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食糖产业机械化水平落后亟待转型升级)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我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食糖产业机械化水平落后亟待转型升级),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食糖产业机械化水平落后亟待转型升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我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2、我国食糖产业机械化水平落后亟待转型升级

3、我国首个国家无人植保机作业监管平台发布

4、我国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发布

我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编者按:我国是食用菌生产、消费、出口大国,食用菌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也是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当前,国内食用菌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机械化生产的需求日渐增加。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组织有关专家梳理了食用菌机械化生产状况和我国袋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发展趋势,现将有关情况刊登如下,供各地工作参考。

据有关方面分析,2019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达3900万吨,是1978年产量5.8万吨的600多倍,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年增长率基本稳定在3.5%左右。从品种来看,有7个常见品种年产量超过百万吨,香菇、平菇、黑木耳位列前三,产量总和占全国50%以上,其后还有金针菇、双孢菇、毛木耳、杏鲍菇。

从生产方式来看,袋栽是我国的主要栽培方式,其中散户居多,产量占全国70%以上;瓶栽方式均为工厂化生产,产量占比约为8.5%;此外还有床栽、畦栽、箱栽等。从菌种应用来看,国内生产者大多数使用的是固态菌种,适用的机械化生产装备已有规模化产业应用;液体菌种是未来发展方向,具有纯度高、活力强、繁殖快等明显优势,但对洁净环境有要求,散户难以达到技术要求,适用的接种装备还没有产业化应用。

一、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发展现状

国外食用菌产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国内已有适于规模化生产的机具装备。从实践经验来看,应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环境控制等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食用菌单产和生产效率,推动食用菌生产向周年化、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智能化发展。

1.国外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发展早,机械化水平和产业现代化程度高

20世纪40年代末国外就开始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目前主流的瓶栽机械化生产方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一般用于栽培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等木腐菌品种,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日本原有的散户为应对竞争压力并弥补自身经济能力短板,采取化零为整的策略,共同出资组建食用菌培养中心,共用机械化生产装备,形成统一制备培养料、装瓶、灭菌、菌种培养和接种培育,分散培养出菇,统一回收菌瓶和废料的产业模式,同样能够有效保障出菇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充分提高了产业现代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目前日本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占比达90%,韩国则达到95%以上。

2.国内食用菌机械化生产方兴未艾,已突破规模化生产“无机可用”,产业模式还在摸索。

国内瓶栽工厂化生产技术装备应用还处于发展初期,已投产的食用菌瓶栽生产线上,关键技术装备包括装瓶机、接种机、搔菌机、挖瓶机等,大多引进自日、韩。中国农机院承担的“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自动化技术与装备”和“食用菌培养基制备与自动填装装备技术研究”科研院所专项,研发了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机和培养基料装瓶机,装备性能和自动化程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食用菌机械化生产主要采用适应散户袋栽生产的小型半机械化、半自动化装备,规模化生产装备已研制成功。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温室食用菌智能化精细生产关键装备研发”课题,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院主持,并与连云港国鑫公司和中国农科院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承担,该项目对袋栽基料装填、液体接种、发菌培养三个关键环节技术装备进行研究,填补了袋栽食用菌环境控制、培养料装填、液体菌自动接种三个环节机械化作业空白,有效提升我国袋栽食用菌生产自动化和环境控制技术水平。

二、我国袋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发展趋势

1.生产方式机械化

食用菌袋栽生产一次性投资较低,符合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需求,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主流食用菌生产方式。适用于不同生产规模的食用菌袋栽生产机具以及配套装备,是当前及下一阶段的研发推广重点。

2.技术装备标准化

我国食用菌产业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相关装备技术供给逐步增加,形成了市场竞争格局。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互不兼容,给开发配套设备、提高产业整体水平造成一定困难。加快制定出台行业或国家标准,有利于规范装备研发生产,促进技术、产业、应用协调发展。

3.产业发展规模化

当前我国食用菌生产采用的“一家一户”模式,出菇品质和效率受人工影响较大。近年来,浙江、河北等地已开始借鉴国外经验,整合散户实现统一制作菌棒及接种、发菌,能够减少散户装备投资、节约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不断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率。未来机具装备更新换代,将进一步推动散户采用机械化生产模式,促进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

(作者: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景全荣)

我国食糖产业机械化水平落后亟待转型升级

我国食糖产业机械化水平落后亟待转型升级

资料图

日前,相关数据显示,五年来我国食糖进口量暴涨663%,对此商务部发布公告,将对进口糖展开保障措施调查。分析表明,我国食堂产业陷入低迷,主要是由于机械化水平落后,蔗糖产量连年下降,在应对国际糖产品冲击时十分羸弱。

商务部22日发布2016年第46号公告,决定即日起对进口食糖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

此前,广西糖业协会代表国内食糖产业正式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糖产业保障措施调查申请书》,请求对进口食糖进行保障措施调查。

申请书显示,进口食糖进入中国市场数量在2011年至2016年急剧增长,2016年一季度比2011年一季度增长663.15%。2011年至2015年的增长幅度显著高于中国食糖需求量的增长幅度;所占中国市场份额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一季度分别为21.23%、26.69%、30.42%、23.16%、32.09%和15.23%。

广西糖业协会认为,食糖进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中国国内产业造成冲击,中国国内产业的开工率、销售数量、市场份额、销售收入、税前利润等生产经营指标恶化,中国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且食糖进口数量的增加与中国国内产业受到的严重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据了解,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食糖进口国。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糖进口量为36万吨,较上年同期再度增长30.7%。相比之下,2015/16年度中国糖料播种面积1435千公顷,比上年度减少144千公顷;食糖产量87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86万吨。

专家表示,中国食糖产量低迷的主要原因是蔗糖产量下降。据调查估计,2015/16年度中国甘蔗播种面积1301千公顷,比上年度减少156千公顷。受食糖市场价格低迷影响,制糖行业连续三年亏损,再加上近年来人工等糖料蔗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糖料作物比较收益下降,糖农种蔗收入下滑,挫伤生产积极性,导致甘蔗单产水平下降至每公顷60.75吨,同比减少1.05吨。

受地理、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他产糖大国的甘蔗亩产、机械化率等高于我国,成本仅为我国一半左右,导致国内外市场糖价严重倒挂。

广西糖业发展局副局长张鲁宾认为,虽然此前国家实施的限制食糖进口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国内外市场价差过大,有限的关税和打私难以有效阻挡国外糖涌入,而政府的相关监管调控政策也未得到有效落实。

有分析称,一旦此次调查情况属实,则可提交WTO申请加大对国内制糖企业的保护,比如提高关税等。但在国内外市场融合加深的情况下,糖业也需要同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我国首个国家无人植保机作业监管平台发布

我国首个国家无人植保机作业监管平台发布

6月19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航空分会、中国农机化协会农用航空分会、中美施药技术联合实验室和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精准农业航空分会主办的第十届“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专项“农用航空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项目成果发布会在南京召开。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所长陈巧敏研究员,法国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兰玉彬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农业部水管理与农业系统研究中心和荷兰、澳大利亚、土耳其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及国内外相关企业的代表共计18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农业航空植保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农业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核心产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产业。

应用农业航空植保技术对提高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水平,实行统防统治的专业化服务,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突发性大面积病虫害防控能力,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植保机械创新团队率先在我国开展无人飞机施药技术及装备攻关工作,联合相关单位研发了我国首台单旋翼植保无人飞机。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航空植保产业存在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配套核心科学技术研究不足、专业队伍人才匮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破解农业航空植保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突破植保无人飞机“卡脖子”技术,提升我国植保行业整体水平,团队历经10 年攻克了植保无人飞机关键技术。

项目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薛新宇研究员介绍,“农用航空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专项之一,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持,国内14家农业航空领域顶尖产学研创新群体单位参与,针对农业航空植保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及技术瓶颈,以提高绿色科技对产业综合支撑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技术发展需求,共同开展了智能化施药与控制技术、主要农作物精量化飞防应用技术、远程调度管理和信息统计技术等核心等3项核心技术的研究和综合集成;

构建了无人飞机施药作业标准体系,起草了我国首部植保无人飞机农业行业标准促进了行业有序发展。

第十届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专项“农用航空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项目成果发布会期间,还进行了“中国农机化协会农用航空分会团体标准宣贯培训会”、“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检测能力建设汇报”、“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研讨会”等专题活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专项农用航空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项目成果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我国首个国家“无人植保机作业监管平台”。

平台采用北斗GPS系统+姿态传感器实时获取自身的高精度(厘米级)定位信息,并采用4G/5G发送至云平台,实现移动终端的实时监控,可以实现田块、轨迹、天气、药剂、喷洒量、施药者身份等作业信息采集;

电子围栏设置、超限报警、故障报警、应急处理等在线管理;作业面积、作物、机型、时间、运营人等各项数据分析和统计;对接民航和空管部门,申报、备案、净空区设置与告警;机具飞行作业质量评价,飞防作业数据挖掘等功能,实现了农业航空植保产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中国农机化协会农用航空分会团体标准宣贯培训会”发布了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主导制定的《植保无人飞机术语》、《植保无人飞机分类与型号编制规则》、《植保无人飞机安全操作规程》、《植保无人飞机农药使用规范》、《植保无人飞机作业质量》、《植保无人飞机云系统接口数据规范》、《植保无人飞机系统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植保无人飞机驾驶员培训要求》、《植保无人飞机运营人要求》等九项已报批团体标准。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杨林表示,“标准”的实施将充分发挥标准对农业航空植保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使植保无人飞机的生产、检测、应用、安全管控等全过程有标可依、依标施行。

经过几年持续快速发展,依靠强大的科研实力,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在检测能力建设方面,硬件和软件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过去几年,对国内无人机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性检测,为各地购机补贴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研讨会”邀请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荷兰、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等国家的近20余位国际知名专家作精彩的专题报告,涉及应用技术、遥感控制、图像识别、作业质量评价、云平台管理等关键领域,深入开展全方位国际交流,以世界技术的力量助力我国农业航空植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自2009年举办第一届“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学术交流会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研讨会已经成为推动中外农业航空植保领域技术合作,加强国内外同仁相聚交流的重要交流平台。

我国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发布

我国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发布

据央视新闻报道,5月18日,由工信部指导,我国发布了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

据了解,该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是在我国连续四年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的基础上,由农机、车辆、电子信息等多个技术领域的120多名专家历时两年编制而成的。

路线图立足以无人农机为最终产品形态,提出灵巧整机架构、通用数字底盘、新型动力系统、融合感知和信息采集系统、一体化作业机具、新型能源系统等九大前沿和关键技术。

标签:农业   我国   产业   食用   技术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9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