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虾剥壳,这也是农机,您见过嘛?(给钱给政策,“硬核”支持渔业转型升级)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给虾剥壳,这也是农机,您见过嘛?(给钱给政策,“硬核”支持渔业转型升级),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给虾剥壳,这也是农机,您见过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给钱给政策,“硬核”支持渔业转型升级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给虾剥壳,这也是农机,您见过嘛?

2、给钱给政策,“硬核”支持渔业转型升级

3、给黑土地“加油”——且看长春市“藏粮于技”

4、给黑土地注入智慧农业因子

给虾剥壳,这也是农机,您见过嘛?

给虾剥壳,这也是农机,您见过嘛? 如需要帮助,请联系 kefu@nongji1958.com或直接拔打电话 010-64882623,我们会尽快帮你解决

给钱给政策,“硬核”支持渔业转型升级

给钱给政策,“硬核”支持渔业转型升级

  海洋渔业在海南海洋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关系民生的重要产业。2022年海南全省渔业产值466.57亿元,同比增长3.6%,占全省农业产值的32%。

  渔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离不开政策的不断加持。3月9日,海南省新闻办公室在海口举行的海南渔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宣传解读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海南出台《加快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海南渔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加快渔业转型升级 促进海南渔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行动方案》)两个重要文件,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文件政策出台的亮点是,两个文件作为一套政策同时印发,有利于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快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海南省着力推动渔业全产业链发展、提高政策“含金量”、加强渔业创新。

  迎“开门红”:全省休闲渔业1月总产值逾4亿元

  海南是海洋大省,发展渔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做出推动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的战略部署,海南“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分享了一组数据:

  2022年,全省休闲渔业总产值17.36亿元,同比增长26.96%;全年接待人数756万人次,同比增长47.23%;休闲渔业经营主体560个,同比增长18.9%。今年1月,全省休闲渔业实现“开门红”,总产值4.02亿元,同比增长306.49%;接待人数156.7万人次,同比增长1117.12%。

  去年,海南省出台了休闲渔业一揽子制度,全国首次在省级层面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休闲渔业制度体系。

  “此次出台的文件中再次对休闲渔业的奖励政策进行明确,对年度营收超过1000万元的观赏鱼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评定为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海钓赛事基地的项目,按照实际投资额的20%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渔民培训项目支持等等,进一步增强休闲渔业政策支持力度。”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去年,乐东深远海养殖平台下水投产试养成功,实现了海南省深远海大型桁架类养殖网箱零的突破。当前,全省第一艘10万吨级以上养殖工船正加快开展前期工作,海南渔业“往深海走”步伐加快。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往岸上走”“往深海走”作为渔业“三个走”的重要内容,两个文件都提出了支持政策和发展重点任务。在推动渔业“往岸上走”方面,重点从推动岸上渔业向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在推动渔业“往深海走”方面,着力做好“深海养”“深海牧”“深海捕”三篇文章。

  创新机制:探索将养殖海域纳入“土地超市”交易

  符合条件的养殖装备按照实际造价的20%给予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补助,大型养殖工船按每艘船实际造价的30%给予最高不超过1.5亿元的补助;政府主导建设的渔业产业园按照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的补助,企业主导建设的产业园按照实际固定资产投资的10%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一次性资金补助……

  《若干措施》《行动方案》突出聚焦重点、择优选项、创新机制等三个方面,强化对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政策和资金供给。

  “我们改变以往对所有项目均予以奖补的方式,采取竞争性评选方式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示范效应强的优质项目,按照项目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奖补支持,切实提高扶持项目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高财政奖补资金的精准性,海南省对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养殖工船、渔业产业园、陆域集中连片养殖区绿色改造升级等投资规模大、重资产多的项目进行择优选项支持。

  渔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资源要素保障至关重要。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南省结合陆域集中连片养殖区以及渔业产业园区布局,合理设置陆域养殖取排水口,落实允许养殖取排水口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设置的政策。探索将养殖海域统一论证后纳入“土地超市”面向市场主体进行交易。沿海农村的渔民使用海域从事养殖活动的,按每户50亩以下的用海面积免缴海域使用金,保障渔民转产转业和持续增收。

  市场建设:从五大方面推动渔业全产业链发展

  推动渔业全产业链发展,不仅要注重渔业生产,也要聚焦渔业市场体系建设。

  到2025年全省渔业龙头企业力争突破36家,建设完成2—3个水产品加工园区;争取建设1个国家级水产品产地市场和1—2个大型水产品交易中心;创设海南渔业区域公用品牌2—3个,地方品牌10个,企业品牌15个……

  “目前,全省渔业市场体系建设还不健全,亟需加强。此次《行动方案》中专章对渔业市场体系建设作出统筹部署。”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海南省将从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建设渔业市场流通体系,打响海南渔业品牌,做大对外贸易,抓好“大招商、招大商”等五大方面推动渔业全产业链发展,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

给黑土地“加油”——且看长春市“藏粮于技”

给黑土地“加油”——且看长春市“藏粮于技”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长春市拥有广袤的黑土地,总耕地面积超过130万公顷。长春市用占全国1%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6%的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近年来,长春市通过配套实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藏粮于技”,2020年推广面积达到750万亩,今年预计将达1000万亩。同时,通过研制新机具、推出新技术、探索新模式,稳定提升黑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秸秆做“被” 大田添“劲”

  “今年,我们合作社的秸秆将继续还田。”惊蛰过后,农安县三岗镇亚宾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常亚宾开始为春耕做准备。合作社今年流转耕地170公顷,托管耕地560公顷,计划全部采用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用秸秆给土壤做‘被子’,地更‘有劲儿’了。”常亚宾算了一笔账,用了这项技术,每公顷土地少施化肥200公斤左右,粮食增产500余公斤。

  秸秆还田是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措施之一。为加快推广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从2011年开始,长春市每年都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2018年,长春市又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该项技术的推广。从2016年开始,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建立了100个100公顷以上的示范点,覆盖全市所有乡镇。

  这项技术为黑土地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大量的秸秆根茬还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据榆树市测算,玉米保护性耕作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2至0.06个百分点。榆树、农安在秸秆还田两年以上的地块可以观察到蚯蚓,增加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土壤质量。

  搭配“营养餐” 土地“减肥”

  近日,九台区兴隆街道闫家村种粮大户王志千收到了今年的施肥卡。“我家的地咋施肥、施多少肥,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我按照施肥卡买肥料就行了。”

  虽然是个“老庄稼把式”,但王志千过去一直不懂科学施肥。“以前觉得化肥用得越多越好,就铆劲儿往地里上肥。”以往,王志千和很多农民一样,过量施用化肥,“没想到化肥用量上去了,但玉米产量却没上去,土地还越来越‘没劲儿’了。”

  过去一段时间,氮、磷、钾、中微肥等多种肥料混合施用是农民施肥的主要方式,过量施肥现象严重,耕地的各种属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为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长春市近年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长春市各县(市)区陆续承担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通过土壤样品检测,为农户提供肥料施用的最佳比例和用量数据,并指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养分均衡,遏制耕地贫瘠化。

  除了测土配方,长春市还大力推广深施肥技术,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新型缓控和长效肥料使用面积占比已超过70%,降低了化肥对地下水及地表水源地的污染压力,达到了保护黑土地的效果。

  “海绵田”蓄水 土地不再“渴”

  “我家这块‘海绵田’每公顷比2019年增产了1000公斤,全靠这些混在土地里的黑色颗粒。”榆树市恩育乡农民王铁夫通过视频直播向其他乡的农民介绍增产秘诀。原来,“海绵田”里的黑色颗粒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由有机质、超微矿物质等组成,能让土地获得更强的蓄水、保墒、保肥等能力,同时高产稳产。

  “过去这块地板结得厉害,要浇很多水才能让作物根部吸收。”2018年,恩育乡农业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刘光瑞将吉林农业大学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共同研发的新产品——旱科威“海绵田”技术带回了恩育乡。“这个黑色颗粒和海绵一样,埋进土里后,可以把平日里各种来源的水吸收储存起来,形成‘微型水库’,增加土壤含水量。”

  2020年,王铁夫家试用了“海绵田”。秋收时节,他家的两片玉米地有了鲜明的对比:“海绵田”的一侧,土壤松软、籽粒饱满,经历了几场台风也很少有倒伏;另一侧,玉米部分倒伏,叶片发黄,果穗普遍小。通过测算,“海绵田”平均增产12.4%,最高的可增产30%。

  刘光瑞介绍说:“保护性耕作从表土改善黑土,‘海绵田’从根部改善,再也不怕降雨分布不均了,黑土层增加得更多更快。”今年恩育乡将在保护性耕作的土地上使用这项技术,可起到“1+1大于2”的效果。

  改良弱碱地 变身高产田

  备耕时节,农安县三岗镇永远村农民刘恩海来到自家农田,计划着今年如何增收。“去年绿色水稻的收成让我挺意外,每公顷增收5000元左右,今年我打算多改种几亩水田,将种植面积扩大到4公顷。”

  此前,三岗镇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但受困于弱碱土质,产量一直不高。长春卓然农产品有限公司因地制宜开发建成了水稻种植基地,并致力于周边土壤和农田的改造,许多农户因此尝到了水稻种植的“甜头”,纷纷将旱田改造成水田。

  旱田改水田仅仅是第一步,关键是要将其变成高产良田。“我们在弱碱地上种了280公顷绿色水稻,都是‘喝’泉水长大的。”基地负责人赵柏忠说,将活水引入农田,可以不断弱化土壤的碱性,增加土壤肥力,使根系环境适合水稻生长,产量稳定、抗低温、抗倒伏。

  几年来,该基地先后改造弱碱地块近百公顷,建水渠、引活水、修耕道……通过耕地改造和“旱改水”耕地质量提升,建成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弱碱良田,土地效能越来越高。

?

给黑土地注入智慧农业因子

给黑土地注入智慧农业因子

十月的三江平原,大地淌金,一派丰收的景象。

在黑龙江的建三江七星农场,随着指令发出,一台台无人驾驶收割机轰隆隆驶向远处的稻田。借助卫星导航定位,收割机匀速直线推进,遇到尽头的田埂自主转向掉头,不一会儿机身仓储就显示已经装满。此时后方无人驾驶的接粮机“闻讯”赶来,两车默契协同作业,收割机准确地将稻谷转移到运粮机上,运粮机自主转弯掉头回仓,整个过程全部无人驾驶,一气呵成。

10月11日,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园无人化农场项目在黑龙江建三江七星农场举办农机无人驾驶作业现场演示会,该项目由碧桂园农业与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合作建设,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超万亩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

万亩无人化农场叩开智慧农业大门

随着中国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进步,无人化的精准农业正在成为现实。

当天,演示会现场40多台(件)农机具还再现了无人化水田筑埂、搅浆、插秧、旱直播、飞防、秋翻地、旋地以及无人化旱田灭茬、翻、耙、起垄、播种、喷药等20项农机作业演示。

位于七星农场一侧的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中心和无人化农场项目农机管理云平台可谓是无人化农场项目的“大脑中枢”。在中心二楼,有一块由30个显示器组成的巨幅电子大屏。这块大屏一方面可以显示各种设备、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上传的田间土壤、农业气象、田间空气温度与湿度、作物长势、病虫草害预警等信息,同时也可以完整呈现演示实况,每一台农机设备的作业状态、作业数据、卫星定位、作业轨迹等信息都能实时出现在屏幕上。工作人员坐在中心办公室,即可远程监控无人化农机设备在不同的田块进行自主生产作业,未来随着平台数据处理分析、智能决策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智慧化大农业的生产场景将更加令人震撼。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业智能装备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春江在现场表示:“近年来,我国自主产权的低成本农机导航和激光雷达产品已趋于成熟并开始大面积应用,加快了无人驾驶农机的发展,促进了各地无人农场的试验探索。今天北大荒和碧桂园联合组织的无人化农场项目农机无人驾驶作业现场演示会,规模大,参与企业和农机设备数量多,作业项目内容全、技术高。”

去年10月,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与碧桂园农业宣布将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在黑龙江建三江共同打造全球首个超万亩的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据了解,项目实施近一年来已初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有17家国内外农机生产制造企业,共计39台(件)农机设备参加了田间作业试验示范,完成了玉米大豆水稻三大农作物单机无人驾驶田间作业耕种(插)管收运五大环节20多个作业项目的试验示范任务,预计到秋季作业结束全年累计可完成田间作业面积1.6万亩。这次演示活动集中展示了该项目实施近一年来已经取得的试验示范成果,标志着碧桂园在无人化农场领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用“五个最”总结了该项目:“北大荒建三江和碧桂园农业联合组织实施的这个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是目前国内外针对主粮作物的规模最大、参加试验示范的农机设备最多、作业环节项目最全、无人化技术最先进、农机田间作业无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无人化农场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超万亩的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项目将带动中国现代化大农业加速发展,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将在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根据规划,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将大体分3年实施,建成后总规模将超过1万亩。未来两年计划普遍实现多种无人农机遇障绕行、作业协同和多机协同的大规模机群作业,实现现场无人监控的无人驾驶,实现智慧平台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等,最终构建一套农作物耕种管收运全流程无人化作业的系统解决方案和无人化农场建设运营的系统解决方案。

智慧科技助力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粮稳天下安。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这是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碧桂园倾力打造无人化农场的意义所在。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是目前普遍的现实。无人化农场项目提供的解决方案将有助于破解中国农业未来“谁来种地”的难题。

碧桂园给出的方案是引进无人化技术、智能农机、大数据智慧决策等新型手段,用高效的科技手段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为农业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素质不高等问题寻找突破口,助力推进我国农机智能化、农业智慧化、农场无人化技术进程,提升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最终实现农场“无人”胜似“有人”。

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无人化农场还要种好地,让种地更有效率。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科技支撑,也是全世界各国突破农业劳动力瓶颈、提升生产率的主要手段。享有“中国绿色米都”称号的北大荒建三江,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也是中国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佼佼者。

碧桂园集团副总裁、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梅永红介绍,碧桂园之所以选择与北大荒联手打造建三江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正是希望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加快推广应用最具科技含量的农机智能化、农场无人化技术,构建一套规模化农场全流程无人化作业的系统解决方案,占据未来智慧农业技术制高点。

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正加速农业生产方式变革。随着北斗卫星导航定位、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机器人、人工智能、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有了更为坚实的科技支撑,以无人化农场为代表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新型农业模式,必将引发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进而大大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建三江无人化农场项目探索构建的农作物种植生产全流程无人化作业的全新生产模式,通过引入先进智能农机、发展精准高效农业,大幅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率,努力破解“怎么种好地”的难题,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我国粮食安全,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服务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表示:“发展建设‘无人化农场’符合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碧桂园和北大荒建三江通过试验示范不仅能够加速推动和促进无人化农场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还能够总结经验,优化和集成无人化技术,拿出可复制、可推广应用的无人化农业生产系统和无人化农场系统解决方案,为全球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进军现代农业 布局农业全产业链

2018年5月,碧桂园成立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宣布进军现代农业,打造覆盖研发端、生产端到销售端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踏上这样的跨界转型之路,一方面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科技农业作为切入口,助力农业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也能生产无污染无残留的优质农产品,把安全、丰富、好吃、实惠的农产品提供给广大消费者。

现代农业是一个对资金、人才、技术等要求都很高的长周期产业,需要强大的发展实力和不计较短期得失的情怀为后盾。自成立以来,碧桂园农业致力于打造平台型农业,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已拓展海外大农业、研发服务、智慧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社区生鲜门店等板块。当前,除了黑龙江建三江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外,碧桂园农业在其他方面也稳步发展并取得了系列成果。

今年3月,碧桂园农业对价3亿元收购华大基因农业控股有限公司80%股权,成为华大农业控股股东。双方表示将基于华大农业在基因组学、跨组学领域所积累的技术,展开紧密合作。碧桂园将利用自身庞大的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结合华大农业的科技优势和在农业领域十余年的研发积累,打造覆盖研发端、生产端到销售端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

优质品种对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在育种方面,碧桂园在武汉建设“中国种谷”,推进中国种业发展。中国(武汉)种谷项目总用地规模近3000亩,是武汉开发区携手碧桂园农业、华大农业等共同兴建,由种业科创中心和种业科技体验园两大板块构成。项目通过搭建种业公共研发中心,为广大种企提供资源材料评价、育种组配设计、田间筛选指导、育种信息管理等全过程服务,帮助企业更快地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碧桂园也在为全球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2019年12月,碧桂园农业与非洲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农业、畜牧业和渔业部,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签订了三方农业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合作协议,碧桂园农业将与中国国家水稻中心合作,推动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的产业化发展,努力实现当地的粮食自给与粮食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对农业农村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怀,曾数次在全国两会上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他表示:碧桂园发展到了今天,有条件有责任去为乡村振兴做点什么,他还说:“42年前我种田,42年后我还回去种田。”

碧桂园在2018年宣布引入高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杨国强梦想中的农业蓝图,包括现代设施农业、现代化农机、物联网和智慧农业等,是科技与农业的高度融合,同时尽力为社会为每一个家庭提供丰富、安全、好吃、实惠的食品。如今,碧桂园与北大荒共同打造的全球首个超万亩无人化农场已经展现一批最新成果,在融合了历史召唤、科技进步、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宏大目标下,杨国强离他“回去种田”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标签:农业   渔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59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