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创冬小麦高产新纪录的背后(连年丰收,“中国饭碗”端得稳)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连创冬小麦高产新纪录的背后(连年丰收,“中国饭碗”端得稳),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连创冬小麦高产新纪录的背后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连年丰收,“中国饭碗”端得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连创冬小麦高产新纪录的背后

2、连年丰收,“中国饭碗”端得稳

连创冬小麦高产新纪录的背后

连创冬小麦高产新纪录的背后

?  2018年6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要求山东“把粮食生产抓紧抓好,把农业结构调活调优,把农民增收夯实夯牢”。

?

资料图

?

7月13日,捷报传来:据国家统计局公告,山东2019年夏粮播种面积6004.05万亩,比上年减少85.88万亩,减1.4%;亩产425.26公斤,比上年增加19.31公斤,增4.8%;总产510.66亿斤,比上年增加16.21亿斤,增3.3%。总产量和平均亩产均创历史新高。总产量首次突破500亿斤,平均亩产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17.24公斤。

今年6月,亩产800公斤以上的冬小麦高产典型在齐鲁大地多处出现。据全国农技服务中心组织实收测产,泰安市岱岳区、淄博市桓台县和烟台市莱州市的小面积高产攻关田亩产分别达到828.7公斤、835.2公斤和840.7公斤,成为全国冬小麦单产新纪录。

成绩面前,山东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希信的总结颇显理性:多年来,山东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决策部署,坚定扛起农业大省责任,切实强化粮食生产管理,切实推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培育新型粮食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落地绿色高效增产技术,为深挖粮食产能持续加码,为保障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藏粮于地”打基础:划定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整合资金打造高标准农田

今年夏收时节,记者乘车穿行在齐河县的“8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区”,在金黄色的麦浪中,平整的机耕路、标准化的水渠和林网点缀其间,每50亩一眼机井、每200亩一个生产网格,走上大半个小时也望不到头。“看不见的还有每5000亩一支专家队伍和每5万亩一个集气象、墒情、虫情信息测报于一体的服务站。”同行的县农业农村局人士说。

据介绍,自2015年开始,齐河采取集中整合项目资金和县乡财政投入相结合的方式,累计投资近10亿元,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建设工程,并重点打造提升30万亩核心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产能水平,确保实现“田成方”等八大生产功能。

记者又来到位于胶东半岛的平度市,该市124万亩土地,于2018年划为山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有了功能区这个平台,我们就可以完善粮食和农业宏观调控方式,整合以农田建设项目为主的各类资源强化功能区产能建设,更好地调动和保护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副市长徐广举说。

据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选择优势区域、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整合资金打造高标准农田,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切实保障粮食生产产能的“硬抓手”。自2017年推进功能区划定以来,山东切实按照“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坡度在15度以下、相对集中连片、农田灌排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优先选择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农田”等条件,推进功能区划定工作。

到今年年底,山东将完成52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任务,并已在划定的功能区中率先推进各类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探索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险试点等。截至目前,山东已累计整合新增千亿斤粮食、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等项目,撬动地方各级投入,建成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等条件的高标准农田达5000多万亩。

“藏粮于技”是关键: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成套高效栽培技术

谈到今年山东夏粮丰收的原因,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专家、山东省农科院研究员王法宏说:“天帮忙、人努力,除气候条件总体有利和病虫害相对较轻等因素外,依靠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先进农业科技成体系的推广应用是关键。”

对冬小麦生产而言,七分种、三分管,播种质量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上世纪90年代首推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以来,山东一直在这一方面戮力攻坚。“这款碎土整平二次镇压精播机械,实现了深耕、施肥、碎土整平、播前镇压、宽幅精播和播后镇压一次完成,落子均匀、深浅一致,苗全苗齐苗匀苗壮,夯实了丰收基础。今年应用这款机械的种粮户,普遍增产幅度在200斤以上。”王法宏说。

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杨武杰介绍,应用一套先进的播种机械,可以确保“精准施肥+深松免耕+宽幅播种+播后镇压”等技术迅速落地,这就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威力。同样,大穗型品种的田间管理要点是什么,多穗型品种如何拿高产,优质高筋品种如何保障产量等问题,则是良种良法配套的范畴。对此,山东应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协同创新”理念,建立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和新型种粮主体等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推广机制,并鼓励多渠道开展产学研联合,推广成套高效栽培技术。

位于泰安市岱岳区的一处占地600亩的粮田,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山东省项目区的试验田之一。今年,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市农科院、禾元种业公司等1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此联合攻关,集中展示了不同品种对比试验、不同播种机具对比试验、不同播量对比试验、麦玉周年滴灌/微喷水肥一体化试验、麦玉“双晚双减”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等47个小麦新品种和8项成套高效栽培技术,已成为种粮农户眼中的科技殿堂,发挥了农技推广的“灯塔效应”。

“新型主体”唱主角:规模化种粮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成为推动增产的中坚力量

在地处渤海岸边的寿光市,台头镇前赵埠村种粮大户李海红这两年的心情格外敞亮:“2017年咱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种粮就成了轻松愉快的事儿。耕种管收咱购买合作社的服务,连续两年亩产都达到1400斤,订单价每斤1.35元,一季夏粮亩均毛收入就有一千七八。”

在地处山东最西端的东明县马头镇,麦丰小麦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马国兴则带领社员引进了山东省农科院的“济麦22”“济麦229”等良种,推广了富硒小麦种植标准化栽培等技术,不仅为合作社装上了强劲的“科技芯”,还可为周边农户提供播种、植保、机收、烘干、加工等环节的托管服务,年服务面积可达5万亩,带动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亩均1100斤以上。

采访发现,山东很多规模化种粮户,在追求高产的路上孜孜不倦,主动应用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宽幅精播、播后镇压、浇越冬水、统防统治、一防双减、水肥一体等先进技术,粮食产量普遍比周边农户高出二三百斤。同时,以各级供销社、农机类合作社等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上大显神威,特别是在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等关键环节,通过应用先进高效机械搞服务,实现了先进技术“一推一大片”,得益于此,很多种粮农民在农忙时节反而当起了“甩手掌柜”,不仅提高了田间管理质量,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种粮风险。

得益于此,山东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高速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粮食生产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数量不断增加,深松整地、种肥同播、高效植保等先进绿色技术得到有效推广。据统计,今年山东的6004.05万亩夏粮中,玉米秸秆还田面积4161万亩、深耕深松1520万亩、规范化播种3647万亩、宽幅精播2736万亩,各项关键技术落实面积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连年丰收,“中国饭碗”端得稳

连年丰收,“中国饭碗”端得稳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县,今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达14.15万亩,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

图为8月4日,江永县潇浦镇团结村农民驾驶收割机在收割早稻。

潘百旺摄(人民视觉)

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大观镇菜花村,村民高兴地采收高粱。

兰 锋摄(人民视觉)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积极引导各产粮区加强水稻田间管理,通过人工筛查、无人机植保等方式控制早稻病虫害。

图为靖安县仁首镇石下村村民在操作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

周 亮摄(人民视觉)

立秋时节,稻谷飘香。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的代远富正悉心照料着自家稻田:“过去种地就是看天吃饭。现在灌溉不愁,农机上阵,我这优质红米稻的收成是一年好过一年。按目前长势,亩产1100斤以上问题不大。”

今年,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喜获“十八连丰”;早稻呈增产趋势,秋粮面积增加、长势正常,全年粮食丰收有了较好基础。

粮丰天下安。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74公斤,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为全面小康提供坚实支撑。

粮食年产量稳定在超1.3万亿斤

“这里以前穷,种地收成也不咋地,山上的几亩地勉强够口粮。”回想起曾经吃不饱、饿肚子的日子,代远富满是感慨,“那时候就盼着地里能多长点粮食出来,让全家人顿顿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要是能再有一碗肉,那就更美了。”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仓廪殷实是民之所盼,但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占世界近1/5的国家来说,让老百姓“吃饱饭”并非易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粮食产量较低的现实困难。1949年全国粮食产量2264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209公斤,无法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粮食产量先后迈过11个千亿斤台阶,现在已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七连丰”,粮食产量较1949年增长近5倍,人均粮食占有量较1949年增长约1.3倍。

与此同时,“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供应充足,老百姓餐桌更加丰富。中国不仅成功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称赞道。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关注。近日,联合国发布《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自疫情暴发以来首次对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评估。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约1/10人口面临食物不足的困境。报告写道:“疫情继续暴露出我们食品系统的弱点,威胁到世界各地人民的生命和生计。”

风险挑战之下,中国能否继续稳住粮食安全这个压舱石?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夏粮面积增加398.2万亩;亩产367.7公斤,连续3年提高;产量2916亿斤,比上年增加59.3亿斤,创历史新高。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今年以来,我们坚持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第一责任,及早将年度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省区市,分品种、分区域制定粮食稳产增产方案,夏粮首战告捷。此外,早稻也呈增产趋势,秋粮面积增加、长势正常,全年粮食丰收有了较好基础。”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

粮食安全更稳固,科技功不可没。从传统的人拉牛耕、肩扛手提到现在的农机收割、无人植保,农业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黄沙港镇,机声轰鸣,一台台收割机往来穿梭,金黄的麦穗被“吞进”脱粒箱。前不久,种粮大户陈凌志喜迎丰收,不到两天时间1300多亩地颗粒归仓。

“过去种地是‘小四轮’,收割是小镰刀,如今种管收全靠大农机。”陈凌志算了笔账:搁以前,这么多地,请30人,仅收割就要一个多月,费用一天得五六千元。现在,用上大型收割机,收割、脱粒一肩挑,不仅效率高,开支还能省下十几万元。“目前,地里已经种上了水稻,日常施肥也是机械作业,省时省力又省钱。”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今年“三夏”共有各类农机装备近1650万台投入小麦、油菜等作物抢收以及秸秆处理、烘干及玉米、水稻等作物抢种作业,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超过60万台,参与跨区机收的机具约25万台。小麦机收率超过98%,主产区机收损耗率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从育种、育苗,到种植、田管,再到收获、加工,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

——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18.4万千瓦,拖拉机不到2000台,联合收获机仅284台。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加,农作物机械化率大幅提高。2018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0亿千瓦,拖拉机2240万台,联合收获机206万台。目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

——良种自主可控能力提高。中国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大豆全部为自主品种,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较1996年的15.5%大幅提高。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积推广,2020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达到40.6%、40.2%,病虫草害损失率大幅降低。科技助力粮食单产不断提升,由1949年的68.6公斤/亩提高到2020年的382公斤/亩。

保护和调动粮食种植积极性

近年来,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密集出台落地,农民种粮有了更高积极性。

“现在,种粮的‘礼包’越来越多。这不,前阵子我又领到了每亩35元的粮食补贴,这是最近新加的。”提起这事,代远富喜上眉梢。

今年以来,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明显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产生影响。在已有农机购置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基础上,日前,中央财政追加安排200亿元左右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以稳定农民收入。曾衍德表示,当前要尽快落实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农业农村部将加大力度,多措并举,稳定农民增收的好形势。”

从曾经种地交税到如今财政补贴,国家与农民关系实现了由取到予的历史性转变,一套中国特色的“三农”政策体系加快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告别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土地承包期将再延长30年,推行“三权分置”改革……一系列举措有效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种粮基本收益,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聊起这些年的变化,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老把式”王经臣很感慨:“种了大半辈子地,没想到会有现在这么多好处。种粮有专项补贴,管护有专人指导,卖粮还有国家兜底,对咱来说那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有奔头!”

新的政策举措还在继续推出。日前,国家明确,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其中,完全成本保险覆盖农业生产的总成本,弥补主要自然灾害、重大病虫害等导致的损失;种植收入保险主要覆盖农业种植收入因价格和产量波动而导致的损失。原则上,两种保险的保障水平最高均可达相应品种种植收入的80%。

“前期我们主要是在6个省的产粮大县开展试点,从试点情况看,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进一步提高了保障水平,基本上可以让投保农户‘旱涝保收’,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欢迎,这次要逐步扩大到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所有产粮大县。”?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说,“下一步,还将从制度、政策、资金等方面持续支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稳妥推进扩大政策实施的范围,让更多的农户得到实惠。”

眼下,正值秋粮生产的关键时期,农民们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期盼着又一个丰收之年。

?

标签:粮食   农业   中国   粮食生产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0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