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建设新农村急需培训村干部)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最新农机信息:建设新农村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建设新农村急需培训村干部),农机新产品,二手农机,农机补贴目录,农机价格查询,农机报价大全,更多农机资讯请查看:农机资讯

  农机大全网(nongjidaquan.com)今天给各位分享建设新农村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建设新农村急需培训村干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建设新农村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2、建设新农村急需培训村干部

3、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

4、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如何多种粮? 集中育秧打下...

建设新农村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建设新农村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立足实际,统筹谋划,正确处理好
三个关系。
  
的关系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必须在统筹发展的指导下,正确处理的关系。
  
所谓,就是要树立一盘棋的观念,把城与乡、工与农、经济与社会纳入一个整体,通盘谋划。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和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当前县域范围内,重点要统筹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统筹建立城乡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收入。因此,要围绕财政增收和农民增收,发挥城市和工业的带动与促进作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在城市小城镇农村之间以及工业农业农民之间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为依存的产业链条,开辟一条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路子。二是统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建立政府主导、各种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以村庄整治和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实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是统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优化配置城乡教育、卫生资源,建立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的激励引导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发展,切实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建立农村生活、医疗、就业、养老、困难救助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当然,统筹不是拉郎配,不是捆绑式,而是要统分结合,在通盘筹划、统一组织、同步推进的同时,做好局部的、个体的、层面的工作。首先,要坚持统一目标,分头落实。20字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蕴含在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五个方面之中,要把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分解落实到这五个方面,通过五个方面的齐头并进,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其次,要在坚持一体化推进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实施。要根据城与乡、工与农、经济与社会等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特点和现实条件、发展基础,分别确定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分而治之,重点突破。第三,要实行分级负责、分工协作。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是基层的事情、看作是涉农部门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目标任务,分别落实责任,真正上下联动、左右同步,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合力。
  
的关系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既要跳出三农整合外部力量,形成支持、推动三农的良好环境,也要深入三农激活内部因素,启动三农自我发展的内生力。
  
第一,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参与机制。建设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凝聚各方面智慧、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广泛发动,积极引导,举全社会之力对农业、农村和农民予以支持、帮扶。要拓宽社会参与、支持的途径和方式,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
  
第二,保证农民群众的新农村建设主体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当家作主,避免镇村越俎代庖,防止强迫命令。
  
第三,创造条件,激发农民的创业活力。要把创造条件,改善农村环境,鼓励引导农民创业实现就地转化,作为着力点。一方面,要提高农民的创业本领,保证其敢创业。要采取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式,鼓励农民勇于创业。同时,要采取政府埋单,免费培训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创业技能培训,真正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另一方面,要改善农民的创业环境,保证其能创业。围绕农民创业的水、电、路和资金四大要素,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可以由政府财政出资设立农民创业扶持基金,对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创业农民进行小额贴息贷款扶持,激发农民的创业活力。
  
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而且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情况较为复杂。因此,既不能平均用力,也不能盲干蛮干,要坚持典型示范带动的原则,抓好试点工作,不断探索经验,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树典型、抓示范,是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才能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启动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典型示范作为一个切入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村生产力相对发达、农村社会事业有一定基础和村级领导班子战斗力较强的村进行示范建设。
  
抓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注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数量的控制上,要坚持少而有代表性。二是在示范内容上,要有所侧重。三是在建设的标准层次上,要坚持切实可行,便于推广。
  
是为了带。因此,对示范点,要及时搞好经验总结,适时推而广之。要建立各级党政领导联系点制度,抓指导、抓协调、抓落实、抓推进、抓总结,用积累的经验指导其它村庄建设。对面上的村庄,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起,从投资少、群众投工投劳热情高的事情入手。同时,要坚持规划先行,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做好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新农村建设经验从点到面的推广,要注意循序渐进,因村而宜,重在突出特色,切忌强求一律、一刀切,防止因求新、求快而发生劳民伤财的事情。 (中共山东省胶南市委书记 张大勇)<?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建设新农村急需培训村干部

建设新农村急需培训村干部


  “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领导起着决定的作用。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差,观念陈旧,政策水平低,不会操作电脑,科学种田也不懂,已跟不上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要发展,农村落后面貌要改变,急需选拔一批思想观念新、领导能力强、科学文化和政策水平高的村干部。
  
选拔培训村干部应多种措施并举:一是积极动员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农村兼职锻炼;二是选拔农口和机关干部到农村兼职;三是举办培训班轮训村干部,尽快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各方面素质。
  
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应把选拔培训村干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

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


  主要观点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我们党三农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收入问题。要长期持续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基本途径是减少农民。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周详的规划和部署,并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获得最终成功。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新形势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看待建设新农村与中央过去三农政策之间的关系,如何落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呢?
  
建设新农村是对我们党三农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2004年和200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两个关于农村问题的1号文件。今年的1号文件,则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部署。建设新农村与过去的三农政策是什么关系?这要从我国农村问题的由来和现状说起。
  
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始于农村。在1978年底到1984年的短短6年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广,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在那段时间,政府高兴,因为解决了粮食问题;城里人高兴,因为农产品市场丰富起来;农民也高兴,因为自己的收入快速增长。在农村改革成功的鼓舞下,我国从1985年开始,把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全面推向城市。此后,农村继续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1.2亿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也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从90年代初开始,大量农民工进城,为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可以说,如果没有农村改革的成功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我国的改革开放就不会取得今天这么大的成绩。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农村穷,农民苦,农业危险的问题又突出起来,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如果农民人均收入按照1998年以来的速度增长,到全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水平时,城乡收入差距将会从目前的3.21扩大到51。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这个问题。200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重大决策。这是对我们党历来重视农民问题、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随后,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解决农民苦的问题。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办法和措施,重点解决农业危险问题。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在前两个1号文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其中的一个重点是解决农村穷问题。可见,2004年以来的3个1号文件围绕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各有侧重而又有机统一。农村穷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和基础设施差距两个方面。就城乡收入来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民收入普遍不断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却从1984年的1.81扩大到目前的3.21;就基础设施而言,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市容市貌大为改善,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滞后。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提高农民收入,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就农民苦而言,现在农业劳动大部分已经机械化,工作强度大大降低,农民感觉苦,不是苦在生产的强度、难度上,而是苦在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付不起各种摊派上。同样,就农业危险而言,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收入增加而需求不会增加多少,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年均增长6.2%,这个速度并不慢。所以,要说农业危险,只能是农民收入增长慢、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将来农民不安于农,农业才会危险。
  
针对增加农民收入问题,2004年1号文件的思路是多予少取。少取部分,现在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都已经免除;多予部分,则受限于现在57%的人口还在农村,目前补贴如此大量人口的力量还有限。2005年1号文件提出提高农业生产率,就增加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而言是必要的,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经常会带来谷贱伤农的矛盾,农民多产不见得就能多得。根据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经验,要长期持续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基本途径是减少农民,不断将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吸纳1.2亿农村劳动力,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1990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渠道则是进城务工。1991年全国务农劳动力3.9亿人,到1996年时减少为3.5亿人。但此后务农劳动力不仅没有减少,到2002年时还增加到3.7亿人,农民收入因而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于是三农问题凸显。为什么1996年以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良好态势出现逆转呢?主要原因在于国民经济中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减少了投资机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倒闭,降低了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提出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来解决农村穷问题,非常及时。建设新农村,应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切入点。这不仅能够改变农村面貌,而且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因为这些建设本身就是巨大的投资需求,而且建设用的是当地材料、雇用的是当地劳动力,能够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还能启动8亿农民的消费需求。只有农村市场启动起来,产能过剩的问题得到解决,农村劳动力才能以较快速度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收入才能不断提高,三农问题也才能最终解决。
  
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周详的规划和部署,并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获得最终成功。当前,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
  
多方筹集资金。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机构的研究,这项工作估计需要资金4万亿元。如果以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时间作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的时间,未来15年平均每年需要投入2700亿元。因此,各级政府应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但即使这样,所需资金缺口也非常大,需要多方筹集。农村不少建设项目同城市一样可以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包括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建成后以项目收费来还本付息和维持运营。另外,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项目如改厕和建沼气池,虽然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性,但更多的是属于私人物品范畴,因此政府只需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农民自己投资、投劳来建设。
  
尽量把新村建在现有的自然村上。有些地方主张把现在分散的自然村集中起来,建立集中的新村,这样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会较低,成果也较显著。这种意见值得商榷。首先,新农村是为农民而建的,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不论在地广人稀的美国、加拿大还是在人多地少的日本、韩国,农民总是住在农场或农场附近。把新村建在现在的自然村,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而言最为方便。其次,新农村建设是为了给农民提供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而要建新村,就必须让农民拆旧房,换地方建新房,但住房属于私人物品,不属于公共基础设施,所以拆房搬迁、另建新村有违新农村建设的本意。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有些城市近郊的农村,随着城市范围扩大,土地转为城市商业、工业或商住房用地,搬迁时可以集中建新村,不过新建的房子属于拆迁补偿,不用原来居民自己掏钱;对于分布在禁止开发区域内的村庄,将来应该逐渐迁移出来,但迁移这些农户属于政府的责任,新房应由政府出资来建。
  
大力推动城市产业发展。虽然新农村建设的范围在农村,但农村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城市的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赖于减少农民,而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必须在城市就业,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城市贫民窟和大量失业。到今年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种过渡条款都将到期。各个地方在发展经济时应注意更好地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也只有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并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提升产业、产品和技术结构,才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创造必要的条件。
  
坚持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增加农民收入要靠减少农民,有人难免会怀疑以4万亿元来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是否值得。其实,现在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7%,即使乐观地估计农村人口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到2020年,农村人口还会不少于40%,也就是说仍有5亿多人住在农村。如果这些人不能过上现代化生活,就不能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即使到2050年,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会有几亿人居住在农村。所以,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是并行不悖的两个轮子,同样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内容。
  
切实抓好培养新型农民的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强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要培养新型农民。其原因在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前提,是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而只有具有现代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劳动力才能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的要求;随着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务农的劳动力将越来越少,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适应总人口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对农产品量和质不断提高的需求。所以,切实抓好培养新型农民的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林毅夫)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如何多种粮? 集中育秧打下...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如何多种粮? 集中育秧打下...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如何多种粮是一道“必答题”。大春粮食作物产量占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八成以上,其中,水稻是主力。在四川,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800万亩,占粮食供给总量30%以上,保障水稻秧苗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近年来,育秧工厂作为一种新型的集中育秧模式,在全国各大稻区发展迅速。告别手工育秧,工厂通过产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等手段,提高了育秧效率和质量,一座育秧工厂可为上万亩田地提供秧苗。4月24 日,2023年全省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培训班在三台县举办。来自全省17个市(州)和76个区(市、县)的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种植业科负责人、农技站站长等200余人齐聚一堂,为全省水稻生产工作蓄势聚力。

  集中育秧成趋势?

  兼具高产能、增效益、节约耕地等优势?

  与传统育秧相比,集中育秧优势显著。“传统育秧存在效率低、风险大、成本高、资源浪费大等问题,推广集中育秧,可实现资源节约、风险降低、节约耕地以及提高产能。”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次勇介绍,分散育秧会占用大量耕地,该县推进集中育秧后节约水稻大田生产面积10%左右的耕地,实现小春播面扩能近4万亩,提升粮油产能1.5万吨以上。

  “在增产增效上,据各地多年上报统计,全省水稻集中育秧平均亩产573公斤,比分户育秧增产35公斤。按每亩大田保守测算,每亩直接节本增效120元。在水稻规模经营上,不少地方依托大户和合作社开展代育、代耕、代插、代收和田间管理社会化服务,促进了粮食规模化经营。”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处长刘代银介绍。

  2022年1月,《“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西南水稻种植区要集成推广集中育秧、强化栽培、免耕抛秧、机插抛秧等关键技术。而育秧工厂,是集中育秧在四川的有效落地。根据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水稻集中育秧面积588.9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21%。排名前5位的市分别是成都、绵阳、德阳、广元和南充,5市合计337.8万亩,占全省集中育秧面积的57.4%。

  攻克育秧技术关?

  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在赛道前行?

  集中育秧的高速发展,也曾带来过育秧技术不过关、育苗质量差等问题。为此,科研院所和农业科技企业展开攻关。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是风险最可控的生产方式,可以通过工业方式解决水稻生产问题,具有因地制宜发展的潜力,有必要树立机械化育插秧可行的理念。”四川农业大学任万军教授水稻栽培团队成员陈勇副教授说,“通过筛选宜机插适宜品种,提供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旱育秧、丘陵片层化泥浆育秧、工厂化育秧等三套适应性强的育秧技术支撑,可以保障秧苗成苗率高,生长健壮,整齐均匀,适栽性强,风险可控,成本低,从而为四川水稻集中育秧质量和效率提升把好关,也为减穴稳苗高质量机插打下基础。”

  目前,首期投资新建的台沃工厂化智能育苗中心可实现每小时4000盘、全天约10万盘的产能,工厂化育秧可服务30余万亩水稻大田生产。目前,台沃公司已开发出针对解决水稻育秧难题的“标准化水稻育秧有机基质”产品并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进一步提高水稻育秧服务能力。

  “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2012年以来,四川省连续12年下发水稻集中育秧实施方案。”刘代银表示,近年来,集中育秧有效解决了机插秧育秧难题,全省机插秧推广明显提速。此外,随着育秧主体的大量涌现,他们成为推进集中育秧发展的中坚力量,使四川水稻集中育秧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接下来,四川各地要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和农户需求,抓好工厂育秧、旱育秧等多种集中育秧模式,在育秧规模、育秧主体、关键技术、育秧设施、技物配套等方面实现突破。

标签:农村   农民   建设   育秧

广告咨询:18215288822   采购热线:18215288822

声明:农机大全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

载注明出处:http://nongjidaquan.com/news/261617.html