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趋势与发展对策(我国水稻钵苗机具装备与市场开发大有可为)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趋势与发展对策(我国水稻钵苗机具装备与市场开发大有可为),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趋势与发展对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我国水稻钵苗机具装备与市场开发大有可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趋势与发展对策

2、我国水稻钵苗机具装备与市场开发大有可为

3、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已逐步趋于成熟

4、我国油菜籽生产机械化趋势与发展对策

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趋势与发展对策

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趋势与发展对策

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水稻种植面积4.55亿亩,平均产量为454kg/亩,总产量达2.06亿吨,为我国粮食安全挥了重大作用。目前我国农机化发展进入新常态,进一步发展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就粮食生产机械化而言,目前水稻生产机械化潜力巨大。而水稻生产中,耕整地、施肥等田间管理机械化已较好解决,激光平地、机插秧和产后烘干机械化是短板。本文就此展开讨论,以把握发展机遇,抛砖引玉,应对挑战,共谋发展,与业内交流。

       一、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深入实施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广大农民购置、使用水稻生产机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水稻生产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种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迅速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国水稻种植、收获、耕整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机插、机收、机耕面积分别达到1.9亿亩、3.8亿亩、4.3亿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

细分水稻生产机械化来看,种植环节上水稻机插面积新增1200万亩,总面积超过1.9亿亩。加上水稻机直播、机移栽面积,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超过41%。北方稻区机械化插秧水平已经超过80%,增长较快。南方稻区机插面积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增长态势,如湖南新增300万亩,安徽新增近200万亩,湖北、广西、四川也都增加了100多万亩。陕西省南郑稻区扶持农机合作社,创新育插秧机制,实现了商品化、标准化育秧和机械化插秧,推动了该区域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和应用的经验。根据发展趋势看,未来几年南方稻区将是我国水稻机插面积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

从收获和耕整环节看,通过推动跨地区农机作业,全国水稻机收新增700万亩,总面积达到3.8亿亩,水稻机收水平已超过83%。黑龙江、江苏、安徽、湖北等水稻种植大省机收水平均超过90%。湖南、广东、广西等水稻机收迎头猛赶,也超过了70%。水稻机耕总面积达到4.3亿亩,机耕水平达到95%,是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最高的环节。预测我国未来几年水稻机收仍有小幅增长,但机耕水平将保持基本稳定。

从烘干环节上看,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粮食加工减损工作的通知》,加大了农产品烘干机械的补贴力度,调动了各地农机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烘干机械化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各地也高度重视水稻烘干机械化,加大对水稻烘干设备的补贴力度,努力提高水稻机械化烘干能力。据统计,2020年共投入中央财政机补资金3.2亿元,补贴烘干设备8404台套,较上年增加了20%。一些地方烘干机械呈“井喷式”增长,如湖南省新增烘干设备1314台(套),较上年增长了71%。再如四川省实施了水稻机械化烘干作业补助政策,每吨补助40元。但烘干机械化启动较晚,虽然发展势头好,需求强劲,而烘干机械化整体水平却非常低。随着土地流转进程加快、水稻种植规模化程度的提高,未来几年我国水稻烘干机械或将成为需求靓点,呈现一个快速发展的态势。

2020年,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农村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土地流转加快,为水稻机械化推广提供了条件。加上各地继续将购机补贴政策向水稻机械倾斜,在示范带动下,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其中种植机械化水平超过45%,机耕水平超过95%,机收水平超过85%。黑龙江、江苏、湖北等水稻种植大省机收水平均超90%,为我国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二、水稻机械化发展趋势

我国水稻生产从农机农艺配套考虑,基本上可分为三大产区,即黄河以北的北方水稻一年一熟区(水稻Ⅰ区),黄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稻麦、稻油轮作一年两熟区(水稻Ⅱ区)和南方双季稻区(水稻Ⅲ区)。

其中水稻Ⅰ区基本上是平原地区,适应大型机械作业,如整田环节的激光平地机械,育插秧环节的工厂化育秧和高速插秧机,收获环节喂入量4—8kg/s轮式(或履带式)联收机,烘干环节的大型烘干机械等,都已实现国产化和批量生产,水稻生产机械化问题已基本解决;    水稻Ⅲ区的特点是稻田泥脚深,田块小,以丘陵、浅山区为主,适应小型机械化作业,如整田环节应配套50—60马力四驱拖拉机或履带式拖拉机,耕整田配套旋耕灭茬机及激光平田系统,育插秧环节的工厂化育秧和步进式插秧机,收获环节喂入量1.0—3kg/s履带式联收机,烘干环节的中小型烘干机械等,都有成熟的国产机解决方案,目前是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最低的地区;

水稻Ⅱ区,介于Ⅰ区和Ⅲ区之间,水稻生产是该区域稳粮增粮的关键所在,抡农时是第一要务,合理安排轮作茬口,把秧插在高产期是中心任务。该区域水稻产地平原、丘陵、浅山区各占1/3,适应中型机械化作业,如整田环节应配套60——90马力四驱拖拉机,耕整田配套旋耕灭茬机及激光平田系统,育插秧环节的工厂化育秧和高速或步进式插秧机,收获环节喂入量2.0—4kg/s履带式联收机,烘干环节应配套中型烘干机械等。该区域除苏、浙、沪等机械化水平较高外,大部分地区水稻机械化水平在50%左右。

分机械化项目看,2020年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到76.5万台,同比增长9.7%。如果按台均作业量300亩计,市场需求量应为152万台,存在65.5万台的缺口。目前我国插秧机以日本久保田、洋马和井关,韩国东洋、大同工业等企业的产品为主导。近年来,国产品牌插秧机逆势上涨,崭露头角,生产商30多家,产品已系列化。步进式两轮驱动有2、4、6行,乘坐式三、四轮驱动,有4、6、8、10行(行距300mm,株距120—200mm可调),乘坐式插秧机采用四轮驱动底盘,加载智能化控制系统。其特点一是作业效率高。插速高达300—500次/分,最高作业速度1.4m/s;二是开始使用电子监视功能。秧箱底板处装有传感器,对缺秧或秧苗快插完时发出警报;三是开始应用液压技术、自动控制和安全装置,提高自动化水平;四是开始采用高强度轻金属,塑料制板和型材等,零件精密、轻巧,整机重量减轻。配以工厂化育秧技术,则水稻机械化发展速度将有一个新飞越。

水稻联收机全喂入向大功率延伸,半喂入技术发展呈现后发优势。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迅猛发展,受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的驱动,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兴起,北方水田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收获效率更高的水稻收割机产品需求量在不断增加,2—6kg/s喂入量的产品已经是市场的主流,北方地区向4—8kg/s喂入量的产品发展。半喂入机型经过深度调整期,沉寂3年。2018—2020年,半喂入机进入又一个高增长期。在2019年中国国际农机展上,星光农机在788基础上推出的星光988,配备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底盘技术和脱粒清选系统也进行了升级,2.2m的割幅加上稻麦油功能的全覆盖,使得星光988更加亮眼。同样,久保田也展出了其升级产品PRO988Q。基于PRO688Q的升级,配备了独立驾驶室,4kg/s的喂入量,加水平旋转卸粮装置,已经足够让其抢眼了。

据农机工业协会统计,2019年,骨干企业生产履带式水稻收获机10.56万台,增长29.58%。适应南方丘陵山区的小型水稻收获机出现比较快的增长。由于水稻秸秆处理的需求和用户的变化,2019年半喂入式水稻收获机也有明显的增长,产量同比增加了39.83%。这种逆势的大幅度增长,印证了笔者2013年的判断:预计今后将在水稻机收中独领风骚。因此,笔者认为,半喂入水稻收获机能够适应我国广大的水稻产区,有损失率小,含杂率低,生产效率高,秸秆易处理,通过性能好等特点,特别适应单季稻生产和茎秆较高、收获季节易倒伏、要求保留完整茎秆的地区。虽然目前造价较高,但通过购机补贴,价格仍可控制在农户能接受的水平,未来市场仍大有可为。所以,企业不应过度忽视半喂入水稻收获机的研发和生产。而应采取蓄势待发之势,时刻准备着,以免需求暴增时措手不及。

目前我国有500多家烘干机生产企业,其中适合水稻等粮食烘干作业的机械品种约150多款。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水稻烘干机产品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中联重机等为领军企业,为我国水稻产后烘干机械化提供了优质的解决方案,受到市场热追。从我国南、北方需求来看,水稻烘干机产品存在南北需求差异,将向以下方向发展:

干燥机的生产能力向两极发展,南方水稻区的中、小型高温、低温的多燃料烘干机产品,低成本运行,以能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的机型,适合农机合作社或机械化家庭农场经营的烘干机,大受欢迎,业绩开始提升。北方以稻谷为主,兼烘小麦、大豆、油菜籽等,大型高温固定式、多燃料、多品种的烘干机产品渐成需求主流。总体看,我国烘干机产品向快速、大批量处理高水分谷物,采用联合干燥技术,一次将作物降到安全标准的高效能干燥机,以及应用先进测控技术,干燥过程全自动化控制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多品种、高效率、低成本的谷物烘干。适应新型收获模式和面向经济作物烘干方向,可移动、高效能、多燃料的烘干机械或将引领发展,市场前景非常被业内看好。

三、加快我国水稻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据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水稻机械化示范项目数据水稻人畜力种植,用工数量10.5日/亩,折合劳动力成本630元/亩(不含收后干燥用工)。水稻所有生产环节都采用机械化,则用工量可降到2个工日/亩,用工成本为120元/亩,减少劳务成本510元/亩,经济效果非常巨大。再从产量看,全国平均产量为454kg/亩,与高产方比,增产潜力巨大。目前三大水稻产区高产记录均在1000kg/亩以上,万亩以上大面积高产记录在850—900kg/亩;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大面积产量为700kg/亩。就以此中等产量推算,在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我国水稻总产可望达到3.185亿吨,有1.125亿吨可实现的增产潜力,这对我国粮食生产与安全都具有战略地位。为了进一步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农业部制定发布了《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从机械化耕整地、工厂化(设施化)播种育秧、机械插秧、田间管理机械化、机械化收获等主要环节入手,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目前我国水稻机械化进展不平衡,为了加快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目前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进展不平衡,机插秧先进省份超过90%,而大部分省只有40%左右。机插处于起步阶段的省份,要选好示范点,明确技术路线,提高农民认识程度。机插水平在40—60%之间的省份,要巩固已有成效,加强技术培训,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培育市场,推进示范点全覆盖,扩大示范带动作用。机插水平超过60%的省份,要增加机具,推进社会化服务,提高机具效益。机插水平超过80%的先进地区,要调整政策,发展方式要实现从量的提高到质与量并重转变,主攻激光平地、工厂化育秧和产后烘干机械化,对增量机械要从宏观上进行规划,从购机补贴政策上进行调整,从推动跨地区作业上来着眼,防止有关机械过度发展造成对农民投资农机化积极性的伤害。从水稻机械化升级换代着手,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智能化水稻生产机械化,为我国水稻机械化探路。我国各稻区要根据自身农艺特点,进一步熟化技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推进模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

2、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水稻Ⅱ区和Ⅲ区机插水平较低,应将水稻育插秧机械设备作为补贴重点,优先满足农民购买插秧机、育秧播种机、秧盘等的需要,不断增加机具的保有量,为育插秧机械化发展提供机具保障。要继续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实施水稻机插秧作业补贴、大棚育秧补贴、统防统治作业补贴等,支持水稻育秧中心建设,解决好机插秧用秧难题。要主动参与高产创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科技创新等工作,不断加大水稻机械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水稻种植区的农田基本设施,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根据水稻机械化提质增效的客观要求,在激光平地、工厂化育秧和产后烘干机械化方面有新探索,实现新突破。

3、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

一是充分调动基层农机技术骨干,加强技术指导,手把手、面对面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做好各个环节的服务工作,指导到户,服务到田,培训到位。阳光工程等农机培训项目要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作为主要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覆盖面。有条件的要组织开展水稻插秧技术竞赛,营造提升机手作业水平的良好氛围。

二是水稻主产省份要积极争取投入,建立省级示范县(市),县(市、区)办好各自的示范乡和示范村。强化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技术推广步伐。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整村整乡整县推进。技术推广部门要整合力量,争创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进县。

4、建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机制,聘请农艺专家参加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工作,尤其是做好育秧技术培训工作,形成推进水稻机插秧的合力。要在品种选择、育秧、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进行农机农艺的融合技术研究,制定适合各地发展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路线,形成农机农艺相适应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为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5、充分发挥新型农机经营组织的作用。农机合作社、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专业大户、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源,对水稻生产机械化来说,是重要的推动力和实践者。过去的一年,我国农机合作社数量发展到近8万个,比上年增加5100多个,出现了量质同步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机合作社拥有农机具315.3万台(套),占社会保有量的1/4。农机原值达到845.3亿元,较上年增长34.9%。一些地方新增农机的1/3由农机合作社拥有。全国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总面积达到7.75亿亩,约占全国农机化作业总面积的13%;服务农户数超过5700万余户。农机合作社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由原来单一的农田作业发展到现在的农机销售、维修和配件供应、农业运输、农机培训、跨区作业、农产品初加工、林果蔬菜生产等多种经营。入社社员收入平均较单机分散作业农机户收入增加30%以上。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使农机服务规模化、全程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高,在保障农业生产进度、推动规模经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各地农机推广机构,要采取派住技术人员、优先补贴其水稻生产机械、推动其规范化标准化商品化育秧,促进机插秧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推动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主力军,加速水稻机械化发展。

我国水稻钵苗机具装备与市场开发大有可为

我国水稻钵苗机具装备与市场开发大有可为

  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农业部提出今后我国水稻、小麦等口粮自给能力要达到100%。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其中,要实现水稻的自给自足,就必须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而提高单产现实的措施就是改进完善栽培制度,而推广应用钵苗机械化栽培生产技术,对开拓农机市场和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5年全国插秧机市场情况的官方统计数字还尚未公布,但相对于去年疲软的插秧机市场,今年市场明显呈现出复苏态势,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插秧机产品供货断档的情况。然而在水稻插秧机增长的同时,在全国许多地方特别是东北及内蒙古等地,实行钵苗育秧方式的水稻种植区域,依然是人工摆插秧方式为主。虽然人力雇工成本很高,有时一工难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平盘式插秧机代替人力插秧的推广速度还是相当缓慢。
  为什么存在这一反常现象呢?核心问题是农机不能满足农艺的要求,即插秧机栽植不了钵盘秧苗。目前全国也有中小型农机制造商正在积极开发研制与水稻钵苗栽培技术相配套的水稻钵秧苗播种机与插摆机械,市场也有一定销售。然而有的插秧机质量不过关,故障多,效率慢;有的引进技术和机具的成本价格高,配套秧盘价格的投入产出比低。再加上无项目资金扶持,靠农民自筹资金,难以收回投资,因此其产品不被市场接受。半钵只是一种过渡机型,其栽植原理同普通插秧机相近,也有伤根的问题,实际增产效果不明显。
  由于具有实力的大型农机企业按兵不动,固守原有市场,不愿颠覆自已的产品体系,等待同行开拓以观后效再出手。中小企业力单势薄,钵苗插摆机质量一直没有过关,因而制约了钵苗机插技术的应用和水稻机插水平的快速提升,满足不了稻农需求。
  今年5月农业部专门在吉林省长春市组织了由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部分专家、长江中下游水稻增产模式攻关组部分专家参加的东北水稻生产形势分析暨钵苗机械插秧现场会。与会专家,在现场观摩水稻钵苗插秧机械示范、研讨钵苗育插秧技术后一致认为,水稻钵苗移栽技术是我国水稻移栽及农艺发展的一次创新。采取水稻钵苗机械化移栽技术,不仅能保证育苗环节能够育出健壮的水稻旱育秧苗,替代繁重的人工摆秧,提高作业效率,保证最佳移栽时节,而且机械移栽符合农艺要求的浅插、匀插、直插,移栽后秧苗起身快、分蘖早而多,可促进水稻早生、快发,增加水稻有效分蘖,具有“三省二增”,即省工、省种、省营养土、增产、增收的优点,对比毯式秧苗机插秧模式,在春季气候较低的年景,增产作用更为明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研究育苗方法对产量的效果试验中发现,钵体育苗缓苗快,低节位分蘖多,一穗粒数增加,提高成熟度,比机插盘育苗播种量只有60克的情况下,还能增产5.8%,具有非常巨大的增产潜力。但当时没有钵体育苗插秧机,抛秧技术具有很大的技术屏障等原因,没能发挥出钵体育苗的高产稳产的潜力。
  农业部水稻专家组专家严光彬研究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致力水稻钵苗栽培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近些年一直跟踪水稻钵苗机插摆秧的示范,并亲自设置示范对照田。全国多点测产的结果是增产幅度在6一19%,平均接近10%。通过一项栽培技术的应用,能有这样的增产效果并不多见,同时特别是对优质水稻提高出水率效果和增收作用也相当显着。因此严光彬专家提出,水稻钵苗机插摆秧技术,将来无疑成为北方乃至全国水稻高产、稳产、高效的主要技术,可以解决水稻单产长期持续徘徊的问题。
  基于此,围绕着水稻钵苗栽培农艺技术,在农机与农艺融合上还没有很好地破题,水稻钵苗机具装备产品开发制造还没有相应的跟上,在多数稻民坚持使用钵苗育苗栽植方式的条件下,顺势而为,适应这种需求,开发完善钵苗机械装备将大有文章可作,是可下力量挖掘和培育的一个农机需求新增长点。
  以水稻钵体苗种植标准化程度低、技术集成度低,机械装备程度低等突出问题为导向,急需以建立起水稻标准钵体苗育、栽配套生产技术体系与标准,研究开发出水稻标准钵苗育秧、移栽系列机械装备为目标,依靠自我创新破解我国水稻标准钵体苗育、栽生产机械化问题,填补我国水稻钵体苗移栽机械的空白,使这一产品领域核心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带动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为我国水稻持续增产提供强有力的更多技术支持。
  水稻钵苗机械化技术与机具装备待加强研发制造:建立起水稻标准钵体苗育栽配套技术体系;形成水稻标准钵体苗机械化育秧技术规程;形成水稻标准钵体苗机械栽移技术规程;完善水稻标准钵体苗育秧播种流水线;开发出水稻标准钵体苗6行、8行高速移栽机,开发出水稻标准钵体苗6行乘坐分体式移栽机;开发水稻标准钵体苗6行步进式移栽机。
  水稻钵体苗育栽配套技术研究,应本着突出重点、突出关键、突出实用的原则,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水稻标准钵体苗技术集成度和生产标准化水平,主要研究五个方面内容。第一,对目前水稻钵苗育秧移栽技术进行全面调研,研究制订水稻标准钵苗育、栽秧技术标准;第二,对目前水稻标准钵体苗育秧盘进行全面调研,设计与系列钵体苗移栽机相配套的标准钵育苗秧盘;第三,研究现在育秧过程中农业新技术的融入情况,把国家“863”计划成果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引入并集成到水稻钵苗育秧技术中,通过这项技术的配套应用,激发稻种的活力、培育壮秧苗,为机械移栽提供优质秧苗;第四,研究水稻标准钵苗育秧技术与精密播种流水线装备的融合运用,并进行示范、提出技术标准;第五,在上述研究开发与示范的基础上,建立提出水稻标准钵苗育、栽配套生产技术体系,调查设计标准钵苗育秧秧盘。
  水稻钵体苗育秧精密播种流水线的研发,研究对比振动式、气力式及吸盘式秧盘育秧播种装置;改进同步播种控制机构;对比平皮带式、滚刷式等覆土装置,确定选用一种并改进其存在的问题;按照水稻标准钵苗育秧技术规则进行育秧播种流水线的总体设计和制造;根据钵苗育秧技术标准,改进播种流水线存在的问题。
  水稻钵体苗高速移栽机系列产品开发,研究折叠式秧箱,以解决大地块运输问题,提高效率;研究平整地滚轮,用于消除地轮形成的沟槽;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分插机构的设计;研究把专利机械手式抓取送秧苗机构,科学应用在高速移栽机上。
  水稻钵体苗乘坐浮板分体式移栽机的开发,研究设计分体式浮板,解决秧苗插秧深度问题;研究动力配置问题;解决移栽深浅准确调整问题。
  水稻钵苗6行步进式移栽机的开发,研究动力系统配置0HV汽动发动机,提高动力储备;采用平衡设计原理,尽量小型化、轻型化,以利于田块操作;解决移栽秧苗爪耐磨性问题;研究宽行窄距问题,增加调整株距,不少于5个档位适应不同区域种植株距要求。
  据有关方面分析,预计当水稻钵苗育插秧有市场认可的产品,每年钵盘育苗播种机市场需求将在5千台以上,钵苗插秧机在1万台以上,并随着钵苗技术的应用扩大和插秧机的更新换代,高峰时可突破3万台。这是我国水稻机械市场的一片蓝海,正等待有识企业乘风破浪前进。
  结束语:市场偏爱那些肯不断开拓的企业。站在用户的角度看产品需求,研发适应未来市场的新产品,提高新产品的耐用性与稳定性,才能把握未来发展机遇。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已逐步趋于成熟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已逐步趋于成熟

  【中国农机网 地方农机】?油菜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花用、油用、饲用、菜用、肥用等多项功能,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度较高的典型作物,但由于人工播种、收割等费时费力人工成本较高,近年来种植面积所有下降。专家指出,解决油菜生产人工成本高、生产比较效益低、种植面积呈下滑趋势等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几年,油菜生产机械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特别是联合收获机化技术及机具已逐步成熟可靠,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油菜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湖南澧县大力推广油菜机播作业
?
  9月17日,参加“澧县2018年度油菜生产调度会”的农业及农机干部、各镇街的分管负责人、农业综合站站长、油菜种植大户等120余人前往城头山镇古大堤村,参观了3000亩油菜机播示范片区,观看了油菜机播示范作业。
?
  示范现场,集机耕、机播于一体的机械化作业方式,使观摩群众不仅直观感受到了油菜机播的高效性能,同时也认识到油菜生产机械化是当前稳定和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促进油菜生产增产增收的良好途径。
?
  今年,澧县油菜生产纳入了全省“一县一特”项目,油菜生产特别是油菜生产机械化推广工作受到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府不仅对购买油菜直播机具的农户实行“累加补贴”,而且还为全县每个镇街再次免费配送了1台油菜直播机械,用于油菜生产。
?
  在当天的油菜生产调度会上,县政府副县长赵长津指出,要推广“高抗高适、适宜机收”的油菜品种,为机械化提供条件;要通过抓大户,采用轻简化栽培推广机械化;各镇街要通过办好示范片,全力推进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
?
  陕西彬州召开油菜机械化播种演示培训会
?
  8月27日,陕西彬州市农机管理站在新民镇小灵台村召开了油菜机械化播种演示培训会。包括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及项目村群众共60余人参加了演示培训会,发放技术资料200余份。
?
  会上,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油菜种植技术规范及机械化播种应注意事项,彬州市农机管理站杨军站长就油菜机械化发展形势及前景进行系统讲解。最后,参会人员观看了油菜机械化播种现场演示。在观看了油菜机械化播种后,村民宋乃儒激动的说:“不到一个小时就播种了6亩油菜,这要是通过人工撒播至少也得1天,而且机播质量远远高于人工”。
?
  据悉,彬州市年均种植油菜7万亩左右,且种植基本以人工撒播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了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为此,彬州市农机管理站今年积极申报了油菜全面机械化示范项目,经过多次考察调研,引进了中国农机化研究所生产的2BMC-9型小籽粒播种机,并进行了多次调试改进。经过演示,该机型播种精度相对较高,适应性强,为油菜全面机械化示范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
  江苏东台市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
?
  日前,从国家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发布的通报获悉,江苏东台市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通过验收。此次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全国共六家通过验收,其中该市作为江苏唯一一家,全国仅三家“项目实施比较规范、效果比较突出”的单位之一通过验收,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赞赏。
?
  东台市一直是油菜种植大市,常年种植面积在30万亩左右。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加之油菜籽市场行情的不稳定,该市油菜种植面积略有缩减,但一直保持着20万亩以上,且实现了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在今后的油菜生产机械化工作中,该市将按照上级指示要求,及时总结好做法好模式好经验,进一步扩大典型示范效应,共同营造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国油菜籽生产机械化趋势与发展对策

我国油菜籽生产机械化趋势与发展对策

目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分别是95%,84%和近78%。作为油菜籽生产大国,我国油菜常年种植面积在1.2亿亩左右,总产量1600万吨左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30%,是我国第5大粮油作物。下功夫提高油菜籽生产机械化水平,对于稳定和提高油菜籽产业发展,促农增收,保障我国食用油供应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油菜籽生产机械化迫在眉睫

我国油菜籽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和北方春油菜区,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油菜播种面积、产量均占全国的85%以上,种植方式70%为育苗移栽,30%为直播。北方的春油菜产区基本采用直播的种植方式。尽管国家高度重视油菜生产机械化,但经多年强力推动,2019年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9.2%,远低于主要粮食作物。加拿大、法国、德国等油菜籽生产强国实现了油菜籽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用工量仅有0.5个/亩,生产成本低,对我国油菜籽产业形成了绝对优势竞争力。

为了提高油菜籽生产机械化水平,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区作为油菜籽生产机械化示范县之一,从种植环节切入,进行了机直播和机移栽对比试验,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该县属稻麦(油)轮作区,油菜籽生产具有传统优势。

一是油菜成熟期早于小麦5~10天,有利于选择生长期长的水稻品种,为水稻高产提供条件;

二是地处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市(常年种植油菜面积在150万亩以上,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每年3~4月,漫山遍野油菜花,漂香四方,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成为汉中这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一张名片,促成了发达的观光业,油菜种植业成规模功不可没;

三是传统的育苗移栽方式,产量高达180kg/亩,比种小麦效益高约30%,农民对种植油菜有积极性。面积稳中有升,常年种植面积为25万亩,成为该区优势产业。但近年来,这一优势正在受到挑战:

1、劳务成本上升。油菜籽生产耗劳最大的环节是育苗移栽和收获。前者包括挖定植坑、摆苗、定植等工序,亩耗工约5.5个;后者包括割晒、脱粒、清选等,亩耗工约4.5个。农忙时农业劳务用工为120元/天,仅此支出就达1140元/亩。种子、农药、肥料等物化成本为185元/亩,而油菜籽收益为1170元/亩(市场价6.5元/kg),如果用工全部为雇工,加上其它支出,则实际收益为负值30元!

2、机械化程度低,除了机耕整田外,其它作业主要靠人力完成。

3、农村强壮劳动力80%外出务工经商,对种田劳力的供应受制。因此推进其生产机械化尤其迫切。该区瞄准这一优势产业,及时引进相关机械和技术,进行试验和示范,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优选品种(以利机械化收获),机械直播(以降低用工成本)、机械化联合收获(大大提高工效)”等为核心的技术路径,实现了农机农艺融合。2018~2019连续两年生产实践考核,采用全程机械化进行油菜籽生产,示范区产量为195kg/亩~210kg/亩,平均产量202.5kg/亩,比对照组提高22.5 kg/亩,增产12.5%,增加收入123.75元/亩;亩用工量降低至1.0个/亩,减少9个/亩,减少用工量90%。亩节约人工费用1080元。节本增收效益为1203.75元/亩。其成效是巨大的,同时也为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我国全面推动油菜籽生产机械化的条件已经具备

(一)、制约我国油菜籽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1、缺乏适用于机械化生产的品种。长期以来我国油菜育种的目标主要致力于高产和优质,而忽略了油菜品种对机械化作业的适应性,导致大面积种植的油菜适合机械作业的性能较差。特别是移栽油菜,由于株型大、分枝多、分枝交叉、角果易开裂等,给机械收获造成很大困难。机收损失率高达15%—30%,产量损失大,农民戏称机收油菜籽作业为“高量播种机”,抵触情绪极大。

2、油菜栽植和收获机具的开发生产滞后。油菜籽联合收割机主要是在稻麦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局部改进形成的兼用型产品,收获油菜籽的损失率畸高。油菜直播机采用外槽轮式排种器,播种精度低,技术性能不稳,适用范围不广。近年来一些地区先后引进了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的油菜移栽机、油菜收获机进行试验,但由于机具价格高、适应性差等因素难以示范推广。

3、油菜栽培方式不统一。我国油菜种植制度多样,缺乏规范化的栽培制度,生产手段、经营方式落后,缺乏与现代生产手段相适应的集中、成片种植和规范化管理。

4、农机农艺缺乏有效的融合与集成配套,互不适应,互为制约。

(二)、全面推动油菜籽生产机械化的条件已经具备

为了突破这些“瓶颈”,国家农业部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组织科研、农机企业、农机农技推广等多部门,进行多项攻关,形成了系列化的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宜机作油菜新品种、农机农艺集成等成果:

1、宜机作油菜品种选育获重大突破。

一是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成功的“阳光2009”,具有株型紧凑、抗倒性好、抗裂角性强、花序长、含油量高、抗病性强等特点,适宜机械化生产。示范表明,该品种适应于机直播和机联收。油菜生产由亩均10个工减少到0.8个工,亩均纯收益750元以上,从而扭转长江流域近年来油菜籽生产效率低、效益低的局面。

二是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研究员选育的“中双11号”宜机作油菜新品种。据我区大面积试种表明,抗倒伏、抗裂荚性能好,1万亩示范区理论亩产211.4kg、核心区理论亩产241.7kg,分别比传统的高产水平180kg增产17.4%和34.3%,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多熟制条件下低损失的油菜机械化收获。是世界上首个集高含油量(49%以上)、强抗裂荚、高抗倒伏、抗菌核病为一体的双低油菜品种,在全国推广应用已达1300多万亩。

三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董振生教授选育的“陕油15”油菜新品种。2014~2019年度,先后在宝鸡市的岐山、凤翔(旱作区)和汉中市的南郑区、勉县、西乡县(稻油轮作区)等地进行油菜籽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与示范。示范表明,“陕油15”宜机播,产量高,亩产200kg以上,抗病抗倒伏能力强;成熟度一致,株型紧凑,抗裂角性强,适宜机械化生产。适应性强,可广泛用于稻油轮作和旱作。

2、油菜机播和机收的关键装备获重大突破

一是研制成功并用于生产的专用油菜直播机,其技术日臻成熟,生产效率比人工作业提高60~100倍,形成了旱作免耕播种机系列产品、水旱通用旋耕播种施肥机系列产品和南方油菜直播机系列产品等多系列,40多个品种,满足了不同生产区油菜机直播的农艺要求,生产表现良好。

二是油菜机联收装备获重大突破,其作业效率是人工的30~120倍。中联重科谷王油菜收割机、烘干机,耕王拖拉机等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产品,可以高效完成收割、烘干、机耕开沟等环节。旗下谷王PL40收割机,有作业速度快效率高、损失率低、洁净度高的 “超强”表现。谷王DF120低温混流式烘干机,则是根据国内不同区域作物种植特点推出的新一代产品,其独有的混流干燥技术,对油料作物的干燥实现了良好控制,烘干效率高。其低温循环技术,在不破坏油菜籽本身结构的同时保证了油料作物的品质。 浙江湖州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油菜联收机,收割、脱粒同时完成,总损失率<5%,含杂率<6%,破碎率<0.5%。与人工分段收获油菜籽相比,机械收获工效提高近35倍,机械作业减少损失、节本增效可达每亩250元以上。目前油菜联收机国内生产商约有20多家,年产能完全满足国内生产需要。

      3、形成了农机农艺融合集成配套的油菜籽生产机械化技术体系。  我国“油菜籽增产综合技术生产模式研究”课题组,成功攻克了机收品种、机收装备和配套农艺技术三大技术难关,为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依托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及全国油菜同行,重点在“油—稻”、“油—稻—稻”等不同轮作制条件下,对品种、“一促四防”、机械收获等技术进行熟化和集成,建立品种、机械装备、植保、肥料为一体的套餐式、轻简化的成套技术,促进不同领域技术相互配套,初步建立了油菜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模式。

      4、实现了为机械化生产而进行品种选育和农艺创新的革命性转变,为其它多种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正确思路。提出了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油菜籽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内容包括大田耕整、开沟、种植、植保、排灌、收获、秸秆还田、烘干等机械化技术。实现了技术规范和装备的有机统一。为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进入“快车道”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三、加快推进油菜籽生产机械化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

一是要抓好示验、示范,普及油菜籽生产机械化模式。把发展油菜籽生产机械化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点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力度,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统筹农机管理、科研、生产、鉴定、推广和安全监理等方面的力量和资源,从试点示范入手,推动油菜籽生产机械化发展。油菜籽主产区农机部门要因地制宜,开展油菜籽生产机械化试验示范。要依托农机大户和各种形式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推广应用油菜籽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因地制宜,实现技术集成配套;确定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机械化生产模式和机具配套方案,开展示范推广。

二是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的各项政策,以试点示范为重点,积极争取多渠道的投入。要把油菜开沟、播种、收获、烘干、秸秆还田等机械列为各级政府的购机补贴范围并予以倾斜。国家购机补贴资金要逐步扩大补贴的实施范围,鼓励地方购机补贴资金累加补贴,提高补贴力度,支持、引导农民和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机械化的种植方式和收获方式。应根据各地区生态类型、种植制度、品种特点、气候条件、装备基础等因素选择油菜籽种植和收获方式。油菜籽机械化精少量直播具有作业效率高、省种、免间苗、宜机收等优点,应通过新品种引进应用、栽培技术改良等方面创造有利于机械直播的农时条件,优先发展机械化精少量直播;加快研究开发集开沟(畦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功能于一体的复式、精确、高效直播机。稻油轮作区,应在农时能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改育苗移栽为机直播。应从品种的适机收性和降低联收机损失率两方面攻关,降低损失率,提高适应性,通过机联收来节本增效。同时,应选择不同区域、不同熟制进行机械化生产考核,熟化农艺技术,配套机械化,使之尽快发挥生产效益,把希望变成现实。     

3、加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油菜籽产区要建立农机系统和种植业系统的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对油菜籽生产机械化工作的指导。

统一研究和协调解决品种、种植方式、机具配备等问题,推动油菜籽生产机械化加快发展。按照农机、农艺结合,研究、推广和管理人员结合的原则,成立油菜籽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加强技术咨询、培训、指导。

结合实际,建立农机、油菜栽培、植保等方面农技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队伍,深入到田间地头,扎扎实实地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组织有关农机和农艺专家从品种、栽培制度、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开展合作研究,完善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技术模式,形成推进油菜籽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合力。组织有关单位、企业开展油菜籽生产关键技术与设备的联合攻关,不断提高机械化装备供给能力。

从种植标准化入手推进规模化,为机械化创造条件,培育油菜机播、机收作业市场,搞好机具供需衔接,组织开展油菜机具跨区作业,提高机具的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农民购买和使用油菜生产机械的积极性,实现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目标。

标签:水稻   机械化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0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