计—材料—工艺”协同优化、工程化验证与改进等创新体系。《意见》中“完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充分考虑了我国农业生产对农机装备的不同需求,提出研发适合国情、农民需要、先进适用农机,符合国情、切合实际,必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意见》提出构建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多部门协调联动、覆盖关联产业的农机装备协同创新体系,必将进一步促进农机装备原始创新水平的提升和关键技术的攻关。《意见》提出孵化培育一批农机高新技术企业、探索“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农机产品研发推广新模式,对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动,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打破国外垄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江苏大学是响应毛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成立的。我校将进一步整合农业机械、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农用动力、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资源,组建多学科融合的农业工程学院,突破大喂入量高效智能联合收获、无人农业系统等高端智能关键技术,研发推广节水灌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农业生产、高效精准施肥施药等薄弱环节农业装备和水产养殖、茶叶种植加工等特色农业装备,满足不同经营规模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需求。作为国内农业装备领域成立最早、实力最强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我校将进一步协同中国农机院、南机所、中国一拖、雷沃重工、中国农大和浙大等协同体单位的一流创新资源,加快启动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科研项目,深入推进农机装备创新体系建设,争取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级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

标签:农业   农机   补贴   农民   发展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9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