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乡村振兴立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外乡村旅游的9种模式和11种类型及对我国的启示)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国外乡村振兴立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外乡村旅游的9种模式和11种类型及对我国的启示),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国外乡村振兴立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国外乡村旅游的9种模式和11种类型及对我国的启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国外乡村振兴立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国外乡村旅游的9种模式和11种类型及对我国的启示

3、国外乡村见闻:阿根廷努力振兴乡村经济,全力减少贫困现象发生

国外乡村振兴立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乡村振兴立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立法提出明确要求,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立法规划。如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国外一些国家在乡村振兴立法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乡村振兴立法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制定专门法律。早在1952年,日本即颁布《农村、山村、渔村通电促进法》,之后又陆续出台《离岛振兴法》《山村振兴法》《町村合并促进法》《农业振兴地域整备法》《半岛振兴法》等促进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山区发展的法律,以缩小区域差距,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将乡村振兴确立为农业基本法的基本理念。1999年,日本以《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取代1961年制定的《农业基本法》。新法将“农村振兴”确立为基本理念,强调既要通过二三产业的带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又要完善农村地区的观光、教育、社保体系,加强城乡间人口流动与文化交流。三是将乡村振兴的政策上升到其他具体法律中。在生态保护方面,制定《家畜排泄物法》《持续农业法》《有机农业促进法》《农山渔村休闲法》等法律。在三产融合方面,制定《六次产业化·地产地销法》《股份公司农林渔业增长产业化支援机构法》《工农商协作促进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法》等法律。在加大农业投入方面,制定《农村现代化资金促进法》《农业改良资金促进法》《低开发地区工业开发优惠法》《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法》《工业重新布局促进法》等法律。

  美国没有制定专门的乡村振兴法,有关乡村振兴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农业法案里。2008年以前,美国农业法案主要围绕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创造及科学研究方面予以支持,为乡村发展提供基础性动力。近年来,农业法案越来越关注对乡村发展的引导扶持以及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新农业法案》对建设宜居宜业的农村居住社区、培育增进互信的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兴旺发达的农村多元经济、创新促进发展的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等进行规范。《2018年农业提升法案》继续加强了一系列农村发展举措,对农村互联网建设、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项目的投入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法国乡村振兴立法对乡村地区摆脱困境、走向复兴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一方面,在农业基本法中强调农业与其他行业的平等性地位。《农业指导法》作为法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指导性立法措施,确立了“一体化农业”制度,把农业与同农业相关的工业、商业、运输、信贷等部门结合起来,组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工农业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近年来,为了与欧盟最新的涉及农村发展的法律指令相衔接,法国国民议会再次修改《农业指导法》,明确提出要在法国建设一个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农业。另一方面,强调倡导多样化的乡村功能,注重因村施策。颁布《乡村整治规划》《地区发展契约》等针对乡村地区的整治规划,推动乡村向功能和人口多元化方向发展。1995年颁布《地域规划和发展指导法》创立了“乡村复兴区”,规定为落后乡村地区有关领域的创业活动提供长期税收优惠。2005年出台《乡村地区发展法》,以立法形式明确了为“卓越乡村”提供发展资助,旨在将乡村特性转化为地区发展优势。

  尽管国外的乡村振兴立法呈现出不同形式,内容也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特点和规律。一是高度重视乡村振兴立法,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从时间上看,各国都是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在乡村振兴领域布局立法,有些国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前就颁布了振兴乡村的法律;从法律数量和层次看,基本上都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法律群,为确保法律便于实施,法律常附有详细的配套规定。二是内容全面,与时俱进。各国乡村振兴立法的整体趋势是内涵越来越丰富,逐渐从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到重视农业农村全面发展,从重视经济发展到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本形成了包含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城乡融合、乡村发展、农民权益保护等多方面法律法规体系。三是重视农业投入立法,建立完善投入机制。美国的农业法案实质上就是农业拨款法,即通过立法形式明确投资比例、投资数量、政府投资的条件和程序等。日本通过立法,明确投资项目、数量、比例、贷款数量、利率等。

  研究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立法的一件大事。借鉴国外乡村振兴立法的经验,将对我国的乡村振兴立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主要内容要紧扣“五大振兴”。目前,农业农村领域共制定现行有效法律15部、行政法规28部、部门规章148部、地方性农业法规规章600余部,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逐步构建,农业农村经济管理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这些规定大多侧重产业发展,乡村发展方面的规定还有所欠缺。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需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组织建设的制度体系。

  二是构建完整的支持保护体制机制。基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短板问题突出的现实国情,必须通过立法加大支持保护力度。原有的农业农村立法对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的体现力度较弱,支持保护措施“少”、措施“虚”、约束“软”。因此,应当在乡村振兴促进法中专章规定保障措施,一方面,从财政投入、资金引导、土地出让金、金融服务、农业保险、用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角度,构建全面的支持保护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制度设计要更具约束力和可操作性,比如,对财政支农投入的比例、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比例,应当作出明确要求,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立法体系。乡村振兴促进法与农业农村领域的其他法律密切相关,与农业法等法律法规相比,乡村振兴促进法理念更新、范围更宽、层次更高、内容更全,应当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小宪法”。因此,应当将乡村振兴促进法定位于农业农村法律的升级版,一方面,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过程中要明确基本方向,建立基本制度,解决主要矛盾,反映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对于农业农村一般性管理制度或已经有明确规定的内容,可由相关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不再重复。另一方面,要对现行有效的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协调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完善配套实施细则,多角度、多层次解决乡村振兴发展的法律规范问题。

国外乡村旅游的9种模式和11种类型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乡村旅游的9种模式和11种类型及对我国的启示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近两年,我国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

那么,国外是怎么搞的呢?

起源

印象派画家马奈名作《草地上的午餐》

乡村旅游最早起始于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1)组织贵族到郊区度假

早在1855年,法国巴黎市的贵族就组织到郊区乡村度假旅游。到 1865年,意大利制定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旅游。

(2)城市居民自发到郊区旅游

到二战以后,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和建筑物的高度密集,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活在城市的居民都要求到城郊乡村休闲旅游。

(3)郊区旅游+休闲娱乐

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把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多种休闲项目,并举办各种形式的务农学校、自然学习班、培训班等,从而开创了世界乡村旅游的先河。此后,乡村旅游在德国、美国、波兰、日本、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得到倡导和大力发展。

(4)以“购、食、游、住”为主的观光+休闲

此时,世界各国乡村旅游不再是对田园景色的观看,取而代之以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观光休闲农业园,旅游活动以观光为主,结合购、食、游、住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并相应地产生了乡村旅游专业从业人员,乡村旅游也从农业和旅游业中独立出来,并且找到了旅游业和农业共同发展、相互结合的交汇点,标志着新型交叉产业的产生。

(5)功能得到扩展: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的休闲农场、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

到80年代,随着人们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性质向休闲、度假、操作、体验、教育、环保等多功能扩展,于是就出现了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的休闲农场、度假农庄、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等。

(6)推出乡村文化旅游

到90年代,一些国家又推出了乡村文化旅游,包括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农舍建筑、节庆活动等,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层次和品位进一步提高。

各国模式

(1)日本模式

日本都市农场的务农式旅游极具代表性。他们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草原放牧,牛棚挤奶,捕鱼捞虾,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2)韩国模式

大城市周边的“观光农园”和“周末农场”,集食宿、劳动与文娱于一体,韩国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积极支持,并给予严格管理。

(3)美国模式

开辟大型郊游区供游钓、野营、骑马等郊游活动;开展农场、牧场旅游;每年参加农业旅游的人数达到二千多万人次。

(4)法国模式

成立休闲农业常设会议机构;在城郊建许多观光果园专供游客观光、尝鲜、品酒休闲;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 700亿法郎的收益。

(5)英国模式

英国在伦敦城郊沿绿环带建有一大批公园和野餐地,供市民游憩。

(6)德国模式

“度假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场度假,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场生产与农家生活。游客一次停留一周左右的占60%,其中50%的每年有2~3次度假。“市民农园”出租给市民种花、草、树木、蔬菜、果树或庭院式经营。

(7)新西兰模式

充分利用丰富的牧场资源,围绕绵羊举办“牧场之旅”;开展花园旅游、花展等。

(8)意大利模式

意大利在 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意大利的“绿色假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 80年代,到20世纪 90年代已成燎原之势。

(9)我国的中国台湾地区模式

中国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庄种类繁多。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农业公园等。此外还有假日花市、教育农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其他形态。

发展趋势

在发展进程中,国际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2)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3)乡村旅游朝选择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助化方向发展;

(4)乡村旅游客源从区域性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转化。

主要类型

国外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类型有:

(1)观光型乡村旅游

观光型乡村旅游指以优美的乡村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及独特的农业生产过程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传统型、科技型。

传统型乡村观光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作为卖点,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要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突出特色,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塑造特色产品。澳大利亚将当地的葡萄酒产业优势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开发出葡萄酒旅游,允许旅游者游览参观葡萄园、酿酒厂和产酒地区等景点,并且还可以参加包括制酒、品酒、赏酒、健身、美食、购物等一系列娱乐活动。村庄旅游是法国人喜爱的一种旅游休闲方式,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到远离城市的偏远村庄,住进条件简陋的农舍,让家长带孩子参观农庄,看牛羊、看挤奶、观看制作奶酪和酿酒过程,游客还可以品尝这些美味。

科技型乡村观光旅游

主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生产农副产品,又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的场所。新加坡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兴建了十个农业科技公园。农业公园内应用最新科学技术管理,各种设施造型艺术化,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精心布局娱乐场所。养鱼池由配有循环处理系统的“水道”组成;菜园由造型新颖的栽培池组成,里面种上各种蔬菜,由计算机控制养分;田间林荫大道的两边也种上了各种瓜果。美国则建立了多处供观光的基因农场,用基因方法培植马铃薯、薯茄,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在向游客普及基因科学知识。

(2)休闲型乡村旅游

休闲型乡村旅游

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形式多样的参与性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等需求的旅游类型。休闲型乡村旅游与观光型乡村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主要满足旅游者的健康、娱乐、放松、享受等高层次需求,因此在产品特色上更加突出休闲度假主题,服务内容以康体、休闲、娱乐为主,产品表现形式更加强调创新、互动以及知识性。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休闲娱乐型、康体疗养型、自我发展型。

休闲娱乐型

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为了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娱乐需求成为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之一。国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

日本各地的农场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各种具有特色的服务设施开发“务农”旅游,旅游者可以自由参观园内的农作物,亲自参与劳务活动,现场采摘农作物并做成美味的佳肴;在沿海地区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给人以全新的劳动体验。

在美国,每当瓜果成熟的季节城里人就纷纷涌进各大农场参加摘水果的度假活动,以获得别有情趣的度假享受,缓解工作压力。德国的乡村旅游十分简洁,不会因为旅游开发而刻意改变乡村的自然风貌,主要项目有瓜果采摘、集市体验、亲近动物、农家住宿、自租自种等。

意大利农业旅游区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旅游者可以从事各种农业健身运动,例如体验农业原始耕作、狩猎、亲手制作工艺纪念品、烹调学习活动等。法国为满足不同偏好度假旅游者的需求,开发了不同主题、种类齐全的休闲农场,包括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民宿农场、露营农场。

康体疗养型

随着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国外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针对性地强化了其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体检、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度假项目。这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健康需求,而且能为其带来不菲的利润回报。例如古巴的医疗旅游、日本的温泉旅游、法国的森林旅游、西班牙的海滨旅游等都以旅游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功能而闻名。

自我发展型

自我发展型乡村旅游是乡村度假地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通过团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习等方式而不是专业人士做教练,让游客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熟练新技能,既享受了轻松的休闲,又学习到了知识。日本的许多地方为迎合人们关注野生鸟类生活的情趣而专门开发设计了观鸟旅游,让旅游者亲临野鸟栖息地观察鸟类生活,随行配备鸟类专家指导,使游客在旅游中既观赏到了鸟类的生活,也学到了许多关于鸟类生活的知识。美国的农场、牧场旅游不仅能使游客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而且在专人授课的农场学校能够学到很多农业知识。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深受旅游者欢迎,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3)文化型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旅游是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类型。它有助于深度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文化旅游需求,提升产品档次。匈牙利是乡村文化旅游的典范,其开发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使游人在领略匈牙利田园风光的同时在乡村野店、山歌牧笛、乡间野味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欣赏充满情趣的文化艺术以及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西班牙开发的满足游客多种文化需求的文化旅游线路很多就是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城堡游、葡萄酒之旅、美食之旅等。

对我们的启示和借鉴

1、资源保护

(1)申报文化遗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依赖于文化的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往往是不可恢复和还原的旅游资源,世界遗产的申报最初是出于教育、科研和保护的目的,旅游是其附加功能,但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带动的旅游经济效益,反过来又促进了人们保护遗产旅游资源意识的提升,历史文化遗产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态。

地方各级政府对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申报、争取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称号,通过政府、社会的力量加强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例如安徽黟县申报祭祀、楹联、方言、徽派篆刻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申报将“侗族大歌遗产”、“苗族年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性及口头文化遗产名录;江苏和浙江联合江南六镇(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西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是有力的措施。

(2)设立生态保护区

乡村旅游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沿着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许多以乡村旅游为主导发展方向的旅游区,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景观的培育,设立生态保护区,不仅具有保护物种、改善环境的作用,而且也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间接保护,形成了整体的绿色乡村景观。江西婺源和安徽黟县对县内生态林业都做出了严格的保护措施,林业部门、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合作封山育林、引导村民改变燃料结构都是有力的措施。

(3)制定实施乡规民约

在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目的地居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资源保护意识会有很大的提高,一些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管理中把资源保护和利益分配结合起来,对建筑风格、民居改造、乡村建设进行专项规定和严格审查把关,一方面,有利于保持历史文化传统,塑造独特的乡村意境,另一方面,利用乡规民约,对目的地居民的行为态度、道德水平、礼貌程度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要求,形成良好的主客关系,提高游客的质量体验。

(4)举办地方文化节庆

中国地域辽阔,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差别较大,成为乡村旅游的驱动力之一,有的戏剧、传统手工艺、绘画、音乐、器具、生活方式等都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一些主题博物馆记录了远古的生产状况和农耕文明,展示了乡土文化独特魅力,也是物质文化的一种保护方式,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经常举办文化节庆,既有利于扩大知名度,也有利于延续地方文化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2、产品开发

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形成了类型多样,特色各异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1)农家乐

这是最广泛的乡村旅游模式,北京的民俗村和成都的农家乐最为典型,目前中国的农家乐已数以万计,虽然“农家乐”没有专门的统计,但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乡村旅游体系,“农家乐”一般位于大城市周边地区,提供观赏、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体验等服务,具有消费较低、重游率较高、近程为主、游客学历较高等特征。

(2)农业高科技示范园

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功能,经营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生产能力强,旅游观光是附加性功能,呈现主业不倒,副业上升的良好势头。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基本上在大中城市都有,比较突出的如北京的锦绣大地,珠海的高科技农业观光园等,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高科技加农业再加观光,农产品很新奇,现代感非常突出,这样的项目一般成为当地旅游热点,而且会持续发展。

(3)古城、古镇、古村

全国古城、古镇、古村旅游比较典型的代表有,云南的丽江、大理古城,江浙的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西塘等古镇和皖南徽州地区的西递、宏村古村落。古城、古镇、古村旅游大多依托悠久灿烂的地域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旅游观光和文化体验旅游,从发展的模式看,形成了文化旅游和环境旅游相结合的特色。

(4)农业新村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中国农村的区域差异很大,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有的农村变成了非常突出的、有品牌的旅游景点,如江苏的华西村、蒋巷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也是农业旅游的样板,河南的南街村,还完全是文革时期的社会体系,形成非常独特的模式,浙江的腾头村,形成了循环经济模式,独具特色的农业新村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5)农业绝景胜景

农业的绝景和胜景,位于乡村地区,景观独绝,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例如桂林的龙胜梯田、云南的元阳梯田,广西的高山梯田,还是几百年前的原貌,体现了人们和自然奋斗的精神,展现出来的自然景观使人感到震撼,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就,也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热点。

国外乡村见闻:阿根廷努力振兴乡村经济,全力减少贫困现象发生

国外乡村见闻:阿根廷努力振兴乡村经济,全力减少贫困现象发生

在阿根廷门多萨,工人们正把葡萄运上卡车。人民视觉

阿根廷农场正在收获大豆。人民视觉

阿根廷牧民在牧场上用套索捕牛。人民视觉

阿根廷牧民正在赶羊。人民视觉

阿根廷是世界闻名的农业和农产品生产大国,谷物年产量高达1.1亿吨,其中大豆5300万吨,玉米3300万吨,小麦900万吨。根据估算,如果全部运输这些农产品需用卡车400万辆,车辆首尾相连可以绕地球两圈。尽管农业创造了巨额财富,但阿根廷农村地区却贫困现象严重,导致乡村逐步消失,近40万农业人口拥入城市。为此,阿根廷政府提出振兴乡村经济,全力减少贫困现象发生。

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农村地区

农业基因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以及农业技术第三方化服务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促使阿根廷现代农业形成;种植、收割、仓储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对阿根廷农业所产生的规模效应明显。在资金、土地、可支配资源的共同作用下,阿根廷最终成为“国际粮仓”,对国际粮食价格体系有着较大影响力。

国际大豆价格曾连年上升,导致阿根廷大片土地用于种植大豆,面积达2000万公顷,这一进程被称为“大豆化”。从种子到农药,10年前外国资本大量投资阿根廷农业,成就了其农业的辉煌。

然而,在大农业发展政策下,阿根廷土地资源被少数人控制。据统计,阿根廷农牧业户为34万,绝大多数农户种植地仅为17公顷,而936个大农户土地面积达3600万公顷,平均每户3.8万公顷。

此外,大豆经济大潮导致阿根廷农作物品种结构变化,传统作物被取代,导致小型农户和家庭农户生活困难。阿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其抗灾能力不强。2018年,阿根廷农作物因干旱歉收,预计损失将达50亿美元。

大农业没有改变阿根廷乡村的贫困现象。目前,阿贫困人口数量占29.9%,多数集中在农村地区。缺少市场,贷款不足,少有技术支持以及基础设施落后,都是造成阿根廷农村贫困的原因。农村贫困人口在原住民地区更加集中,主要为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村家庭妇女、雇工和多子女家庭。

规模巨大的农业产业改变着阿根廷的农村版图。由于工作机会缺少,乡村居民流失,乡村不断消失。据最新统计,阿根廷有2500个村镇,其中几乎无人居住的村镇达400个,还有400个处于半废弃状态,90个已经在2001年消失。艾内斯蒂纳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一个小村镇,人们因为难以维持生计,陆续离开这个百年小镇,现今留下来的只有140人。镇中心的老房子几乎成了废墟,只有红砖墙还站立在那里,仿佛在向人诉说它美好的过去。

葡萄酒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2015年底,阿根廷总统马克里上任。马克里表示,只有农村发展了,国家才有前途。作为乡村振兴计划的一部分,阿根廷政府宣布取消除大豆外所有农牧业产品出口税,同时把大豆出口税率由35%下调至30%。豆农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得以缓解。阿政府还希望通过乡村特色经济改变贫困。

阿根廷政府提出,振兴乡村经济一是提高生产,二是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三是减少农村贫困。目前,阿根廷现代农民收入的50%—70%并不是源自农业活动。阿政府提出,农村经济发展需改变思路,需要更多的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

其中,葡萄特色农业对改变阿根廷乡村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阿根廷葡萄酒产业发达,2017年种植面积达22万公顷。在全球100个顶级酒庄中,阿根廷占11个,生产22个品牌的世界级优质葡萄酒。阿根廷安第斯山区是适合葡萄种植的地区,阿根廷酒庄达881个,虽普遍产量较低,但附加值高,为其振兴乡村经济提供了动力。

如今,阿根廷酒庄已不完全是靠产酒收益,其带动的农业和农村观光旅游也为阿振兴乡村经济注入活力。萨尔塔、胡胡伊和卡塔马卡省的农村地区通过6年的发展,为偏远乡村发展提供了机遇。由于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不同文化交融,格外受到外界的关注。通过旅游、住宿、交通、手工艺品和地方特色食品销售等方式开发了地区资源,使农村人口不再涌向城市,同时又保护了这些濒临消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一些土著文化保存较好的乡村效果更加明显。

推出国家发展战略减少农村贫困

阿根廷赤贫人口的40%在农村地区,数量约为120万。阿根廷推出《农村发展国家战略》,以支持农户为中心内容。在此战略下,阿根廷建立了家庭农业全国论坛,中小农户共同探讨农村发展政策。

具体做法是,推动建立农业合作机构,改变传统低收益生产,向可持续和高回报农业过渡;鼓励农村青年投入生产活动,改善土著社区的食品安全,向受益人和社区组织提供企业支持服务。各机构组织进行协调,共同为减少贫困而努力。农村脱贫战略共设5个计划,总投入1.58亿美元,使4.3万个家庭直接受益。

阿根廷全国分三个农业发展区,帕塔哥尼亚地区、西北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帕塔哥尼亚地区受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很大,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基础设施落后,缺少薪资待遇好且可持续的就业。

该地区乡村发展战略从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入手,以向市场提供产品为导向,通过技术和资金扶持他们从事贸易活动。对少数民族土著则有特别政策,进行生产和投资培训。西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乡村发展战略也都有各自地区的特点,如对高原农业、高原地区土著人口进行有针对性的脱贫指导。

振兴乡村经济需要国际合作。为改善农产品运输条件,阿根廷与中国企业合作建设连接整个阿根廷北部地区的货物铁路运输干线,这一举措将促进铁路沿线乡村发展。

阿根廷农业产业部长埃切韦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阿根廷农村与中国农村虽然存在差异,但在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上,两国政府都做出了积极努力。阿根廷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尤其在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合作潜力。这种合作对减少阿根廷乡村贫困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布宜诺斯艾利斯电)

标签:乡村   旅游   农业   农村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0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