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更精细(让黑土地“流金淌银”——松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更精细(让黑土地“流金淌银”——松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纪实),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更精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让黑土地“流金淌银”——松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纪实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更精细

2、让黑土地“流金淌银”——松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3、让黑土地更黑更“有劲儿”

4、让黑土焕发青春

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更精细

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更精细

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仅是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求。

资料图

创新理念,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变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内在要求。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行政、经济管理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树立精益求精的理念,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实行更精确、更细致的管理。

可以通过召开会议、专题研讨、外出考察培训等措施,强化工作人员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有效改进和完善以往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高管理效能,营造一种精益求精的管理环境,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树立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品项目的工作目标。

完善规章制度,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制度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全过程。虽然中央和地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理方面制定了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但在基层实际工作中,政策口径还相对较粗,执行时由于理解上的差异,会出现县(区)制度执行不统一甚至相矛盾的情况。

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对国家和省一级的制度进行细化,力求制度统一、规范,减少执行中的偏差。另一方面,要查找管理漏洞,补订制度。根据管理的各个环节,细致分析每一个关键点,对需要具体规范的,及时予以补充,把制度深入到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形成统一、完整、规范的农业综合开发制度管理体系。

细化流程和标准,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规则覆盖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按照精简程序、理清环节、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的要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细分为前期工作、选项立项、计划审批、招投标、进度质量管理、竣工验收、工程管护的不同管理环节,将资金管理全过程细分为资金筹集、资金使用和支出、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管理环节。

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分别制定相关标准,对各项工作完成的步骤、内容、目标、成果等进行详细规定,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做到工作有程序、程序有控制、控制有标准。

重点环节重点抓,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选项坚持3个优先,即项目和资金管理水平高、无违法违纪现象地方的优先;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筹资投劳有保障地方的优先;乡镇政府协调处理问题能力强、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地方的优先。

项目规划布局做到4个衔接,即与当地发展规划衔接,确保建设内容留得住;与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衔接,实现项目建设与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互相促进;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衔接,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美丽乡村建设要求相衔接,力求农业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挥最大效能。

计划管理实行4个一致,即县级批复必须与市级批复一致、招标采购计划必须与计划批复一致、工程定点定位表必须与计划批复一致、工程实施地点必须与批复的工程定点定位表一致,计划建设的每座工程都做到定建设地点、工程名称、工程规格、工程编号。

工程招投标做到5个统一,即统一审核把关,统一进入县级招投标中心,统一要求投标人必须具有水利、路桥、建筑等三级(含三级)以上资质,统一使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9部委制定的标准施工招标文件,统一采用国家规定的评标办法,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

工程质量监管做到4个加强,即加强施工队伍考核管理,加强监理单位管理,加强农民监督,加强社会监督。县级财政报账坚持6条标准,即不符合项目计划要求和资金使用规定的不予报账,不实行合同制、招投标制的不予报账,违反拨款程序、没有监理报告的不予报账,资金使用情况不公示的不予报账,没有办理资产移交手续、管护措施不落实的不予报账,违反财务制度的不予报账。

实行直接拨付制,按合同直接拨付给中标单位,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和项目按进度实施。

严格验收考评,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发挥最大效能。一是全面实行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所有项目工程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竣工结算审计后,方可进行县级验收,并以竣工结算审计报告作为支付施工单位工程价款、办理资产移交的依据。凡不严格实行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制的,市级验收“一票否决”。对违反规定,多结工程价款,虚列投资完成额,或者有虚假审计事项的,按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

二是全面提高项目验收质量。实行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落实责任。采取不同项目交叉验收的方式进行验收,除采用传统的听、查、访、看、议的方法外,还使用测距仪、GPS定位仪、回弹仪等现代检测工具进行验收。重点围绕8个方面验收:依据规划查绩效,定点定位查数量,对照设计查质量,根据规定查“三标”,规范报账查票据,按照标准查档案,实地察看查形象,走访干群查评价。

三是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对县(区)、科室工作进行目标考核,细化考核标准,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单位、到个人,并通过月初分解安排、月末检查通报的方式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和规范管理。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让黑土地“流金淌银”——松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让黑土地“流金淌银”——松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民为政首,农为邦本。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吉林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日前,省政府批准了松原市创建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的请示。为尽快落实创建要求,松原市第一时间规划编制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5)》,按照规划,该市将全面落实省政府要求,积极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以突出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示范引领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吉林省西部重要的生态经济区,素有“粮仓、肉库、渔乡”美誉的松原市,多年来在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全市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700万吨以上,所辖四个县(市)均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围绕绿色农业城市建设,农业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加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稳步构建,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争当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8月的松原天清气朗,惠风和畅,广袤的黑土地上,绿油油、金灿灿,正在酝酿着秋的收获;走进乡镇、村屯,一个个配套及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善的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内,生猪、肉牛、肉羊等存量丰富,畜产品产能明显提升;在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发展的查干湖,夏季捕鱼同样吸引着众多游客;从城市到乡村,一栋栋标准化温室大棚,满足着人们一年四季的“菜篮子”需求……

  近年来,松原市依托绿色农业城市建设,围绕优质粮食、绿色畜牧、生态渔业和特色产业,通过优化功能布局、健全产业体系,全面加快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粮食优质高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作为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油料基地,松原市始终将粮食安全生产放在重要位置,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实现140.352亿斤,占全省粮食产量的20%;2019年,随着各项重大水利工程顺利推进,全市粮食总产量又有提升,达到150亿斤,居全省第二位;今年,据初步测算,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53万亩,可增产粮食6.4亿斤。

  充分发挥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的优势,松原人将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在全面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松原市还通过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调整优化种植养殖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促进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全市畜牧业排名始终位于全省中上游,渔业总产量占全省的1/3,连续多年位于全省首位。

  另外,依托粮食主产区的资源优势,松原市进一步加强了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发展,全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依托嘉吉生化、松粮集团、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已经形成领先全省的玉米、水稻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年加工产值超过500亿元,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60%。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乾安、长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晋升为国家级园区,查干湖妙音寺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突破400万人次,同比增长83.5%。全市农村网商超过2万家,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通过线上线下、虚拟实体有机结合等多种途径,共享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农商直供、个人定制等大量新业态出现。

  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全市优质粮食、绿色畜牧、生态渔业和特色产业优化发展的一产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农产品不断增产增值,2019年,全市一产增加值增长3.5%左右。

  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近两年来,松原市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积极构建现代生产体系,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工程等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粮种培育和推广,全面加强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初秋时节,走进松原灌区阎家围子连接渠现场,总投资9500多万元的连接渠正全面发挥效能。作为松原灌区工程的骨干工程之一,松原灌区阎家围子连接渠通水后,彻底结束了前郭灌区二灌区25万亩水田提水灌溉的历史,累计为锡伯屯泵站节约运行费用1500余万元,也为前郭灌区三灌区10万亩水田自流灌溉创造了必要条件。

  近年来,松原市积极推进松原灌区、花敖泡蓄水调蓄、吉林西部供水、拉林河综合治理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了松原、前郭、三江口、拉林四大灌区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巩固,截至2019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超过479.5万亩,占耕地比重26.6%,高于全省16.8%水平。

  另外,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近年来,松原市加快了科技装备水平提升的步伐,目前全市已拥有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有松原市农科院、松粮水稻研究所等多个科研平台,有2个涉农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专家大院和25个市级专家大院,近两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都达到了60%以上,均超过全国58.3%的平均水平。切实落实深松补贴政策、保护性耕作补贴政策和购机补贴等政策,促进以水稻全程机械化、机械深松整地、旱作节水农业为重点的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近两年来,随着现代农业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强,松原市顺应时势,全面加强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结合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在信息服务站植入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便民服务、培训体验服务等内容,为农民增收创业提供了信息平台。农村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有多家企业在开犁网、江苏绿链、京东吉林特产馆、淘宝吉林特色馆等电商平台进驻销售,近两年来,全市农业信息化率达到了65%以上。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装备水平持续提升、“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松原市用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营体系不断完善

  初秋时节,在松原市宁江区德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正在对大型收割机、翻耕机、有机肥施撒机等多种农机进行检修,为秋收提前做着准备。

  据了解,德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六统一”经营模式,既承担了农业生产风险,又分散了入社农户的经营风险。2019年,宁江区德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土地经营权入股产业化省级试点单位。

  2019年,松原市新增农业经营主体1875个,流转土地605万亩,占比达46.5%,提高6个百分点,土地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松原市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全市实测农村集体耕地面积162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5.8%,确权到户的承包耕地面积138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3.2%,占实测面积的85.3%。全市共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46.9万份,颁证率达97.7%。

  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全市成立86个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从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的专兼职工作人员1216人,设置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大厅83个。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643.5万亩,占国土二调农村集体耕地面积34.1%,占二轮土地承包面积的47.2%,流转农户数128366户,占农户总数的24.8%。

  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种粮大户等其他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由2013年的1.5万个发展到2018年的2.9万个,2018年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经营者培训8万人次,全面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经营者素质。截至2019年末,全市被评为国家、省、市、县级示范社197个,市县级示范家庭农场196个。同时专门启动“空壳社”清理工作,共清理出不合规合作社1606个。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土地规模经营、订单农业、牧业小区建设及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使龙头企业与基地、与农民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大。

  绿色发展未来可期

  作为吉林省西部重要的生态经济区,松原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绿色农业,走出了一条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的发展路子。

  全市加大了黑土地保护力度,认真实施了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进一步筑牢绿色发展的根基。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推广免耕、秸秆覆盖、深松等技术,构建高标准耕作层,改善黑土地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保水保肥能力。采取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水稻根茬深旋还田、玉米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探索出了秸杆综合利用和推进黑土地保护的一系列有效技术模式。2019年全市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70万亩,2020年计划投资6300万元,建设黑土地保护项目70万亩。

  从2016年开始,松原市提出创建绿色农业城市,聚焦水稻、花生、马铃薯、谷子、杂粮、蔬菜、肉牛、肉羊等松原优势特色产业,以“绿色基地”建设为抓手,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全市绿色农业发展。2019年,新建绿色农业基地20个,创建扶余四粒红花生、乾安黄小米等国省两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目前全市已创建94个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监测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7%,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占比超50%,产地环境逐步改善,全市化肥利用率为34.6%、农药利用率38.7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9.64g/kg。

  在绿色品牌建设上,立足绿色优质农产品资源,探索实施了“品牌+”发展战略,通过建设一批水稻、谷子、杂粮杂豆等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不断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等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品牌,如松原小米、查干湖大米、善德良米等知名品牌。目前,全市有9种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机品牌53个、绿色品牌45个、无公害品牌52个,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275个。

  另外,松原市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监测体系,全市年检测合格率均达98%以上,前郭县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依托国家、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全市使用省级平台企业557家,国家级平台153家,销售产品全部可溯源,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覆盖率超过80%。

  发展目标明确清晰

  在新制定的创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规划中,松原市对未来五年农业发展目标有着清晰的定位:打造吉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东北平原高质高效粮食产业经济示范区、全国生态保护与生态渔旅融合发展先行区。到2025年,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初步构建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绿色发展水平高、产品质量高和经营者素质高的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测评达到81.49分、进入基本实现阶段,示范引领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按照规划要求,未来五年,松原市将全面立足产业优势和发展特色,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构建“五高”的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全面激活农业内生发展动力,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产业效益显著提高。到2025年,全市粮食综合产能显著增强,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打造千百十亿级四大重点产业。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5家,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园区10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以上,年均增速10%以上,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贡献比重保持在60%以上。

  ——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全市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全面提高,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深度融合,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业劳动生产率超3万元/人、建成高标准农田699.5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5%、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50%、农业信息化率达80%、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达80%。

  ——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到2025年,全市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560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2以上;产地环境更加清洁,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42%,秸秆综合利用率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100%。

  ——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绿色优质品牌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品质、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现代农业品牌化发展粗具规模,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到2025年,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过50%,主要农产品质量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其中基地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两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及规模化生产主体质量安全可追溯覆盖率在100%。

  ——经营者素质显著提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蓬勃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初步构建,各类主体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全市培育高素质农民5万人次以上,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认定数量分别达到600家、700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发展基础良好、有利条件增多,目标定位明确、发展号角吹响,随着规划的稳步实施,农业这一松原“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产业,将在全市上下的精耕细作中,迎来更加灿烂的收获季节。

让黑土地更黑更“有劲儿”

让黑土地更黑更“有劲儿”

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玉米秸秆翻埋现场。资料图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东北黑土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为解决黑土变“瘦”变“薄”变“硬”的问题,各级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资金,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初步形成了治理不同黑土退化问题的4大类17种“可推广、可复制、接地气、受欢迎”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请看来自本报记者的报道。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我国东北平原是北半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蒙、辽、吉、黑四省(区)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在稳定粮食产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加之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东北黑土地正在退化,黑土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生态功能出现退化。

  为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2015年原农业部启动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截至2019年,共安排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31亿元支持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累计实施2270万亩次。在东北4省(区)的32个县(市、区、旗、农场)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初步探索出一批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黑土地综合治理保护模式,并且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示范推广,使黑土地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2017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六部委联合制定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并逐步推进黑土地保护法治化。东北4省(区)先后出台《内蒙古自治区耕地保养条例》《辽宁省耕地质量保护办法》《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2018年,吉林省专门发布《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黑龙江省出台了《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

  沃土提质,让黑土地“更有劲”

  盛夏时节,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绿油油的玉米地一望无际。自2018年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实施以来,朝阳坡镇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技术模式。2018-2019年落实黑土地保护技术面积6万多亩。

  秸秆变废为宝,通过粉碎翻压还田,有效提高了耕地地力,让黑土地更“有劲儿”。据公主岭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科科长贺宇介绍,从两年的实践效果看,朝阳坡镇黑土地土壤耕作层达到了30厘米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3%以上,产量也增加5%以上,农民尝到了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甜头。

  “秸秆还田是黑土地保护最直接、最有效的技术。”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副站长李德忠告诉记者,吉林试点区通过对秸秆还田采取农机作业补贴,提高了农机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等社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一些农机合作社主动购买大马力拖拉机,缓解了试点区农业机械配套不足的现状。

  辽宁省铁岭市因地制宜组装多种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实施秸秆全量深翻和浅混还田、水稻留茬深翻还田,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层理化和生物性状,提升黑土耕地基础地力。连续3年实施玉米秸秆全量翻埋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

  辽宁省灯塔市佟二堡镇东荒农场,2018年开始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2500亩水稻全部采取留高茬粉碎后翻压还田,每亩稻田氮肥用量比普通农户减少1/4。

  2019年,黑龙江省完成秸秆全量翻埋还田智能检测作业面积1613万亩,同比增加47.7%;启动水稻秸秆翻埋智能检测作业,实施面积255.7万亩,秸秆还田率达到57.87%。同时,扩大有机肥施用量,在11个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带动全省施用有机肥1800万吨,同比增加200万吨。

  绥化市绥棱县上集镇宝田村自2018年以来,全村1.5万亩水田全部采取水稻秸秆粉碎抛洒旋混还田技术,取得较好效果。7组村民李永革说:“通过2年的实践证明,渣水不多,也没有病虫害,又培肥了地力,我们老百姓非常认可!”绥棱县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区16.5万亩水田全部实施水稻秸秆还田,示范带动全县水稻秸秆还田61.2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的88.3%。

  如今,黑土地正在变得更“黑”。2015年开始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的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乡胜利村种地大户杨海军的300亩示范田里,随着持续开展厚沃增肥的黑土层保育技术模式,成效显著。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介绍说,经测算,示范区内土壤耕层由15厘米左右扩容到30厘米以上,土壤有机质5年累计提高5.6%。与邻近其他农民相比较,大豆增产16%左右,玉米增产20%左右。

  深翻深松,让黑土地“透透气”

  “我们是黑土地保护最大的受益者,过去我们这里的土地,不抗旱不抗涝,七天不下一场雨就旱了,七天下两场雨就涝了,雨水大的年头土壤不渗汤,哑巴涝经常发生。”黑龙江省富锦市丰农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海江说。

  通过黑土地保护,丰农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耕层由原来的18厘米左右,变成了现在的30厘米以上,地渗汤了,也能存住水了,抗旱也抗涝了!2019年,经受住了特大降雨量的严峻考验,获得了大豆亩产360斤、玉米亩产1400斤的好收成。

  深翻深松,消除土壤耕层浅、质地黏重、透水不良、低湿冷浆等限制作物增产的不利因素,加厚耕层,降低土壤容重,协调土壤固液气三项比例,增强土壤透水保水通气能力,提高土壤缓冲旱涝能力,真正达到了让黑土地“透透气”的效果,使昔日的三江平原低湿地从中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

  黑龙江省大力推行深松耕整地,充分发挥大型农机具作用,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2018年以来,全省共投入购机补贴资金43.2亿元,支持购置大马力拖拉机、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机械装备9.2万台,新增100马力以上拖拉机1.8万台,总量达5.4万台。2019年,全省耕地黑色越冬面积达到12294万亩。

  合理轮作,让黑土地“缓缓劲”

  辽宁省铁岭县镇西堡镇房身村铁实合作社的2300亩耕地全部采用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实施三年后改土增产效果明显。去年轮作地块大豆长势明显高于其他地块10多厘米。“持续实施轮作三年明显感觉土变肥、变厚了,大豆单产能增加25公斤左右,增产10%以上。”合作社理事长曹铁实说。

  “开展耕地轮作试点,是黑土地保护的有效措施,根本目的是解决连作造成的土壤养分偏耗,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站站长辛洪生研究员介绍,2019年黑龙江省实际完成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面积1369.39万亩,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05.3%。

  在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中,黑龙江省建立了科学的轮作制度,通过实施耕地轮作,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以大豆为中轴作物,建立米豆薯、米豆杂、米豆经等“三三”轮作制度,实现土地用养结合和各作物均衡增产增效。

  为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管理,黑龙江省引用先进技术细化管理。试点县(市、场)引入遥感技术监管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对于轮作休耕试点补贴,试点县(市、区)将采取人工实测与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试点任务面积进行核查,作为补助资金发放依据,在核实项目区地块上做到数字化监管,禁得住审查。

  坡地治理,让黑土层“不流失”

  水土流失是导致黑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介绍,东北黑土区58.3%的旱作耕地坡度为0.5°-5.0°,面积2.52亿亩,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区和漫川漫岗地区。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黑土区约80%的侵蚀沟中分布在该区域,损毁耕地500万亩以上,尤其造成耕地支离破碎,阻碍机械作业,是耕地质量下降最严重的区域。

  典型黑土区大样点土壤实测数据显示,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至2002年,表层0~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下降速率为5‰,而漫川漫岗北部侵蚀严重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下降速率高达13.5‰。“因此,坡耕地保护利用应在减小或遏止水土流失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张兴义说。

  位于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带东南端的宾县,地势高低起伏,坡耕地面积大,侵蚀沟较多。雨季降雨集中,黑土冲刷严重。项目区在省级包县专家组长张兴义研究员指导下,采用秸秆填埋复垦技术有效治理坡耕地中小型侵蚀沟。目前,已完成11条、1602.6延长米的坡耕地小型侵蚀沟秸秆填埋复垦,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宾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文良介绍,侵蚀沟的治理,增加了耕地面积,保护了生态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去年,尽管玉米生长季雨水较大,但复垦耕地的作物没有受到内涝灾害太大影响,喜获丰收。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低山丘陵和漫川漫岗黑土区,采取横坡打垄、插柳固土等措施,在机制上组建合作社统一规划治理,破题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18年以来,黑龙江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631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实施24.42平方公里坡耕地治理,以及801条黑土区侵蚀沟治理项目。

?

让黑土焕发青春

让黑土焕发青春

  经过多年探索,梨树县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打造出一种本土化的、接地气的种植模式——“梨树模式”来保护黑土地,并通过大力推广“梨树模式”,调动更多农民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参与到黑土地的保护中来。

  举办“梨树黑土地论坛”。从2015年起,梨树县举办了四届梨树黑土地论坛,搭建起了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的院士与中国的院士专家交流互动的平台,期间,三院院士石元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维华等多位院士作专题报告。同时还有近百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参加并作报告。院士专家们现场观摩“梨树模式”示范田,分析探讨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建立高端科研基地。建立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成立吉林省梨树黑土地保护院士工作站,致力于东北黑土地的研究。2017年9月,梨树县人民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投资建设的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正式投入使用,面向东北地区打开“科技服务之门”,梨树实验站汇集“高端论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服务三农”平台作用,正在成为辐射东北三省一区的科技中心。在东北地区先后建立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工作站10个,其中吉林省7个;建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试验示范基地50个,培育了一批引领东北粮食生产区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典型;年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并呈递增趋势。

  成立科技创新联盟。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和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组建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围绕黑土地利用与可持续生产、黑土地区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与发展、黑土地区气候变化及农业减灾、黑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开展学术研究。

  多种宣传形式推广新技术普及。编制培训课件,在全省进行多次培训;编制了《种地特别省事》《大地盖上被子抗春旱》等宣传片在中央台《农广天地》栏目播出;省农业委员会将这三种技术模式编制了动漫片,进行广泛宣传。

  各级新闻媒体也对“梨树模式”进行广泛报道,提高了“梨树模式”的社会影响力。2016年3月2日,农民日报整版刊发了《非“镰刀弯”地区玉米怎么种——“梨树模式”值得借鉴》,全面阐释了“梨树模式”的技术关键、栽培流程,引发全国农业生产者的广泛关注;2016年10月10日,梨树县政府在首届中国农业(博鳌)论坛上,发布了《非镰刀弯地区梨树模式》绿皮书,站在博鳌发声,向全世界推介加强黑土保护与利用的“中国方案——梨树模式”;经济日报 2017年5月23日《保护性耕作带来玉米种植业革命》;人民日报2017年4月19日《吉林秸秆还田,黑土地泛油光》。

  “梨树模式”的增产增收效果,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是被农民普遍认可的,特别是在东北春旱时节,效果特别明显。据多年来的跟踪测定,实施“梨树模式”,一是蓄水保墒,二是培肥土壤,三是减少侵蚀、保护耕地,四是防止扬尘、保护环境,五是具有抗倒伏作用,六是土壤生物性状改善,这些作用与效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黑土地保护。

标签:黑土   农业   发展   保护   全市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