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沧桑巨变,亲历山东农机化发展历程(70年!一家两代村医接力“守护”2000多村民健康)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70年沧桑巨变,亲历山东农机化发展历程(70年!一家两代村医接力“守护”2000多村民健康),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70年沧桑巨变,亲历山东农机化发展历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70年!一家两代村医接力“守护”2000多村民健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70年沧桑巨变,亲历山东农机化发展历程

2、70年!一家两代村医接力“守护”2000多村民健康

3、70年,中国粮食年产量增长近5倍

4、7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疆考察对接

70年沧桑巨变,亲历山东农机化发展历程

70年沧桑巨变,亲历山东农机化发展历程

资料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就辉煌。由于农机化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缩小了城乡差别,造福了广大农民群众;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建设;推动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均衡、协调、科学、持续发展。

笔者有幸投身三农管理工作20余年,曾经担任过山东省农机局局长,躬耕农机化事业10多年,亲身经历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伟大进程,见证了诸多最重要、最激动人心的事件,见证了这一历史性巨变。

一、农机装备从无到有,实现全面发展

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农民翻身解放获得土地,急需农业机械的帮助。当时,山东省农机总动力只有0.37万千瓦,实用的农业机械破旧不堪,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为了推进农机化,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新式农具,倡导创办国营拖拉机站,建立国营机械化农场,从国外引进农业机械作业示范。

1953年5月14日,山东胶县拖拉机站成立,第一次使用机械为农民代耕土地,成为轰动一时的特大新闻,当年完成机械作业2969亩。以此为标志,山东农机化走上了发展之路,到1978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084.57万千瓦,是1949年的2931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体多种所有制形式竞相发展农机化的大好局面,尤其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加快了山东省农机装备的发展步伐。

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实现了快速全面发展,到2018年底,山东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415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49万台,配套农具427万部,联合收获机31.5万台。

山东省不仅是农机使用大省,也是全国农机制造大省。70年来,山东省农机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从一个国营拖拉机生产厂家发展到今天,拥有2000多个农机生产企业,在中国农机工业100强中,山东有20多家,如时风、雷沃、五征集团,均以主营业务收入均超100亿元的业绩跻身前5强,为山东农机化提供了全领域、全方位的农机装备。

由山东省制造的农机装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耕耙到种收,从单项作业到联合作业,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从种植业到畜牧业,从林果业到渔业,从露天农业到设施农业等,产品门类齐全,大概有4000多个品种,规模数量大、产品种类多、布局优化,涵盖了农业农村各个产业。近年来,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

二、农业生产方式日新月异,发生根本变革

新中国建立初期,山东省农业生产力非常落后,主要依赖人力和畜力。1949年,山东省人力、畜力和机械动力之比为1:0.98:0.003,机械动力微乎其微。农业生产方式主要是锄、镰、锨、镢,再加一头老黄牛,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曾几何时,广大农民兄弟的最大期盼,就像歌谣中唱的那样“种地不用牛”“收获不用镰”。

经过70年的飞速发展,犹如天方夜谭般的“种田不下地”的梦想,如今变成现实。

1978年,山东省人力、畜力和机械动力之比达到1:0.68:5.8,机耕面积5000万亩,机耕率52.36%,奔驰在田间的农业机械成为一道美丽画面。上世纪90年代后期,山东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接近50%,其中,机耕率70.8%,农业机械逐渐成为机耕主力,人力和畜力日渐淡出历史舞台。

接着,是农作物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时期,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寻求解放的强烈需求,小麦收获机械化成为重点突破目标,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小麦机械化收获的热浪在山东广大农村蒸腾,农民群众探索创造了小麦跨区机收作业模式。到本世纪初,山东省基本实现了小麦机械化收获。

农机化发展进入加速度时代。

面对农机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和农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山东省农机部门审时度势,明确提出“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农机化全面发展战略。在小麦收获机械化可期的基础上,打响了以玉米收获机械化为主要任务的农机化发展第二战役。本世纪伊始,就是山东省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元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集中技术、集中财力、集中领导,把玉米收获机械化当做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咬定青山不放松,瞄准目标奋力前行,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终于攻克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堡垒。

2011年,山东省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6.64万台,占全国39%,玉米机收率80%,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1.63%。玉米收获机械化难题的破解,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影响,使山东农机化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小麦和玉米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机械化,山东省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实现粮食作物机械化是山东省农机化发展的前奏。在此基础上,山东省及时提出了包括花生、薯类、大蒜、牧草、果蔬、茶叶、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向农机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又是一个十年,山东省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生产方式焕然一新。

不但在耕种收各个环节,具备了机械化作业条件,达到了一定水平,而且机械装备、机械化作业质量和农机化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北斗、激光、物联网等技术以及温湿度调控、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广泛推广,自动化、智能化呢智慧农业兴起,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率和质量。

三、农民身份历史性转换,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脸对黄土背朝天”,说的是农民的工作;“头上高粱花,身上猪粪味,手上老茧厚,眼界十里乡”,也是对农民形象的写照。曾经,土地束缚、劳动繁重、生产方式落后,被认为就是农民的宿命,被牢牢地拴在土地上和农村里。到1978年,山东省农业从业人员仍有2969.8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9.2%,人数最多、劳动最辛苦、生产效率最低等,的确实就是当时三农的真实状况。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改变了这一历史状况。从耕耙、田间管理、收获到运输仓储的农业生产,从饲养到饲养场管理等畜牧生产过程全程,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广大农民逐步解放。农机化发展给农村带来革命性变革,表现在是两面:一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山东省2015年农业从业人员已减少到1963.2万人,占比降至29.6%。

二是继续务农人员华丽转身,他们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传统农民,成为具有专业技术和经营专长的新型农民,如有的当上了专职农机手南征北战,提供耕耙、播种、收获机等农事服务,成为农业种植和收获方面的专家;有的组织农民农机合作社或者农机服务公司等,把农村零散农机手组织起来,开展规模化生产作业,成为颇受欢迎的农机服务企业老板;有的依托雄厚的农业机械资源,办起了各种各样的家庭农场、名优特产品生产农场,成为农业生产企业的总经理、董事长。

就是单纯经营土地的农民,也不用抡镢拉锄挥镰刀啦。耕种收季节一到,打一个电话,需要机具就会约定在地头,等候片刻万事大吉,耕种收的问题逐一解决。过去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现在成为生产监督验收人员,在田间地头听着机械的轰隆声,只等粮食归仓,摆脱了繁重脏乱的农业劳动,大大缩短了农业劳动时间。

农民兄弟的空余时间多了,生活质量和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乡村里响起了广场舞的音乐声,农家里讲究起布置装饰,农民驾驶上电动车、小汽车,成为小城镇中的新居民。昔日的“泥腿子““乡巴佬“成为历史,农民——这一曾经有自卑、丢人感觉的称呼,现在已经成为体面自豪的职业。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让农民身份发生转换,让农业成为有奔头有诱惑的产业,让农民成为大众羡慕的职业。众多转移外出的人们,纷纷回归土地回流农业,甚至有些心怀抱负的成功人士,也纷纷投资农业希望在现代农业中淘金。

四、农村面貌翻天覆地变化,美丽乡村处处涌现

新中国70年来,在农机化发展的促进下,山东省成功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了农民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改变了整个农村的落后面貌,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以前,脏乱差是人们对农村面貌形象的比喻,也成为农村的代名词。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主要是农作物秸秆沿街堆放,打粮场院围村转以及畜禽粪便垃圾随处堆积。随着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对农作物秸秆需求越来越小,秸秆处理成为农村最头疼的难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有效办法。由于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秸秆粉碎青储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的普及应用,把堆积如山的农作物秸秆化作了有机肥料和畜禽饲料。到2017年,山东省有18.1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2.5万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2.64万台秸秆粉碎还田机投入生产作业,把8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消化在了田地里,把10%的秸秆变成了饲料。因为联合收获机械和烘干机械的推广,使农民的粮食直接收获入仓,不再需要打粮的场院,千年难题一朝解决。

针对村里畜禽粪便遍地的问题,实施了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普及了畜禽粪便机械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使农村86.8%的畜禽粪便得到了有效处理。至此,关系农村环境的历史问题得到解决,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但净化了农村卫生、美化了环境,而且使各种人才回流农村,促进了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各行业的蓬勃发展。在现时的农村里,农机服务合作社机库大院、农机维修站点、电商物流商店、农产品加工企业等业态,形成了新农村的一道道美丽风景线,把古老的乡村装扮的更加靓丽繁荣。

70年!一家两代村医接力“守护”2000多村民健康

70年!一家两代村医接力“守护”2000多村民健康

  “李阿婆的腿恢复情况如何?”  ?

  “陈大汉腰上的伤有没有复发?打个电话提醒下他,最近一定不能做重活。”?

  春节期间,雪后初晴,久违的太阳露出“笑脸”,也让冷冽的空气多了一份温暖。在重庆北碚区复兴街道歇马村卫生室,刘成涛和刘文举一家两代村医,正忙碌着处理手上的工作。?

  他们两代人70年“不断档”守护2000多名村民健康的故事也娓娓道来……?

  “两代人”守护村民健康“不断档” ?

  前几天上午10点,村民陈大强骑着电动摩托,急匆匆来到歇马村卫生室。88岁的刘成涛一边给病人把脉,一边仔细询问病人症状,儿子刘文举和儿媳姜奉娟忙活完站在老人身后,听他给病人分析病情。?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刘成涛凭祖传技艺,在村里当起“赤脚医生”,后来成为有行医资格的乡村医生。现在虽然年近九旬,依然耳聪目明、口齿清晰。?

  刘文举是老人的小儿子,从小耳濡目染喜欢医学,看到村里人都很尊重父亲,长大后便子承父业当了一名村医。他告诉记者:“我当村医30多年了,这个‘生意’不图找钱,能养家糊口就行。”?

  姜奉娟接过话头:“从事这个职业开始还有点抱怨,既辛苦,收入还少。但是想到村民们都不容易,他们需要我们,所以我们还会一直坚持下去。”?

  对村里的“老病号”都“心中有数” ?

  陈大强看完自己的病,有点不好意思地对刘文举说:“刘医生,要过年了,我还要给我妈拿点药回去。”刘文举拿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的药包交到他手上,叮嘱各类药品要按时按量服用。?

  刘文举解释:“全村2000多人,其中的‘老病号’患什么病、用什么药,我们都心中有数。比如大强的母亲,得的脑梗塞,一点都大意不得,必须按时服药。要过年了,村里的慢病和重症高危患者我们都要电话问诊,让他们放心过个年,我们心里也踏实。”?

  上午11点,诊所的病人逐渐少了下来,姜奉娟急忙拿出药箱:“今天在电话随访高血压患者伍从民的时候,感觉他身体不对头,得去看看。”?

  穿过三个高速涵洞,再爬上一段陡峭的石梯路,就到了伍从民的家。姜奉娟告诉我们,对这些重点人群患者,每周至少3次电话回访,一有问题就要去看,“这关系到他们的生命健康问题”。?

  “高压182,低压106,你必须在吃原来的药的基础上,再加一样药,这样能得行,下午我给你送来。”诊断完毕,看到伍家小院里五彩斑斓的彩灯,姜奉娟略有伤感:“这段时间确实太忙了,孩子让我们挂灯笼贴对联,我们都还没顾得上。”?

  “医联体”让村民家门口看病“有依靠” ?

  回到村卫生室,姜奉娟指着药柜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今年春节,街道社服中心专门为卫生室配备了氧气袋、血氧仪、氧气瓶等物资,还指导他们特别准备了一批退烧、止咳类药品,为应对新冠病毒感染作了准备。?

  “如果遇上卫生室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

  面对记者的疑问,同行的复兴医院院长邹胜介绍,为解决卫生室医疗能力和信息畅通问题,医院建立了辖区医疗救治工作微信工作群,医院医务人员、乡村医生、村社区干部都在群内。当村卫生室救治有困难时,医院不仅可以远程指导,也可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如果村卫生室无法救治,医院会立即出诊、转运,让每一位村民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70年,中国粮食年产量增长近5倍

70年,中国粮食年产量增长近5倍

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的喜悦是沉甸甸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粮食年产量增长近5倍,从1949年的2263.6亿斤增加到2018年的13157.8亿斤;年人均占有量翻了一番多,从400多斤增加到900多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资料图

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进步,如果以千亿斤作为一个台阶计算,已先后迈上11个新台阶,由供给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其中,1996年粮食产量历史性突破10000亿斤大关,2012年至2018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丰”。

稳定丰收的成就来之不易,既要克服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还要面对日益趋紧的水土资源,解决价格和成本等压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事实证明,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仓廪实的背后,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能力不断提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技术大面积推广。

70年来,中国人碗里的粮食品种从粗到细再到粗,数量从少到多再到少,人们越来越重视粗细搭配、少而精。一碗饭的变化,折射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变迁。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7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疆考察对接

7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疆考察对接

  16日,2023年龙头企业进新疆对接活动在新疆喀什市启动。来自全国12个省(区、市)的7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疆考察对接,共商乡村产业发展,共促乡村产业振兴。 ?

  据介绍,本次对接活动得到了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的大力支持,设置企业经验分享、助农讲培、特色农产品推介等环节,各龙头企业负责人还将深入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等地,实地考察当地特色产业和涉农企业发展情况,与企业洽谈合作,力争把资金、技术、信息、标准等现代生产要素引入新疆,以实际行动促进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副处长木尼热·木沙介绍,此次对接活动结合新疆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紧扣新疆特色资源和全国市场需求,通过考察对接新疆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项目,努力在差异化发展、精细化经营、高值化开发上求突破。各龙头企业将发挥链主优势,积极引进新技术、建设大基地、开发新产品、打造大品牌、完善新设施、打通大市场,探索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更多就业岗位和产业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

  为提升本次对接活动成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围绕粮油、棉花和纺织服装、绿色有机果蔬、优质畜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及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筛选了140个农业产业链招商合作项目,梳理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政策汇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化招商项目汇编》,为参会企业在疆寻找商机、对接项目、洽谈合作,深度参与涉农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尽最大努力促成一批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项目在疆落地,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

标签:农机   发展   农民   农业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0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