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快递”服务乡村振兴“大战略”(“小技术大丰收”书写中非基层合作典范)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小快递”服务乡村振兴“大战略”(“小技术大丰收”书写中非基层合作典范),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小快递”服务乡村振兴“大战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小技术大丰收”书写中非基层合作典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小快递”服务乡村振兴“大战略”

2、“小技术大丰收”书写中非基层合作典范

3、“小改善”带来“大幸福”

“小快递”服务乡村振兴“大战略”

“小快递”服务乡村振兴“大战略”

  走进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积石镇石头坡村快递服务站点,货架上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快递包裹,快递小哥小马正在熟练地打电话通知村民领取包裹。 ?

  今年刚考上大学的韩鑫,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延缓开学,在家上起了网课。为了跟上网课的节奏,学懂最新的专业知识,他从网上购买了跟专业相关的书籍。“原来拿个快递还得去镇上的快递站点,一来一回就得小半天。现在快递进村,两步路就到村服务站点,可方便啦。”提起“快递进村”,韩鑫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

  金秋十月,沿着积石镇线尕拉村村道一路前行,可以看到道路两侧苹果园里十余名农户正忙得不亦乐乎。大家分工明确,不一会儿,一行苹果树就采摘完毕,快递小哥忙着在打包好的箱子上贴上物流标签,劳作声、谈笑声和谐相融,绘就了一幅秋日丰收的农忙图景。 ?

  前几年,线尕拉村外出务工人员多,村内劳动力严重不足,撂荒地成片,村集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2021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重新整合与规划搁置已久的线尕拉坪,积极对接县农科局技术人员对老果树进行修缮,积极组织村民开展清园、施肥及果树种植培训等工作。目前,线尕拉坪共有8000多株苹果树,年产量8万公斤,收益可达50万元左右。“我们种的苹果天然绿色无公害,个大皮薄,香甜多汁,口感爽口。”果农韩热者布看着眼前的苹果园,不由得嘴角上扬。 ?

  然而,这两年因疫情原因阻塞了线尕拉村的苹果销路,成为了果农急难愁盼的问题。为此,积石镇党委与村“两委”积极衔接当地邮政分公司,将原有村级快递驿站,就地转化为乡村电商站点,由县邮政公司对村“两委”成员、后备干部、党员志愿者等服务力量进行业务培训,实现了在果园现场包装、现场邮寄,产销邮“一条龙”服务。 ?

  村民在田间地头现场摘果、装箱,基层干部上直播间带货吆喝,网友分秒必争“云上”下单,快递小哥快马加鞭及时送达……这个秋天,线尕拉村果园“直播带货”可谓热火朝天。 ?

  “线尕拉村的苹果色泽鲜艳、个大形正,质细汁多,酸甜适度,价格‘稳当’,欢迎前来购买。”基层干部们化身主播现场对着手机当起“推销员”,向直播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网民们介绍循化苹果的品质、特点,好产品,好价格,吸引消费者下单购买,近5天的时间,共销售出了近1万公斤滞销的苹果,销售额达近10万元。 ?

  “‘快递进村’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能够激活农村产业发展潜力,让农村‘土特产’搭上快递物流‘顺风车’,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积石镇党委书记韩国福说。 ?

  线尕拉村苹果的俏走网端在循化只是其农产品上行中的一个亮点。近年来,循化县结合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和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通过“统仓共配”整合末端投递资源,建立健全定时、定班、定点、定线路的物流配送机制,实现仓储、分拣、运输、配送、揽件“五统一”和场地、设备、车辆、人员、运营“五整合”,已初步建立1个县域物流仓配中心,合理规划统筹建成城镇级快递服务站3个、乡级快递服务站7个、村级快递公共取送点154个,快递合作下乡118个,全县154个行政村全面完成通邮,物流投递由“每周五频”增加到“每周七频”,进一步提升了配送时效,实现快递服务“村村通”“日日达”。 ?

“小技术大丰收”书写中非基层合作典范

“小技术大丰收”书写中非基层合作典范

“小技术大丰收”项目最佳农技推广员奖品发放现场。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 供图

新年伊始,对坦桑尼亚农业科技推广员托马斯·皮特来说充满了惊喜。在中坦合作“小技术大丰收”项目中,他被评为了“最佳农业推广员”,并得到了一辆崭新的摩托车。他高兴地说:“这是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员的至高荣誉,我将更加努力为农户推广项目技术。”

托马斯·皮特参与的“小技术大丰收”项目是中国农业大学在坦桑尼亚实施的玉米增产项目。1月13日,为进一步深化双边合作,在我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的支持下,在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访非五国行以及《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发布之际,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政府、中国农业大学、坦桑尼亚苏科因农业大学共同举办了中坦合作“小技术大丰收”玉米增产项目的线上交流会。交流会奖励了在本项目中扎根基层、服务非洲农民、提高当地民生的10名最佳农业推广员。

“硬”技术推动中坦现代农业发展

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帮助坦桑尼亚设计了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的方案,以合理密植、间苗、中耕除草保墒为核心的精耕细作模式,帮助坦桑尼亚的示范村提高了约2倍至3倍产量,现在已有1000多户农民采用,并扩大到坦桑尼亚的10多个村庄。

“玉米密植增产技术”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粮食产量的典型案例,也是非洲能够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可以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该项目自实施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和坦桑尼亚苏科因农业大学、莫罗戈罗省政府共同组建联合研究团队,调研并分析了当地现实情况,基于资本缺乏和雨养农业的现实条件,开发出了不用或少用化肥,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等方式来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当地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作为向农户教授农业技术的主体,与当地团队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推广方案,然后走到基层,包村包户教会当地人,成为项目的主动推动者和贡献者。

据莫罗戈罗省省级行政秘书埃曼努埃尔·卡洛贝洛介绍,玉米增产项目已经在当地取得很大成就:一是使更多农户开始使用改良的种子;二是加强了农业推广员与农户之间的沟通联系;三是促进当地苏科因农业大学的技术推广服务质量;四是为当地政府、高校人员去中国参观学习提供了机会。

“农业是莫罗戈罗省的重要产业,大部分农村人口依赖农业而生活,其中玉米是该省的第二大作物,因此中国农业大学选择玉米作为项目针对作物是非常适宜的,并且这一项目给参与的农户带来了明显增收,应推广到更多推广员和农户中去。”莫罗戈罗省长罗塔·奥勒·萨纳雷表示:“本次交流会所颁发的奖项是奖励给努力工作的农业推广员,而坦桑尼亚重要的发展途径是人们勤奋、努力地工作,今天的努力必然会收获明天的回报。”

“软”机制助力中坦合作提质升级

中国农业大学的玉米增产项目是“硬”的农业技术与“软”的治理机制的结合体。在因地制宜推广农业“硬”技术同时,项目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以当地政府为主体的项目团队来实施,而非中方专家长期驻村。在项目设计、执行过程中,项目注重强化当地政府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村干部和各级农业推广员的作用,与中方项目专家一起工作,制定每年的工作计划、示范户选择标准、组织项目各项活动实施及监督检查、进行项目的评估奖励等。

这些项目中的“软”机制大大提升了效率以及参与项目的地方政府官员的自主能力。正如《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中提到,我国的国际发展合作重视消除贫困和粮食安全,中国通过援建农村设施、分享农业经验和开展技术转移等方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能力、减少贫困、改善民生。同时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治理能力,分享治理经验,不断丰富援助内容、创新援助方式,为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帮助提升治理能力、规划水平和行业发展能力。中国农业大学玉米增产项目“硬”技术与“软”机制的结合反映了我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所倡导的多样的合作模式。

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王克说:“很高兴看到这个项目不仅扩大了玉米产量,而且进一步改善了当地许多人的生活条件,希望中国农业大学和莫罗戈罗省的合作能进一步加强,让更多的中国农业经验能被分享,让更多的当地人受益,也希望这一项目成果能够推广到坦桑尼亚其他地区,树立良好合作典范,为坦桑尼亚改善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服务。”

以农为媒书写中非基层合作典范

中国农业大学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进行的玉米增产项目是我国在新时代促进国际发展合作的宏观背景下,在非洲国家深化南南合作的成功微观实践,是中非之间传统友谊和相互支持的缩影。

农业是改变坦桑尼亚经济格局的优先领域之一,约80%的人口从事农业。而在中国,农业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王克大使表示,中方愿与坦方分享在农业发展、粮食安全、扶贫等方面的经验。

在农业合作方面,坦桑尼亚是中国的好伙伴,莫罗戈罗省作为坦桑尼亚的农业基地之一,更是在中坦农业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和中坦南南合作中积累了提供培训方面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杜太生表示,前不久,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访问了坦桑尼亚,以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双边关系。这也是中国外交官员自1991年以来连续31年赴非洲进行首次年度正式访问的传统延续。在此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的玉米增产项目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仍然以微信、邮件、“云会议”等形式继续推进,向项目示范户分发种子、与当地项目团队随时保持工作的跟进、由当地主导向农户示范种植技术、线上表彰优秀推广员等如期、灵活进行的项目工作,正是对中非双方共同克服困难、坚持密切沟通、继续深化合作优良传统的秉承与坚持。

据悉,中国农业大学与坦桑尼亚从中央到地方有着广泛的合作,特别是与莫罗戈罗省有深入的合作,与苏科因农业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也已经合作了近10年。社区为基础的减贫学习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苏科因农业大学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小技术大丰收”都是双方共同努力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建立了相互理解和信任,树立了牢固友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在未来开展更全面的合作。

“2021年是落实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达成的决议的最后一年。今年,我们将共同抗击疫情,实现经济复苏,推进中非‘一带一路’的共同建设,促进更紧密的中非共同体建设。”杜太生说。

“小改善”带来“大幸福”

“小改善”带来“大幸福”

  “扎西松保,赶快来,村民大会马上就开始了。”说话的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代曲村的老党员扎西才旦。?

  这天下午,代曲村要在党员活动室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一起讨论村里的大小事。?

  “我们今年虫草收益还可以,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今年草山变绿的时间好像比去年提前了。”“前几天,我们还在巡山的过程中发现了野生的鹿群。”不算太大的党员活动室里坐满了人,大家都在激烈地谈论着,尽情表达着各自的想法,场面十分热烈。?

  “别看我们的党员活动室不大,但也算得上‘五脏俱全’了,投影设备,音响设备,配套的桌椅,一样都没落下,而且活动室最大能同时容纳100多人,平时基本也都够用。”代曲村党支部书记扎西巴丁说。?

  其实,党员活动室除了召开村民大会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为党员们提供一个可以集中学习的场所,村里的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等都会在这里学习各项政策,然后他们再发挥带头作用,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参与学习,在村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说起来,今年代曲村通过‘以工代赈’新修了两条路,为村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少便利。”巴干乡人大主席罗松江措接过话茬说。?

  新修的路,其中之一是在山谷之间,另外一条则通向一个偏僻的山沟,修路这件小事,让居住在那里的村民们感受到了温暖。博庆沟的尼玛扎西就是新路的受益者之一,他们家的主业就是放牧,平时只有购买生活物资时才会去镇上一趟,如今有了新修的水泥路,尼玛扎西只要闲下来就会开着自家的小汽车往镇上跑,心里别提多开心了。“现在去一趟镇上非常方便,我时不时就会去镇上看看,给家里添些新东西,简直幸福感满满。”尼玛扎西笑得合不拢嘴。?

  满足了大家的物质需求,那精神文化需求自然也不会落下,代曲村文化站就解决了大伙儿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

  代曲村文化站有一个下属的民间歌舞团,团里的队员全都是村里的村民,大家各自都“身怀绝技”,不仅有能歌善舞的,还有特长编排的,歌舞团每到重要节庆假日都会为村里的男女老少献上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节日的氛围。?

  除此之外,文化站还有藏语类、汉语类共计5000册到6000册图书供村民免费借阅,代青更松是文化站的负责人,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村民来借书、看书就是他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今年,代曲村还新修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虽然是刚建成不久,但如何利用好这个实践站扎西巴丁早就在心里“打起了算盘”。“我们要以妇联为主,成立一个志愿者服务团队,希望让青年人都能参与进来,在自己最美的年纪,干些最有意义的事,给青春留下最棒的回忆。”扎西巴丁指着新建的实践站规划着未来的美好前景。?

标签:中国   项目   合作   农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9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