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沃野北大仓 人勤春早不误时(千里沃野奏响振兴强音)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千里沃野北大仓 人勤春早不误时(千里沃野奏响振兴强音),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千里沃野北大仓 人勤春早不误时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千里沃野奏响振兴强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千里沃野北大仓 人勤春早不误时

2、千里沃野奏响振兴强音

3、千里沃野织锦绣——白山市建设“一谷一城”发展特色农业见闻

4、千里追“耕” 喜看10省区春耕春收图景

千里沃野北大仓 人勤春早不误时

千里沃野北大仓 人勤春早不误时

?  初春时节,广袤的黑土地正在苏醒,迎来了备耕时节。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年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在400亿斤以上。人勤春来早,千里沃野上,正打响“抗疫备耕一起抓”的战役,为夺取粮食丰收打下基础。

抢前抓早,不误农时

在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种粮大户张景会已开始清雪、扣育秧大棚、检修农机,并确定了种植计划。今年他将种300多亩水稻,全部施用有机肥。

抢前抓早是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重要“法宝”。受疫情的影响,黑龙江垦区二九〇农场巴山湖管理区的部分种植户滞留外地无法返程。为了不误农时,农场志愿者担负起备耕生产的重任,义务帮助这个管理区清雪扣棚,解决了人手紧缺的问题。

黑龙江垦区绥滨农场东井管理区种植户贾占军,从外地回到管理区隔离结束后,采取邻里互助的方式,加快清雪扣棚。贾占军说,提早清雪扣棚有利于抢积温、育壮苗、谋高产,为春耕生产争取有利时机。

据绥滨农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绥滨农场8486栋大棚全部完成扣棚工作;统购化肥12600吨,已下摆5490吨,预计近日将全部下摆完毕。

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郭宝松说,目前,全垦区备耕所需资金、物资筹措及下摆进度、各项农事活动进展均与往年持平,没有出现滞后情况,实现了以早动争主动。截至3月1日,黑龙江垦区化肥、种子完成下摆量分别是56.3万吨、10.4万吨,占总需求的比例分别是55%、63.1%。

科技备耕,网上培训

近日,在黑龙江垦区八五六农场智能化催芽车间,第一批600吨包衣种子装入浸种箱,水稻催芽工作拉开序幕。春耕在即,这个农场及时着手复产复工,面对疫情,工人们采取错峰、分散、分时的工作流程,全力做好种子包衣和浸种催芽工作。

最近一段时间,黑龙江垦区八五四农场种植户们迷上了手机直播。直播间里,农机技术人员正在对春耕生产中常用机械分类进行讲解,玉米播种机、大豆播种机、拖拉机、插秧机、打浆机……“主播”从农机具的检修要点,讲到保养与调试的技巧,并不时与种植户进行答疑互动。

围绕标准种植模式、节本增效措施、水稻品种选择、农机安全等8个方面内容,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组织8名技术骨干录制农业生产讲解视频,为种植户开展贴心网络教学培训。七星农场种植户金红梅说,通过手机App便可随时随地观看视频,虽然因为疫情尽量少出门、不聚集,但农业科技培训却没有耽误。

近日,黑龙江垦区组织开展“科技在线助春耕”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创新科技服务方式,组织相关专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在线指导、政策解读、信息发布、线上答疑等服务,助力垦区春耕生产。

加快复工 余粮变现

登记、测温、进入厂区,洗手、换装、消毒进入加工车间,拌药、灌袋、上秤检斤……这几天,在黑龙江垦区二道河农场的北大荒垦丰种业分公司种子包衣加工车间内,工作人员正严格按照包衣流程进行种子包衣作业。

作为国内较大的玉米和常规水稻种子生产销售企业,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充分保证防疫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安排复工复产,保障全年供应量。目前,该公司各级分公司正在根据各地种子需求量进行加工。

为最大限度让余粮变现,加快春耕生产进度。近日,黑龙江垦区组织种植户加快余粮销售。陈庆山是黑龙江垦区勤得利农场第三管理区的种植户,受疫情影响,他家的水稻还没有出售,眼看就要买农资,非常着急。

管理区的工作人员通过多种渠道,帮助陈庆山联系到了收购商。陈庆山说,每斤稻谷卖了1.23元,春耕资金有了保障,马上就可以投入到接下来的农业生产中。

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相关负责人说,为加快余粮销售,解决备耕生产资金问题,垦区各农场通过摸底调查,充分掌握余粮数量、质量,主动联系政策性收购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同时提前做好装粮车、运粮车等各类车辆保障工作,并统一开具车辆通行证明,为下一步农业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千里沃野奏响振兴强音

千里沃野奏响振兴强音

?  八月的吉林大地,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

  绿油油的庄稼地,米香四溢的稻田,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规模化养殖的现代牧业小区……在千里沃野交织成一曲绚丽的乡村振兴发展的华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效益优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吉林全面振兴发展提供重要基础保障……

  吉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关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引领,加快推进三大体系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吉林,在新的历史节点,正踏出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三产融合步伐

  推进吉林省乡村振兴,首要的切入点就是“产业兴旺”,产业兴,事事兴。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对吉林省而言,需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而调整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要抓住“种、养、特、加、新、融”六个字,即:做好优化种植业、扩大养殖业、突出园艺特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业态新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文章。

  粮食产能稳定提升。种植业结构调整“一减多增”,吉林省累计调减籽粒玉米560万亩,超出预期目标10万亩,水稻、大豆和饲料等经济作物均有增加。粮食总产2017年达到744亿斤的历史高位,继续位居全国第4位;粮食单产987斤/亩,位居粮食主产区第一位。

  畜牧业平稳发展。今年,吉林省畜禽养殖业产值预期目标是1500亿元,计划比2015年增长11%。上半年实现488亿元,同比增长1.6%。

  园艺特产业加快发展。三年累计新建棚室60多万亩,总规模达到175万亩。今年园艺特产业产值预期目标是1900亿元,计划比2015年增长33%。上半年实现570亿元,同比增长5.6%。

  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向好。全省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户,省级龙头企业521户,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90户。今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预期目标是6000亿元,计划比2015年增长25%。上半年实现2900亿元,同比增长6.5%。

  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以农家乐、林家乐、渔家乐为重点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加快成长,培育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1个、全国最美休闲乡村20个。今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预期目标是93亿元,计划比2015年翻一番。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推进乡村振兴,多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灌溉设施,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着力强化提升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成为吉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下面这组数字和表述,对这一层深意做了有力的诠释:

  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整合投资140多亿元,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900多万亩;

  农机装备建设——累计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55.5亿元,建设粮食主产县全程机械化示范区30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6%,比2015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每年培育推广主导品种70个以上,主推技术30项左右。

  今年,吉林省还重点示范推广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航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等5项技术,以及设施园艺、土地托管、新农村建设、村企共建等5种模式。

  深入实施国家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工程,信息服务站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业卫星数据云平台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农村电子商务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为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吉林省还制定实施方案,重点开展生产标准化、质量安全监测等行动,在9个市(州)开展蔬菜、水果和食用菌例行监测。创建10个省级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以及27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省“三品一标”环境监测面积达1214万亩。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其中重要一环。目前看,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存在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经营分散等问题,还不能有效适应和对接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

  诸多事实证明,对吉林省而言,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和经营方式,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水平是当务之急。

  规模经营稳步扩大。目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成为主导模式。土地流转面积2366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7.6%,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设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881个,基本实现县乡覆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发展到8.7万个,家庭农场2.5万个,分别比2015年增长40%和19%。实施农民培训“1231”工程。

  农产品品牌建设持续强化。突出“吉字号”品牌,研究制定农业品牌建设指导意见和“吉林杂粮杂豆”“吉林玉米”品牌建设规划。协调组建吉林杂粮杂豆品牌联盟。筹划在北京、天津、杭州等重点地区举办专场宣传推介活动和“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筹划建设域外吉林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专营店。

  农业对外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吉林省组织开展农业合作对接交流活动,分别与京、浙、苏、粤等地签署农业合作协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开展农业合作与开发的企业达50余家,海外投资达18亿元。

  美丽宜居新农村建设渐入佳境——

  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综合整治农村环境

  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实现“产业兴旺”,还要实现“生态宜居”。

  认真落实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吉林省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以治理农村“脏、乱、差”为重点,着力解决垃圾乱倒、柴草乱垛、粪土乱堆、脏水乱泼、墙壁乱画、畜禽乱跑等“六乱”难题。尊重农民意愿,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和建设管护机制创新,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

  因地制宜,各地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据调度,今年全省拟有41个县(市、区)开展整县(市、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另外,今年省政府继续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8亿元,支持第三轮431个重点村农村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

  年初以来,吉林省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支持有条件的乡村率先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促进乡村资源与休闲旅游、农耕体验、养老服务等产业深度融合。注重典型示范,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提升。

  3月16日,吉林省印发《2018年吉林省创建美丽乡村工作方案》。年度计划创建省级美丽乡村50个左右。截至今年5月,全省各地已完成文件制发,各地拟推荐年度美丽乡村104个,目前正按计划进行打造建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不能离开“乡村文化振兴”这个话题。依托各地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吉林省注重挖掘保护乡村文化,注入现代文明和新时代特色文化,精心打造乡村“软实力”,构建吉林省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吉林省今年力争打造提升50个乡村文化品牌村。

  美丽宜居新农村建设渐入佳境,吉林省农业农村改革也不断推进和深化。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完成农村土地确权行政村9030个,占开展确权村总数的97%。梅河口、公主岭两个试点地区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稳步推进,共发放承包权证和经营权证13.2万本。其他地区正在开展数据库质检汇交,陆续进入颁证阶段……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热望!

  乡村,正走出铿锵的足迹!

  吉林大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正释放着黑土地蕴含的能量和伟力,在千里沃野闯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千里沃野织锦绣——白山市建设“一谷一城”发展特色农业见闻

千里沃野织锦绣——白山市建设“一谷一城”发展特色农业见闻

 ? ? 一个个百亩、千亩长白山药材种植基地里,人参、贝母、五味子、艾草等道地中药材迎风而立,药香扑鼻;

  一座座“开心农场”让市民变“地主”,“我在乡下有块田”项目圆了城里人的“田园梦”;

  一朵朵鲜花铺展成姹紫嫣红的四季花海,五彩斑斓的百合花开满东胜村110亩的山坡地,时下的白山,除了叶的浪漫,还有花的斑斓;

  ……

  在白山1.75万平方公里的绿色沃土中,以生态为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绿色产业格局正在形成,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具有鲜明长白山地域特色的道地中药材、绿色蔬菜、花卉旅游等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你方唱罢我登场,持续不断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白山市依托森林覆盖率“全国地级市最高”独特优势,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信心不动摇,全面实施“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建设。全市上下坚持奋战当下、赢在未来的理念,结合区域特点,做足特色文章,打造“参、蛙、菌、药、菜、牧、果、蜂、渔”九大板块产业集群,培育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

  “北药基地”好“丰”景

  长白山区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东北亚地区最大的药用植物种质基因库,药用资源种类位居前列。白山市地处长白山区核心腹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有60%的面积在该市,是长白山道地药材的核心产区。

  独特的区位和气候条件,蕴育了品质上乘、品种独特的道地中药材,加上长白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环境、肥沃的黑土地,使生长的药用植物成分远高于其它产地,具有优质的药用价值,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中国人参之乡、西洋参之乡、红景天之乡、北五味子之乡。

  好资源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白山人一直在求索最佳答案。

  绿色转型,“特色”为要。在白山市“一谷一城”旗帜感召下下,提振了众多中药材种植企业的信心,大家因地制宜,积极谋划,开辟一条生机盎然的发展新路,真正使白山市成为道地中药材种植的沃土。

  微风习习,在红土崖镇的长白山道地中草药种植基地1600亩的土地上,文冠果、金莲花、威灵仙、白头翁等14种长白山道地中药材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红土崖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镇里经过广泛调研,确定了种植中药材、打造全市“北药重镇”的目标。2018年,总投资2080万元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建成。基地内种植的芍药、金莲花、威灵仙等中草药,经过研发改良,不但可以入药还可以在每年的六七月份作为观赏植物,实现观光农业产业新业态。

  眼下正值草木茂盛的季节,农民们正忙着给新栽种的种苗除草。地头里,家住三道岔村的王希云忙得不亦乐乎。过去的她守着自己土地以种植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自从政府引进了这个项目,我就把家里的土地流转给药材种植基地,粗略算下来,土地流转加上打工赚钱,一年的收入能达到两三万,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干活都更有力气了。”

  打造“一谷一城”,不能一蹴而就。它是农业转型的方向目标,产业发展需要循序渐进。

  长白县八道沟镇葫芦套村2019年试种了40亩的旱半夏,当年种植、当年就产收6万斤。尝到了甜头,今年扩种至100亩,10月份收获,一亩地最少能产2000斤。

  “只可惜去年种少了,看这形势,来年还得扩种!”村党支部书记金国虎介绍说,旱半夏是常用中药材,春天种植,秋天收果。根据调查,在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上,半夏干品很少,而且需求超过了供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开展示范性种植,预计每亩地可收入6万元左右。

  增收致富,“路子”要走对。让广大闲置在家的农户都参与到特色农业生产建设中来,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现在我们村,家家都是万元户,生活别提多美了!”如今,临江市苇沙河镇白马浪村村民说起生活的变化高兴得合不拢嘴。走进白马浪村五味子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架架翠绿的藤蔓,一串串宛如红宝石的五味子挂满藤间,预示着今年又要迎来大丰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地处偏远、常住人口只有136户398口人的小山村,呈现出村容美、百姓富的繁荣景象。村党支部书记刘长龙一语道破:种五味子。

  2016年之前,白马浪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玉米、大豆,一年下来一亩地也就能挣200多元。白马浪村地处国家原麝保护区缓冲区内,保护区规定辖区内不许有生产性企业和建设性项目实施,使得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如何打破掣肘,还得靠生态。”刘长龙介绍说,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白马浪村选择发展特色种植业——五味子,经过四年的不懈发展,五味子种植面积已达1700亩。种植户达到97%以上,年产量可达100万公斤,年销量总产值可达1400余万元,五味子真正变成了白马浪村致富的“金果子”。

  村民姜孟彦就是通过种植五味子脱贫致富的典型。沿着乡路一路向东行驶,临近鸭绿江畔,姜孟彦正穿梭在藤蔓间为五味子剪枝。“以前生活不容易,种植玉米、大豆,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2016年跟着村里一起种植五味子,三年来,挣了100多万元,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白马浪村地势高、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水源优质,使得这里生长出的五味子个大饱满、品质优良,深受全国各地的客商青睐。“我们正打算建个五味子烘干厂,把新采摘的鲜果加工成干果后,直接给客商发走,这样不仅减少了运输成本,同时还能增加一部分收入。”谈及未来发展,刘长龙目标明确。如今,土地稀少、位置偏远的苇沙河镇白马浪村,通过特色种植,成为十里八乡的小康村。

  打好生态牌,念好特字经,种好摇钱树。凭借良好基础,依托生态资源,全市各地多维度发展道地药材产业风景如画。

  携一缕盛夏的芬芳,伴着初秋特有的浓郁,记者走进了抚松县兴隆乡南天门村的抚松舜太文化艾草产业示范园。置身在一望无际的艾草田中,迎面扑来阵阵艾草独有的清香,一株株艾草长势喜人,风光旖旎。

  艾草,自然生长于山野之中,尤以野生的长白山天然艾草“除湿祛风”效果最佳。艾草的作用极多,除去直接做成食品食用,还可用来泡脚驱寒、止血止痛等。

  南天门村村民世代都有种植艾草的习惯。村民常常在端午节期间,将其挂至门梁上,辟邪康养。2019年,南天门村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了550亩艾草基地,成为了村集体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虽然艾草有很多的功能,但作为一种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菊科草本植物,似乎只有端午节时才能卖出好价钱。种这种作物,能挣钱吗?

  南天门村党支部书记王晓东给记者算了一笔收益账:“小小的艾草,通过一产种植,让村民租地有收入,劳作有工钱;二产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三产服务业,用于民宿体验、发展旅游的村民,每家都能增添有‘艾’环节。”

  艾草虽小,却体现了白山市“生态种植、有机品质、绿色康养、一二三产融合”的总体发展思路。艾草悠悠药香至,颗颗绿草不仅为人们带去健康,也为南天门村的村民们带来财富。

  立足资源优势,白山市紧紧围绕长白山道地中药材产业带,重点打造十大产业示范基地、六大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八大加工企业。建设五味子、灵芝、平贝母、天麻、返魂草等十大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种植基地,发展壮大靖宇县中药材产业园区和抚松县人参加工园区等六大产业园区,培育壮大龙头加工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形成三大北药种植产业带和“六区多园”深加工产业集群,完备产业发展链条,加快推动长白山医药和野生资源健康产业发展,打造中国北药基地。

  “菜篮子”里强品牌

  为提高绿色蔬菜城市自给水平,白山市加快发展以大棚、温室蔬菜为重点的棚膜经济。全市绿色标准化棚膜面积达到了1万亩,年均增长20%。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产业,培育专业乡镇15个、专业村70个、绿色特色示范大户500个,绿色特色产业生产基地达到了40万亩。

  绿色发展,绿在“有机”、绿在“创新”。

  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开心农场”如今已被浑江区红土崖镇簸箕掌子村演绎成了现实。在这里,你可以租一块地种菜,自己当“地主”,不仅可以吃上纯绿色蔬菜,还可以通过劳动来释放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体会到农耕的艰辛和乐趣。

  盛夏至初秋,正是各种大田蔬菜成熟的季节,在簸箕掌子村“绿兴生态园”的现代农业基地里,每天都有多位“地主”来这里收获他们的劳动果实。

  在菜地里忙着摘菜的市民张女士喜滋滋地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成果,“我种的有豆角、西红柿、茄子、辣椒,还有黄瓜、生菜、大葱等等,自己吃不完,还送给了亲朋好友,自己种的,全是传统老品种,没有农药化肥,还是当年那个口味。这段时间,隔两三天就来摘一次。”

  一大早,家住市区的李淑娴大妈闲不住了,让儿子开车把她送到了农业园,不仅享受一下田园生活,顺便采摘成熟的蔬菜。去年下半年,李淑娴就在这里认领了自己的一块地,正式有了“地主”的身份。由于年龄大不方便打理,她采取的是全托管的模式。

  李大妈一边采摘成熟的蔬菜一边对记者说,“岁数大了,一直有个‘田园梦’,如今真正实现了‘我在乡下有块田’的愿望,现在这西红柿、菜豆都可以采摘了,吃着自己田里的绿色蔬菜,放心!”

  行走在基地里,路两旁的田野一派生机。一大片农地被分成60多平方米的多个地块,编号从A001到D120,横平竖直、区划明确;油麦菜、香菜、小葱、黄瓜,这些常见的蔬菜在枝茎上恣意生长,满是收获;几位技术员在田间除草、间苗、扶秧、摘菜,动作娴熟。

  “从我们农场到市区,车程也就10多分钟,交通优势非常明显。城市的居民,以一年1980元的价格,租下一块土地,可以自己种植,也可以选择村里安排的专业人员进行有机耕种。到了每年5月至10月,市民可到地里采摘,也可由公司配送到家,实现有机蔬菜从田间直接到餐桌。”农场技术员王洪生骄傲地介绍道。

  红土崖镇借助白山市建设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战略的东风,2019年成立了绿源现代农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流转本村农民70亩土地,划分成近200个地块,租给城区市民,让村民和集体的收入不断增多。

  “我们现在地处的是1号园区,里面种的都是些辣椒、豆角、黄瓜等需要精细管理的瓜果蔬菜,再往前走不远,就是我们的2号园区,种的是土豆、地瓜等粗放管理的,为的就是保证全年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各种应季蔬果。”王洪生告诉记者,他们农场的口号就是“你在乡下有块田,包你一家吃半年”。

  据介绍,红土崖镇以高于市场价流转农民土地,进行整合后,每亩地收益达6000元,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吸纳当地农民就业。

  “我的土地流转给了农业园,一年每亩租金600元,现在还在园区里打工,成为了蔬菜技术员,一个月工资就有3000多元,靠着自己的手艺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我很知足。”王洪生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着。

  今后,该基地还将拓宽畜禽产品养殖业,并逐渐向周边市民提供果蔬采摘、农家乐等旅游项目,让这片土地持续迸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江源区湾沟镇西川村,百亩开阔的田野被紫白菜、紫甘蓝、七彩椒等作物装点得如诗如画,一个个正在实施的产业项目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西川村土地平整,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依托这一优势,2019年底,湾沟镇成功引进了计划总投资8.92亿元的西川里原宿生态农业文化产业园项目,将打造集农业采摘、生态观光、农产品加工、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

  “紫甘蓝耐寒性好、结球紧实、色泽艳丽、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营养独特,非常适合种植。”在园区里,谈起蔬菜种植,西川村党支部书记乔俊杰侃侃而谈,“我们今年先试种300亩,为了实现绿色有机,用的全部都是有机肥,让好产品引领消费!”

  “下一步,村里准备继续流转土地,小南瓜、紫油菜、紫生菜、紫芹菜、土豆等项目也都在规划中。游客来了,既可以采摘蔬菜,还可以在这住下,上面还有水库可以钓鱼。”看着项目进展如火如荼,乔俊杰不禁喜笑颜开。

  特色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如何延长产业链条,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绿色农业新格局,白山市正在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绿色有机品牌上下功夫,依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特色农产品提质提档升级。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菜篮子”工程上,树立问题导向,以“特”为先、以“绿”为主,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服务,推动生态农业在白山大地铺陈开来。

  抚松县兴隆乡新丰村一片土地贫瘠的山坡上,种着红秋葵、黑藜麦、黑土豆等特色蔬菜。除此之外,像小药材、经济果树、绿化树、特色花卉、山野菜、粮豆等七大区域,150余个农业示范新品种,在200亩的土地上,长势旺盛,生机无限。

  “别看现在基地里一片葱绿,在选取试验区域时,我们特意将实验示范生产地选取在条件恶劣的霜道和冰雹多发区的地块,为的就是帮助农民解决‘种什么、怎么种、没市场、高风险’等问题,筛选出适合农民、效果最好的种植作物,为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抚松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刘美良一语道破关键。

  2019年,抚松县投资28万元,打造了“农作物新品种种植试验示范和有机肥、微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对比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施用有机肥,实验田间绿色耕作,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丰收,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听完技术员对种植山野菜在管理细节上的讲解,真是眼前一亮,通过这次交流探讨,俺决定明年对照着大规模发展,让种植山野菜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来基地学习的沿江乡楞场村种植户吴杰信心满满地说。

  “今年,基地面积由原来的100亩扩大到200余亩,试验推广配套安装新型绿色防控设备15台套。同时加大对病虫害的监测,科学统筹防控病虫草害。”刘美良介绍,现在,县域内外许多农民都来参观、学习,基地也大力推广适合本地发展、前景好、效益高的特色作物和品优、价廉的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如今,示范基地已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样板田”、白山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转化器”。

  推动退粮进特、休耕轮作,打造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白山市用真金白银带动农业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

  “致富花”开正当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留下的殷殷嘱托,已经成为白山人的行动遵循。如今的白山,稳稳地端起了生态的金饭碗,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相得益彰。

  微风徐来,花儿们随风摇曳,向游客展露笑颜。行至抚松县露水河镇东胜村,这里的百合花海已恣意怒放,红的、黄的、粉的、橙的、白的……五彩斑斓,110亩的百合花在微风里轻摇慢摆,一眼望不到边。

  徜徉在百合花海中,闻着沁人花香,赏着优雅花姿,虽不是周末,但是来游玩的车辆络绎不绝。游人们穿梭在花海之中,享受着丽日的美好。波光粼动微风起,遍地花海一村香,借助着生态+旅游带来的巨大红利,东胜村村民的日子也过得如花般“美丽”。

  以前的东胜村,村民的收入主要以大豆、玉米为主,兼一些零星养殖,收入并不高。加之东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大片土地撂荒,是名副其实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三留守”村、省级贫困村。

  “我们东胜村,是通往长白山景区的必经之路,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到长白山游玩的游客,几乎没有留意过我们这儿的存在。究其原因,还是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吸引游客。”东胜村党支部书记王守彩谈起以前的发展愁眉紧锁。

  “现在不一样了,自驾到我们这里休闲度假、观光花海的游客络绎不绝。”王守彩介绍,这样的变化得益于东胜村党支部瞅准白山市“一谷一城”发展战略,2018年,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引资建设百亩花海观光园,形成集山、水、林、花、果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观光体系,实现传统农耕的华丽变身。

  “这里真的很美,去年在朋友圈看到这里有一片百合花海,今年花季,就带着一家老小过来看看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你看刚刚拍的照片,就像置身在画中,真的太美了。”徜徉于花海中的延吉游客李女士赞不绝口。

  “现在正是盛花期,每天来这的游客都达1000人以上,车子多得山下的停车场都停不下。”抚松县露水河兴旺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监事长厉成花,接过游客的话,乐呵呵地说,“我们拥有像香水百合、罗宾娜等13个百合品种,除了旅游观光,我们主打鲜切花售卖,顾客在网上下单,我们负责切割、打包、发货,东三省乃至河北的好多的客商都在我们这订购。”

  厉成花还介绍到,在2个月的花期内,合作社通过观光旅游收益可达10万元,售卖鲜切花纯利润10万余元。除此之外,合作社还培育种球进行售卖,每年纯收益30万元,带动合作社近50人就业,除去打工的工资,还能为合作社成员分红3000至5000元。

  “为更好地支持东胜村发展‘特色种植+旅游业’,露水河镇党委、政府为我们东胜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投资130万元,现在路好了,还拥有1500平方米的停车场,东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美好生活就在眼前!”厉成花对如今的幸福生活很知足。

  依托“一谷一城”战略,让以往默默无闻的东胜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而这片百亩百合也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进入八月,靖宇县三道湖镇继红村千亩金灿灿的油葵花落下帷幕,30多亩桔梗花又盛装登场,迎来开放季。一片片淡蓝紫色铺满田野,充满浪漫色彩,美丽至极。

  继红村坐落于长白山脚下、白浆河畔,同样是通往长白山景区的必经之路,而且紧邻鹤大高速和长抚高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继红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金波根据村里独有的区位优势,琢磨着是否可以依托“一谷一城”战略,将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联合发展。2018年,继红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应运而生,打“旅游”牌成为这个村走向富裕的第一选项。

  “开展庭院旅游、特色采摘,在山坡种上像菊花、桔梗、紫苏、蒲公英等具有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中药材,每年7至9月份开花时,既能成为花海供游客观赏,还能帮助农民增收。”王金波介绍说。

  “前一阵,大批游客从长春、辽宁等地来到村里观赏金色的向日葵花海,纷纷拍照留影,有时一天好几百人。”王金波自豪地说。“刚开始的时候,跟村民们推荐发展观赏性中药材种植,不但可以出租地、种油葵、打工赚钱,还会有游人来看花海,到村里吃饭、娱乐,村民还不相信。如今,当大批游客到来问询村民哪里有农家乐时,大家脸上笑开了花,心里研究着怎样谋划项目,尽快搭上‘旅游’这班车。”

  千亩农田变“花海”,现在的继红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村,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

  挖掘生态潜力,打造绿色旅游品牌,白山不遗余力。依托旅游资源,打造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区。全市休闲农业紧密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条件,以花卉苗木、农家山庄和优质水产三大休闲农业带为依托,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农业板块。

  以“绿”作底色,用“特”来收获。放眼山乡,绿色发展气势如虹;踏遍田野,转型升级激情澎湃;白山大地,千里沃野,特色农业蹄疾步稳,“一谷一城”建设阔步前行。

千里追“耕” 喜看10省区春耕春收图景

千里追“耕” 喜看10省区春耕春收图景

央广网关注全国春耕春管,派出多路记者,走进全国10个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产区,通过《云遇中国》直播、联播的形式展现全国各地春耕图景,记录春耕的期待,分享春管的经验、体味春收的喜悦。

在广东佛山全国首个商用无人水稻农场,“新农人”用智能手机实现水稻播种、农药喷洒等劳作;在江西南昌县塘南镇北联村,农技专家走进田埂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当地集成推广优质品种与先进技术,不断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在海南“香水菠萝”种植基地、河南信阳茶园、陕西阎良甜瓜种植园,春收的农户分享着丰收的甜蜜。

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各地耕耘在春光里,挥洒汗水,助力“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无人水稻农场迎来了又一年春耕(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少雨水、光照足的气候滋养着菠萝,富足农户的生活(央广网记者 林韦玮 摄)

有机肥撒施、圆盘犁深翻,田间只见春耕不见人(央广网发 陈超然 摄)

采茶工人正在采摘2.5厘米左右的鲜嫩芽头(央广网发 黄雪松 摄)

智慧农场里,无人农机在高效工作(央广网记者 张迪 摄)

“茶旅融合”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央广网发 赵梦阳 摄)

农民娴熟地一扬,抛出去的是秧苗,播撒的是希望(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甜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央广网记者 舒隆焕 摄)

林西县预计农作物播种面积118万亩(央广网发 李晓军 摄)

谷雨过后,天气晴好,黑龙江各地拉开春播序幕(央广网发 王强 摄)

标签:种植   农业   发展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